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以后认为王实甫《西厢记》主题是反抗封建礼教,但这并不能说它在元初也是这个主题。从《西厢记》的源流、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文本重新解读看,它并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剧,而是借爱情题材抨击现实的道德讽谏剧。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描述了青年反对封建教会禁欲主义、勇敢追求恋爱、婚姻幸福的故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之一.我国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塑造了反对封建礼教,争取个人幸福的典型人物.它们都表达了作家对人间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人性美的推崇和歌颂.这两部经典喜剧在戏剧结构、人物刻画、创作手法方面各领千秋,共同演绎着爱情礼赞.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西厢记》一经问世,以其打破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自由爱情的叛逆精神,得到当时及后世无数观众与读者的喜爱,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遭到封建正统文人尤其是理学家的攻讦。元代后期到明清的统治者都曾将其作为“淫书”而加以抄禁。而文艺批评家们出于各自的立场及好恶,也给《西厢记》以不同的评价,其中以清初金圣叹的批点本《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最为精当,最有系统,影响也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通过四对年轻人四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传达了恋爱婚姻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情,必须严肃谨慎的思想,同时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并通过讽刺的艺术和语言的机智幽默,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深刻思索:婚姻不应该被金钱、地位、情欲所驱使,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真正幸福的婚姻!  相似文献   

5.
十六世纪,正当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把封建礼教、程朱理学抬到吓人的高度时,杰出的戏曲作家汤显祖写下了《紫钗记》和牡丹亭》两出爱情剧,表现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赞美青春和爱情的力量,描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汤显祖的爱情剧不仅触及了爱情,婚姻和道德问题,还由此广泛涉及到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后世的人们能够从中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宋元以后,封建礼教的束缚加紧,广大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这一尖锐而又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邪宗”(鲁迅语)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戏曲中得到了较多的反映。戏曲从它正式形成起,爱情剧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汤显祖继承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6.
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牡丹亭》的主题思想并无多大分歧,认为这部汤显祖的代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我们认为,这样的提法既可用于汤氏的《牡丹亭》,又可用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并没有表达出《牡丹亭》所反映的独特的思想内容,它同《牡丹亭》的本来面貌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文学本位视角下“红娘”形象流变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西厢记》成功塑造了聪明伶俐、泼辣机智、正义勇敢的丫鬟红娘。然而红娘形象的成熟却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唐代元稹《莺莺传》中是对剧情发展无关紧要的人物,在金朝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是崔张爱情的牵线者,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定型,成为舞台经久不衰的形象。反封建礼教程度的加剧、作品体裁变化以及戏曲的传播接受是红娘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1260-1336),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崔夫人爱女用心良苦《西厢记》中崔夫人这个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批判,说她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是封建礼教的护法者。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社会,有它的合理性。当时所谓的礼教并不是哪个人凭空想出来的,他也是根据实际需要产生的。当然封建礼教作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牡丹亭》完成于明朝万历戊戍年间(公元1598年),曾经风行于一时,使那个时代的青年,尤其是妇女,受到极大的感动。它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主要是由于它在当时森严的封建礼教束缚的现实生活中,对合乎人的本性的“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塑造了优美动人的杜丽娘的光辉形象。通过杜丽娘执着地追求爱情幸福生活,生而死,死而生的动人曲折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礼教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而且歌颂了要求自由幸福的人性对于封建礼教的非人性的斗争中闪射出来的光辉,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因而获得了比较强大的生命力。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汤显祖创作指导思想如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如丽娘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反封建礼教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对违背礼教大义而仅凭个人意志来干涉青年人合法婚姻的封建家长提出批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婚姻的不自由。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花妖狐魅与人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许多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青年男女,并通过他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青年男女们应追求真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歌颂知己之爱,提出“元以贫富论”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可帮助我们构建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欣赏之路。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几对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为素材,通过他们对待终身大事的处理方法,展示了18世纪英国女性不同的婚姻观,进而阐述了作者本人对待婚姻的立场:纯粹以经济为基础或以美貌,情欲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真正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并兼顾经济方面的考虑。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四桩婚姻的分析来谈当时英国女性的不同婚姻观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又同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本文试图就两部巨著的爱情描写做一个比较,从而论证我们民族文学的继承关系。首先,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红》与《西》在爱情描写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关系的确立上,崔张与宝黛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都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宝玉性格中都有痴和疯的特点,许多描写极其神似;而女主人公莺莺和林黛玉又都经历了假与真的内心冲突,在对待爱情方面也表现了相同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红楼梦》中围绕宝黛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和《西厢记》中围绕崔张的描写也还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红》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框架与《西》是极为相似的,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但是,《红》又不是完全照搬《西》的模式,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比《西》在思想上艺术上又高出许多。说明,《红》的作者在写作时的确是借鉴了《西》,但又比《西》有所创作和发展,见出我们的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红梅记》是晚明文人周朝俊的传奇名作,主要叙述乱世背景下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故事.在构思和创作《红梅记》的过程中,作者大量吸收了前人艺术创作的养分,如六朝小说、唐传奇、宋元明话本小说和笔记小说,以及元明经典戏曲《西厢记》、《牡丹亭》等,均在《红梅记》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然而,《红梅记》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拙劣的模仿,而是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在确立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和设计叙事模式等方面都有所超越,显露了作者过人的艺术才情.  相似文献   

18.
"礼"与"理"的叛逆——兼论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抗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彝文《红白杜鹃花》是流传在云贵彝族地区的一部爱情叙事长诗。长诗真实地反映了彝族青年男女为追求自由、幸福同封建传统婚姻制度的斗争精神。作品爱憎分明 ,悲壮深沉。语言朴实、自然、简洁。在艺术上采用多种表现手法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由明末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有一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刘叶秋同志认为“它通过杜十娘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刚烈行为的描写,表现了古代女子的纯洁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有力地完成了反封建的主题。”(见中华书局《古典小说论丛》1959年第一版84页)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的文学小丛书《杜十娘》,编者在前言中写道:“《杜十娘》就当时反封建的意义上说,确是较为完善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