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张倩 《理论界》2013,(12):105-107
当下,群体性事件的频发表明我国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已进入高危时期,现在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必须设置相关的法律程序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满足日趋多元和开放的利益诉求。因此,厘清多元利益诉求的正当性,阐明“群体性事件”本身的常态性,进而界定非暴力表达方式的合法性,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更为有效和现实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关系的基础.哪里有利益关系,哪里就有诉求表达.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其核心既在于从分析机制的静态结构和运行规律入手,建构机制运转的理想模型;也在于深入社会实际,揭示诉求表达机制运行中的现实问题;还在于统筹协调,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合理路径并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效契合,最终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涉及经济、政治、公益及其他类别的利益集团.他们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过程中存在着差异和问题.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利益诉求外部环境,承认利益集团的政策主体地位,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促使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康枫翔 《兰州学刊》2012,(7):193-197
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旨在影响政府决策而通过一定渠道将自身利益诉求表达于外的行为,其结构包括表达主体、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实质上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其产生原因缘自利益表达制度化建构的缺失。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建构需要保障集会游行示威权、改造信访制度、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从而增强制度对利益冲突的容纳能力,并为利益冲突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5.
遗产旅游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之一.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如何尽可能的考虑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新时期在我国遗产旅游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一个重要命题.依据管理目标二维划分法以及专家评分法来界定我国遗产旅游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通过两个具体案例分析在不同管理目标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管理目标下,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不同,管理制度的设计应不同.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缺失及自治组织功能异化则是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及至中国社会大局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尽快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和村民自治制度,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强化社会主义农村民主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利益不断分化、重组,利益多元化将成为市场经济下现代社会的常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存在种种不足。建立和完善好利益诉求表达与协调机制性平台,协调好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任务。  相似文献   

8.
由于公民诉求渠道不通畅,群体上访事件经常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完善现有公民诉求机制外,还应考虑拓展新的公民诉求途径。人民监察专员制度作为一种非司法的权利保障机制,对公民权利保护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可为公民进行利益诉求提供更多的选择平台和有效保护。西方国家已将其从一个宪法条文转变为活生生的制度,通过对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研究,可为中国构建人民监察专员制度提供许多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9.
农村代课教师是在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形成的教育群体,作为教育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在社会资源重组过程中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因此面临着迫切的利益诉求和维护.所以应在明确代课教师的利益诉求、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现有利益表达渠道、扩宽新的表达途径、完善相关法律支持和行政监督,努力健全农村代课教师的利益诉求机制,以达到维护农村代课教师的合理权益,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正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利益诉求视角下新农村社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民利益的时空拓展、维度深化、内容系统和序列优化,必须实现农民利益的多维诉求.基于新农村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诉求的价值分析,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改革社区管理模式,拓展农民利益诉求的渠道,创新农民利益诉求的方式,培育农村社区文化,提高农民利益诉求的立体化和系统化,实现农村利益诉求主体、利益诉求内容和利益诉求载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利益诉求与社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正进入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泄愤式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信访规模居高不下、劳动纠纷的利益诉求从"底线型"向"增长型"转变等特征。要正确评价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认识到化解社会矛盾不仅需要建立公平的利益诉求机制,更需要培育进入利益博弈场域中的弱者的博弈能力。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必须以保障民生、保障民权、培育社会组织的自组织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迪 《江汉论坛》2008,1(5):27-29
和谐社会是利益和谐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权力必须努力解决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构建一个均衡的利益格局.政府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应该充分运用公共权力赋予的公共权威的角色,努力协调并整合社会的不同利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完善的、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合理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营建高效的社会矛盾疏导系统,建立敏锐的社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转轨时期,在利益格局分化条件下,多元利益集团的缺位是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表述失衡和利益格局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构建多元利益集团,尤其是构建弱势群体的利益集团是实现利益表达均衡和利益格局均衡的有效社会和政治机制之一.在当代中国,利益集团作为和谐社会的内生变量之一,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倪荫林 《晋阳学刊》2007,4(5):77-81
意识形态只有真正代表它所要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并在实践上满足、实现它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取得实效性成果。深入考察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实现方式上都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依据社会成员利益诉求的这种变化,将单向性灌输模式转变为实践性建设模式,切实消除意识形态建设漂浮于、隔断于生活现实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参与的同时也承载了多元的价值理念。对于中国社会组织来说,价值诉求构成了其发展的原动力,为其赢得了发展空间和机会。然而价值性只是社会组织运行的一个方面,组织在实践过程中所发生的价值迷思也会成为其健康发展的障碍性因素。而协调社会组织价值性同公共性之间的张力,明确其价值诉求的边界,完善社会组织评价机制则有助于克服价值迷思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进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而明确组织价值边界,加强组织公共性建构以及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则有助于克服价值迷思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从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适从科学方法上着手建构中国学术现代性的动力源自其思想启蒙的诉求.但思想启蒙与纯粹的学术研究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当这一动力正式落实于学术层面时,二者的内在冲突便凸显出来,启蒙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建构中国学术现代性的障碍.然而,胡适由程朱而重释理学的现代性价值,既是一种新的、为人们所忽视的对理学的解构方式,同时也是根据西方现代性标准对中国传统学术发展脉络的一次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7.
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为了建立一种利益均衡机制,这个机制首先要能实现遗产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利益诉求。文章以世界遗产地九寨沟为例,提出了用管理目标二维划分法来确定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遗产旅游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关系复杂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不同的遗产地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不同;不同利益相关者有着特殊的利益诉求,在实现利益诉求的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文章进一步研究指出,管理体制作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实现的制度规定,针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利益平衡机制;构建遗产资源开发的制度性监督机制;完善遗产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是未来我国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之外归纳出社会利益是经济法学的贡献,但是将社会利益定义为独立的利益形态,还缺乏权利主体,难以满足制度建构的必要条件。社会利益以权利为旨归而不是以权力为核心。社会利益应当是社会成员在共益性权利诉求上的集中表现,最终通过经济活动落实为个体的权利。社会利益因此具有对个体权利的从属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过程是多重张力催生的结果。通过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将促进基层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此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当前,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发展态势下,民间组织的嵌入性治理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分散公众利益诉求、实现公众与基层政府信息的双向传递及合理分担基层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功能价值,通过政府—公众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诉求与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充满向往与归属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受到来自制度层面上的限制与约束,而且还有文化上的冲突与碰撞,表现在行动上是与主体社会的疏离和对防卫性认同的建构.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必须对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和社会制度进行双重解构和重构,在制度转型的同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从主体意识到个体行为的全面转型,建构个体对工人身份的内在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