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成 《中国藏学》2023,(3):169-176+219
藏传佛教大小五明学和“讲授、辩论、著作”智者三德理论深刻影响了蒙古族高僧的文学创作和诗学研究。文章提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蒙古族著名的佛学家、传记文学家和诗学家阿旺图丹藏文诗论著作《诗镜论备忘录》,它是一部在借鉴藏族《诗镜》注疏的基础上,采用诗学概念诠释、举例诗歌解析以及引经据典等模式,对印度古典诗学名著《诗镜》原著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诗学著作。就其系统性、创造性、开放性、成熟性而言,可以称之为19世纪蒙古族《诗镜》研究中的重量级诗学名著,甚至是历代蒙古族高僧《诗镜》研究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因此,阿旺图丹的《诗镜论备忘录》研究对《诗镜》及其藏文注释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影响研究,以及藏蒙诗学关系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诗镜》及其在藏族诗学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镜》是一部古代印度梵语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封建王朝的宫廷诗人旦志为了总结前人的文学创作经验,同时也是适应封建统治者需要而写的一部主要论述诗的写作技巧的理论著作。它传入西藏后,和藏文古体诗的创作相结合,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诗镜》原本是印度诗学著作,作者为檀丁。13世纪伊始,经藏族学者介绍并全文译成藏文。之后,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一直指导着藏族古典文学的审美创作,并成为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标准”。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和阐释,对了解藏族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丰富中华民族和世界美学思想宝库,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贤劫千佛号》系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工具书。斯时,藏传佛教格鲁派大盛,住京喇嘛颇多,尤其不乏高僧大德驻锡京都,他们都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各自贡献。其中授予国师、呼图克图、各族喇嘛奉若圭臬的三世章嘉若必多杰应为魁首。他于1740年奉乾隆皇帝旨意,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译为蒙古文,1772年又奉旨把藏文《甘珠尔》译为满文,后又将汉文大藏经中的《首楞严经》10卷译为满、蒙古、藏三种文本。嗣后又编纂了《同文韵统》、《满汉蒙古西番合壁大藏全咒》(简称《四体清文鉴》)、《喇嘛神象集》等10数部经籍。《贤劫千佛号》也产生在那个时期,与上述各种经籍的翻译活动密切相关,只因纯系佛号名称,后人很少提及。但在当时翻译诸多经籍时是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相似文献   

5.
卡尔梅·桑丹坚参(Samten G.Karmay,文中简称卡尔梅)是国际著名藏学家,长期从事苯教历史及其文化研究,成就斐然,代表著作有《苯教的历史与教义概述》《苯教:西藏的本土宗教》《大圆满:藏传佛教哲学与静思的讲授》《西藏的历史·神话·仪式·信仰研究》等,历任第九届国际藏学会主席、国际苯教研究会主席、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访谈人卡提亚·毕菲特里耶(Katia Buffetrille,文中简称卡提亚)也是当代法国著名藏学家和人类学家。文章以访谈的形式,揭示了卡尔梅·桑丹坚参从一名僧人转变为国际著名藏学家的人生经历。对藏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方式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藏文《蒙古佛教史》选译 佛教在蒙古地方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子《蒙古佛教史》的内容和作者 在北京的民族图书馆(原为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收藏的众多藏文典籍中,有一位蒙古族僧人固实噶居巴·洛桑泽培(gu-shri dkav-bcu-pa blo-bzhang thse vphel)的文集,共计木刻本九函,《蒙古佛教史》收入该文集的第七函中,全书162叶,藏文全名为chen-po horgyl (?) du d am-pavi chos ji ltar dyung-bavi thsul bshad-pa rgyal-bayl bstan-pa vin-po-che gsal-bar byed-payi sgron-me,民族图书馆编纂的《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第一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译为《大霍尔地区正法  相似文献   

7.
题解 (一)《喇嘛棍噶扎勒参传略》为《至尊慈氏图多普棍噶扎勒参善祥传宝藤》(rjebtsunbjams pa mthustobs kun dgav rgjal mtshan dpal bzang Povi rnam thar nor buvi vkhri shing)的改写本。原书作者为贡巴寺赤哇热旦加措的转世化身格桑图丹加措。原稿收藏于甘肃拉卜楞寺,据说贡巴寺也有手抄本流传。现经甘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核订、删节、缩写于1988年以藏文长条本铅印。本文依据新版翻译。 (二)有关棍噶扎勒参的事迹,见于《清实录》等史籍者,为了使历史事件更加确切、详实,有连续性,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引来为译文作了注释。 (三)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文中一些不合适的提法及伤害感情的用词,一般未作回避,仅作参考,特此说明。人名、地名等的参照藏文用拉丁代字转写。 (四)关于棍噶扎勒参名称的音译,一般习惯用“更噶坚参”这几个汉字。然《清实录》等汉文史料中均用前者。为了读史之便,故沿用之。 棍噶扎勒参,(kun dgav rgjal mtshn)又名喜穆巴图多普。佛号“喇嘛尕若”,蒙语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南蛮传》及《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吐蕃官吏中有苏论一职,学术界历来无解。今检得拉萨《唐蕃会盟碑》东面碑文有sovi blon pos一词,学者译为边将或边吏;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有so blon sde lnga一词,可译为边吏五部。依此,汉文文献所载的吐蕃苏论应为古藏文so blon的音译,为吐蕃守边官吏的专称。  相似文献   

9.
《造像量度经》(sku-gzugs-kyi-tshad-kyi-mtshan-nyid),亦译为《身影量像相》,载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中《丹珠尔·经疏》部第318和(竹央)《方技区恭部》。全文用偈体,共525句。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史学界很早就开始注意并引用藏文史籍,著名的藏文古籍如《红史》、《青史》、《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如意宝树史》、《蒙古喇嘛教史》、等等已为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学者所必不可少的史料性著作,在许多地方弥补了汉文、蒙文材料的不足,使当时的历史面貌更为清晰地显露在人们面前。但有一部对研究蒙元时代西藏历史极有  相似文献   

11.
《诗镜》传入西藏后,七个多世纪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断有名家的注释及许多以《诗镜》为基本依据而写的诗例和作品问世。列为小五明之一的诗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和实践始终不曾中断过。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把古代印度的文学理论著作《诗镜》逐步民族化的过程.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一个时期,在藏族地区,诗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诗镜释难妙音欢歌》(snyanngag melong gi dkavgreldbyangs can dgyespavi gludbyangsKyi mchanvgrel);米庞·格列囊杰  相似文献   

12.
藏传因明的发展、特点及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这个问题,我拟分做三点来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西藏旧因明的形成和新因明的形成及发展早在7世纪因明随同佛教传入西藏,最早翻译的因明著作是法称大师所著的《因明七论》中的《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等,是由当时的噶瓦拜则和梵德朗卡两位译师从梵文译成藏文的。在10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班智达·苏达那热格西和译师夏玛森杰翻译了陈那大师的著作《集量论》和《集量论释》(陈那的自注)。此后西藏的著名大译师仁庆桑布的弟子玛·格瓦罗珠(1044——1089)翻译了  相似文献   

13.
西夏龙(洛)族试考——兼谈西夏遗民南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聂鸿音教授连续发表了两篇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勒尼——一种未知的古代藏缅语》和《藏文史籍中的木雅诸王考》。前者根据研究西夏文献《月月乐诗》的用词对应,提出西夏曾有一种所谓勒尼(lhe dzi)语今尚不为人所知;后者根据藏文史料《系谱表》考证了西夏几代皇帝的藏文称呼,特别是从语文学角度证实西夏末帝李(目见)就是藏文所称托吉(多吉贝)。两文皆言人所未言,读后颇受教益。 在我看来。更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实有助于究明西夏主体民族的成分和族源,并解决西夏史上某些久悬未决的疑难,例如西夏遗民南迁问题等等。本文的目  相似文献   

14.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研究中,格萨尔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一直是众多学者所争论的问题.而且,在藏文史书中,对格萨尔又有几种不同的称谓.为了寻根究底,追溯历史依据,笔者查阅了手头仅有的部分藏文历史著作.现将其中有关格萨尔的记载摘录出来,供大家作为研究的资料,同时也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分析.一、藏文史籍中的格萨尔1、敦煌藏文历史残卷中的格萨尔  相似文献   

15.
古代印度古典梵语名诗《云使》先后由藏文、汉文和英文译本转译成了蒙古文。其中,由藏文转译而来的译本时间早、数量多(两个全译本和一个六诗节的译文),有古代译本(18世纪)也有现代译本(20世纪),有集体翻译也有个人翻译,在印藏蒙古文学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文章在《云使》蒙古文译本、藏文译本和梵文原本之间详细对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分析了从藏文转译的《云使》蒙古文译本整体面貌以及各自的翻译得失,进而探讨藏蒙文学关系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甘珠尔”为藏语音译,意为“佛语部”,即“释迦牟尼语录的译文”,也是《藏文大藏经》组成部分之一。公元7世纪,吞弥·桑布扎创制了藏文文字。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的200余年之间,先后涌现出吞弥·桑布扎等50多位藏族译师。他们与印度等地的班智达一起将大量佛典从梵文、汉文及邬仗衍那文等译成藏文,编写了《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10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涌现出近200位大译师,他们和阿底峡、真扎·热呼拉等来自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地的70多位班智达一起,又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和论典。藏文大藏经的文献由此形成。14世纪初,纳塘寺学者迥丹日热的弟子降格巴希,从祖国内地集得物资,整理并抄录成最早的《甘珠尔》和《丹珠尔》。至此,规模宏大的藏文《大藏经》问世。  相似文献   

17.
自藏文文法问世以来,历代藏文语言学家对藏文结构助词的研究进展不大,对结构助词vbrelsgra的研究也不例外。公元六五三年图弥三菩札的《文法之根本》(symrtags kyi rtsaba),一八九一年色多的《色多文法》(gsertog sumrtags),一九○一年央坚初拜多吉的《三十颂简释》(sumcupavi snyingpo legsbshad ljonpavi dbongpo),对vbrelsgra都未作归类分析。一八六六年夏迦格龙达玛巴札的《司都文法》(vgrelpa situvi zhallung),将vbrelsgra分为两类,即依者与所依(rten dang brenpa),干与支(yanlag dang yanlagcan);一九八○年才旦  相似文献   

18.
1834年,亚里克斯·乔玛·德·克鲁斯编纂了《藏英词典》,这是现代藏文辞书的发端。新中国成立以来,《格西曲扎藏文词典》《汉藏词汇》《新编藏文字典》等辞书的编纂出版翻开了现代藏文辞书出版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藏汉大辞典》《汉藏大词典》等一批藏文辞书的出版进一步推进了我国藏文辞书的发展。2007年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藏文大辞典》工作正式启动,藏文辞书出版逐步向综合性、百科性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藏族社会文化迅猛发展的要求,藏文辞书出版也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文章通过对历史上一些主要辞书的介绍和分析,梳理了藏文辞书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9.
才桑加 《西部蒙古论坛》2020,(1):93-98,127,128
《印藏蒙史略》是一部19世纪二十年代初由顾实汗后裔劝请下撰述的著名藏文历史著作,内容涉及到印度、藏、汉、西夏、蒙古等地区的王臣世系和佛教传播史,而全书的叙述重点在于蒙藏关系史与顾实汗后裔王室传承史。作者依据一些稀有的青海蒙古史料,对研究黄河南蒙古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藏文传统史学体裁《佛历表》为切入点,在简要介绍其内容特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18世纪松巴堪布《佛历表》为考察文本,从5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该年表的编纂特点和史学价值,探讨了松巴堪布对《佛历表》写作范式的革新,对藏文《佛历表》在后期的发展演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