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云涛 《学术探索》2014,(9):97-102
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认为"童心"乃成人、成圣实践之根柢,主张为人处世应保持"童心",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方可成人、成圣,否则便是假言假行,属假道学行经。强调个体实践必须依"童心"而行,与"童心"相一致,此可视为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李贽的文学理论和小说评点也正是建立在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即依"童心说"之此种"知行合一"思想来展开。  相似文献   

2.
顾城诗歌既承中国意象诗之传统,又融现代西方诗歌之理念,其诗歌的意象之域具有独特性,其意象种类之丰富,组合之奇妙,意味之多义,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高峰。虽然顾城并没有刻意于诗歌的韵律,但由于其取自于大自然的意象和萌于童心的天然韵律,所以其诗歌一方面具有自然情感的内在节奏,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民间淳朴的"谣曲"风味。  相似文献   

3.
"童心论"批判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界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它使五十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非学术性的政治批判现象达到了新的狂热程度。在对"童心论"的批判中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儿童文学观是被批判的中心,其中儿童文学观即"童心论"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儿童本位论"。批判在此基础上将陈伯吹的文章和作品上纲上线,是一场非正常的文化批判。仔细审度这场批判就会发现,批判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因素,也有无法辩证看待艺术创作中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关系的因素,更是一场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对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论理论和思想的肃清和批判。正确认识这场批判,挖掘"童心论"的实质和价值是对儿童文学发展规律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丽霞 《南方论刊》2007,(10):83-84
冰心与龚自珍在其作品中都有对童心的展示与渴求,但二人"童心"观的具体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异,这与二人所处时代环境及个人受宗教影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冰心"爱的哲学",或可叫做"母爱哲学",其中包含着她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的部分性征,以及受宗教神秘主义和儒家影响而形成的"泛爱"倾向。冰心"爱的哲学",一则受到基督教一神论的上帝创世权威形象的影响,二则是在童心的影响下把基督教超自然的"爱"的上帝想象在了自然中,因而又与泰戈尔的"泛神"、"泛爱"思想发生了共鸣。冰心创作对"泛爱"倾向的人生哲学"由信到疑,因疑而更信"的风格可以从"自然的倾向"和人本主义方面来解释,这两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化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6.
《童心说》的义理结构与中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之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平 《河北学刊》2005,25(2):118-126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性的重要成果,是李贽将心学的"吾心即性"说、伊斯兰教的以"净"为 真说、佛学"真空"说、老庄的"自然"说以及对"百姓日用迩言"观察之所得重新整合的结果,具有"空净"、"自然性"、"一念 心"、"为己"、"真情"的五层内涵。贯穿这五层内涵的精神本质是排斥后天的人力所为的"染"和"闻见道理"、"'六经'、 《语》、《孟》"之"假",以直觉的"自然真情"排斥传统的道德理性,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童心说》中"天下之至文无不出于 童心"的童心表现说、"创制体格"无高下先后说,以及与写于《童心说》前后的文章中所阐发的内容形式无分界说、非技巧论 等一起构成了李贽的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体系。而中国此前的文学理论中虽有不少非理性的观念因素,却未曾产生自成体 系的非理性主义的思想理论,李贽的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具有开山之性质,并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禅、庄对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其观点和理论很大程度上源于禅宗和庄子学说.禅宗思想启示了李贽对"本心"、"真心"的重视,并构筑了"童心说"的理论框架.庄子思想则赋予了"童心"反伪贵真的精神,使之能向着启蒙的方向发展.当然,"童心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止于禅学和庄学.  相似文献   

8.
谭兵 《船山学刊》2001,(1):59-62,33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在孔子之是非与吾心之是非二者间,盲目尊崇孔子与儒家经典,以孔子之是非为万事之定论.自阳明提出以心为准绳,虽出自圣贤,若不足信,也不可作为是非之标准的思想以后,给后学以极大的鼓励.李贽深刻领会阳明思想的精髓,张大阳明的怀疑精神,以为孔子之是非不足为据,提出要以童心之是非取代孔子之是非,最后由"是非无定"论走向了"是非定于童心"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10):99-105
主客二分的预设导致了人们解读"道法自然"的两难困境:如果"道"无所效法,就会使老子哲学遭遇独断论的责难;如果"道"效法实际的"自然",就会与"道生万物"相矛盾。通过现象学的分析发现,"道法自然"实际上内蕴了人的视角;其含义是"道"需要"人"依据于"自然"道出自己。从人的视角来看,"道"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通过人的本质直观,"道"与"自然"最终在"有无相生"中显明它们的关联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童心”说与“第二次天真”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健康的儿童性"说,也就是李贽的"童心"说,正是"第二次天真"和"童心"说,使作为成人的作家,"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这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文学艺术的创造要的就是这种双重视角. 他以十分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生活,能够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但同时他又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生活,充分地展现生活的充满情趣的方面.所以作家的真正的创作,总是有一种"健康的倒退(复归)",即从二级过程推回原初过程,从意识推回到无意识,从现实原则退回到快乐原则,或者说这是一种"溶合",正是这种"倒退"或"溶合"消除了上述的悖论,从而进入了创造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儒、佛、道多元化态式.李贽的后半生潜心研究佛学,但他不是认为物质世界为虚幻,而是肯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正视现实世界.写于万历二十年的《童心说》,无疑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童心”的内涵与佛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童心即最初一念”、“童心即绝假纯真”、“童心即清净本原”三个方面探寻李贽从佛学角度对“童心”作出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比德"是古代中国人观照自然的一种独特方式。比德的目的不在于关照自然,而在于"德法自然"。其理论内涵远远超过了学界所界定的自然审美观范畴。"比德"的范围很广,不限于山水玉石花草树木,还包括学界所忽视的飞禽走兽,其影响甚至渗入了古代的礼仪习俗。"比德"的思想根源是"天人合一"自然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则是"引譬联类"的类比联想。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体现了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反映了人的生态位,即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其生态责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为人"与"为自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直接"为自然"(利他),最终"为人类"(利己);没有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二者在本质上是兼容的和互补的,具有相同的中心,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自然说既区别于名教说,也区别于魏晋清谈名士之旧自然说,其理论核心是"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将自然精神贯注于生活之中,追求个人情感与客观外物的融通。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士人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哲学、士人生活、文学表达三个维度加以论述,认为新自然说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名教说与旧自然说共有的唯心主义倾向,在士人生活的层面上实现了儒道人格的融通,为文学表现中情物关系理论的深入研讨开拓了进路。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7,(11)
海德格尔认为,自然概念由原初"自然"异化为对象性"自然"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作为涌现、生成的Physis演变为本源、根据意义的"自然",并以此来把握存在者之存在;其次是一个相对于制作物的对象性的自然领域被划定出来。原初的Physis由内在性演变为外在性,由生成性演变为现成性。海德格尔对Physis概念的理解隐藏在《存在与时间》对"周围世界"的分析中,作为"在之中"的构成要素;并认为亚里士德多的"自然"仍然具有自主生成、自我涌现之义,荷尔德林的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真正理解,它赞美、呵护自然而非征服、攫取自然。海德格尔对"自然"的全新理解有助于我们重新返回人与自然的原初境遇。  相似文献   

16.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邹祖尧 《江淮论坛》2012,(3):176-180
李贽“童心说”的基本观点,与朱元璋一生诗歌创作的轨迹,简直若合一契。朱元璋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呈现出泾渭分明的阶段性现象,而这一泾渭分明的阶段性现象,与“童心说”中所谓“童心”丧失过程的几个阶段恰恰正相吻合。完全可以这么说,朱元璋诗歌创作的演变过程,就是对李贽“童心说”理论先期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9.
少儿舞蹈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表演艺术上不断发展,但都离不开与"童心童趣"的关系,童心与童趣是少儿舞蹈的灵魂。没有童心与童趣的少儿舞蹈作品是无法引起少儿儿童共鸣的,也是不成功的。而童心童趣的创新,则是少儿舞蹈的节点,没有创新,就会让人失去欣赏的兴趣,也就失去了观众。  相似文献   

20.
“童心说”的极端色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龙慧萍在明代历史上,李贽是以一种极其惹人注目的“异端”的形象出现的。他的“童心说”及相关理论,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人的思想与之一脉相承,明以后的文学家,亦有展“童心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