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调控,再调控。近年来,房地产形势风云变幻。从曾经的一路上升,到2008年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房价陡降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市场强劲上扬,一直走到了当前大力调控下的尚未足够明朗的形势。那么,房地产业对四川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它是不是四川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四川房地产业的形势究竟怎样,房价又将走向何方,本期专题中,我们试图一一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2.
2006年,四川房地产业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开发投资和销售面积均取得了较大增长,在土地和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房价继续运行在上升通道中。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就业和产值两个视角出发,测算各城市就业集聚与产值集聚指标,使用面板回归衡量从2004-2013年十年间我国地级市层面的产业集聚对房价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集聚与产值集聚都会促进房价和房价收入比的上涨,而且毗邻城市房价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城市环境特征因素对房价、房价收入比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小学师生比、人均医院床位数以及每万人公共拥有公共汽电车数的增加对房价、房价收入比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绿地面积对房价、房价收入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市区人口密度因素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宏观经济基本面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Hort动态资产市场模型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利用1998~2005年中国14城市的年度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基本面对房价的解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房价自相关影响时,宏观基本面对房价的解释能力大大降低,相对于宏观经济基本面,房价的历史信息对本期房价的上涨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并且,在2001年以后,房价的上涨逐渐背离了经济基本面,尤其是这种背离从2003年以后进一步加剧,同时房价的正自相关影响也大大增强.这意味着房价的上涨中包舍了越来越多的投资甚至投机成分.  相似文献   

5.
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伟 《浙江统计》2004,(9):31-32
房价收入比通常是指商品房销售价格(指平均每平方米销售价格,下同)与居民户均收入之比,是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衡量住宅市场价格和居民住房消费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住房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上通常将房价收入比指标值6倍定为警戒线,超过6倍则认为房价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在国内,不论是经济学界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感受到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发展非常快,同时伴随着房价显著的上升.据有些专家估计,我国的北京、沈阳、贵阳、南京、广州、大连和西安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了10倍,认为房价收入比超过了国际的警戒线,房地产已经存在严重泡沫.随着这个指标在社会上更广泛的应用,更深入的研究,它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明显.笔者认为目前计算房价收入比只考虑到上市住房的房价和家庭户均收入这两个指标,以这种方法计算的房价收入比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住房价格和居民住房消费的承受能力,而应该对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进行细分,从不同角度计算分析房价收入比.  相似文献   

6.
正言 《四川省情》2006,(3):22-23
按照四川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监察厅主办,省纠风办、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安排和要求,2月28日上午,省统计局总统计师胡品生带领相关处室7名负责同志作客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阳光政务》直播间,就统计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当前老百姓关心的物价、房价及农业普查等有关问题,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房价差异的影响因素,归纳导致城市房价差异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实证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是导致城市房价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交通便利性、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城镇居民富裕程度以及限购政策对城市间房价的差异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我国安徽、江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六省1998~2010年房价与城市化率等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城市化率对房价的影响.研究显示:城市化水平深入推动住房价格的上涨,上一年的房价对当期房价有正影响;把握城市化进程,实行稳健的可持续战略,有助于抑制房价的非理性上涨.  相似文献   

9.
刚刚过去的2007年,引起各方面关注的房价增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房价增长高位趋缓 2007年房价增长总体特点是高位趋缓.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指标法、因素回归法和局部均衡法研究了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泡沫情况,研究发现:2004-2013年我国房价呈现直线上涨趋势,东部地区房价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房价在地区间存在集聚自相关效应.进一步,全国房价收入比系数在2004-2010年期间保持平缓上升,2010年后有所降低.三种测度方法得到的地区房地产价格泡沫程度有一致的趋势,房价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比房价低的中西部地区泡沫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199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4季度的商品住房价格指数和住宅用地价格指数分别代表房价和地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一致表明房价和地价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房价拉动了地价,而地价推动房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飙升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调控这些大城市房价的政策,但是政策的制定往往忽视不同城市或地区间房价的动态关系.文章考察了中国4个标志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000~2010年间房价的传导机制,将有向非循环图和误差修正模型相结合,找出了这4个主要一线城市房价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构建了包含人口年龄结构、预期房产收益率、利率的房价决定模型.基于该理论模型,在对1998-20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11个省份人口年龄结构“四分法”数据、7个省份人口年龄结构“五分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总抚养负担的下降是房价提升的重要推力,其中少年抚养负担对于房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老人赡养负担对于房价的影响是不确定的;预期房产收益率是推升房价的重要因素;利率对于房价的影响系数始终为负.  相似文献   

14.
文章系统分析了房价波动对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动态来看,房价上升会在短期内恶化居民收入差距,但是在中长期内的影响则取决于流动性约束效应和信心效应两种力量的对比.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门限值时,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小,住房的刚性需求不大,此时房价上涨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增加会大于房价上涨的幅度,信心效应的力量大于流动性约束效应的力量,因此房价上涨会改善居民收入差距;但是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于门限值时,外来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住房的刚性需求较大,此时房价上涨的幅度会大于由于信心效应所带来的就业和收入的上涨幅度,从而导致房价的上涨在中长期内继续恶化居民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情》2010,(3):18-19
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道引起了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其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房价、收入分配、区域经济等问题更是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四川的相关专家对这些“两会”热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房价与地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在土地价格、房屋销售价格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广义的"潜在房价",从长期角度利用永久瞬时模型和信息共享模型检验了"潜在房价"存在性与构成以及地价和房价对这个潜在价格的贡献度,从短期角度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而言,房屋销售市场是决定"潜在房价"的主导力量,对于土地市场起着价格引领的作用;短期而言,房价和地价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周豫  王丽斌 《统计与决策》2016,(15):150-152
文章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5-2012年的月度面板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中国住宅价格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住宅土地杠杆和住宅投资需求占比显著增加了住宅的价格风险;另外房价风险存在逐年递增的趋势,东部地区的房价风险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为了降低房价风险,稳定房价,政府可以考虑调整土地价格、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完善其他投资市场、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等.  相似文献   

18.
四川从1992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试点,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原先计划经济下由各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改为实行完全商品化和市场化,而对城市“五保户”等困难户的住房则主要实行租赁补贴、敬老院居住等优抚保障。此后,四川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快,城市居民住房需求和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但随着住房完全市场化,房价也不断飙升,  相似文献   

19.
浅析我省房价上涨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萌 《浙江统计》2004,(8):13-14
我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引发了对房地产的巨大需求,使得房价从2001年开始始终保持着高升高走的局面.当我们在谈论居高不下的房价时,不妨用两种基本的观点对房价上涨的原因加以分析:一是供求关系决定论,一是成本决定论.  相似文献   

20.
邓创  徐曼  汪洋 《统计与决策》2016,(17):116-119
文章根据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检验了利率、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三种货币政策冲击对房价的非对称性影响,并对东、中、西部地区货币政策房价调控效果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应不仅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而且各种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房价的冲击影响也都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