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知音》篇《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集中了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这里提出的“六观”,到底是考察作品的批评方法,还是衡量作品的批评标准?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此外,“六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讨论文学批评问题的专篇。它论述的究竟是文学批评的什么问题,或者说,它论述的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很少有人深究。即使有一些看法,也是说法不一。比如,《知音》中提出:“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有人说,这是刘勰提出的六条文学批评标准(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如是说);有人认为这不是批评标准,因为它不是“评价和衡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者通论,是刘勰的作者批评观最集中体现文学批评的篇章。刘勰的作者批评抓住"才略"来确定其批评思路、指导思想、标准和原则,从而确定作者批评以"气"论文、以"才性"论文、以个性论文的指向;同时又拓展"才略"批评的视阈,将"才略"放在社会、历史、时代环境中辨析作者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才略"作者批评具有批评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和李健吾是"京派"批评家中的"两翼",他们将表现真诚的人生与人性作为其文学批评观;风格批评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对待作家作品持以公平与宽容的批评态度。该文将他们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通过对他们批评特点的比较,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特存在的艺术魅力,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原道>等五篇为"文之枢纽",提出了"六义"与"六观"之说,以"六义"为准的,以"六观"为门径,指导文学创作,开展文学批评,阐述了"衔华佩实"、"文质相胜"的美学标准,建构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体现出人文的创造之美.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一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二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竞耀,千万别忘记“遥远东方”的这条《文心雕龙》,让它舞出矫健优雅的姿采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事类"进行全面而深入阐述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他厘清了传统"事类"概念的内涵,首次明确指出事类是作者在自己言辞之外,以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的、可验证的、异质性的东西.它主要有"引乎成辞"和"举乎人事"两方面内容,是作者用以"明理"和"徵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从审美意识看美的创造与欣赏,其核心问题是美的理想.美的理想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包括欣赏者)的最高美学标准.艺术家和批评家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为准则,或指导艺术创作(即以美的理想为追求目标),或进行审美评判(即以美的理想为衡量尺度).刘勰当然也不例外.谈到美的理想,有的研究者很重视"六观",认为那是刘勰提出的审美标准.按"六观"见于《知音》篇:"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提出:“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最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这便是文学创作的“三准说”,意即文学创作必经三个环节——“设情位体”、“酌事取类”、“撮辞举要”。“三准说”虽是古人的经验,但我认为,刘勰对写作第一环节的强调,对当今教师辅导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设情位体”,即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炼确立正确深刻的主题,并据此安排恰当的篇章结构。这句话的含义有三个层面:首先强调文章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但眼下许多…  相似文献   

10.
刘勰提出的审美鉴赏理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明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区别,这一观点成为我国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究其渊薮,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开创了读者中心论的先河,《淮南子》、《文赋》进一步阐发,直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方初具规模,后经钟嵘、宗炳等人努力,终于形成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标准"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1.
"六义"是汉代经学家的说法,它是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处理"层累地造成的".赋比兴根本不是<诗经>特有的艺术手法,更不是<诗经>艺术价值所在.从"六诗"到"六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重寻阐释平台,予以摧陷廓清.  相似文献   

12.
刘勰论美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审美意识看美的创造与欣赏,其核心问题是美的理想。美的理想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包括欣赏者)的最高美学标准。艺术家和批评家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为准则,或指导艺术创作(即以美的理想为追求目标),或进行审美评判(即以美的理想为衡量尺度)。刘勰当然也不例外。谈到美的理想,有的研究者很重视“六观”,认为那是刘勰提出的审美标准。按“六观”见于《知音》篇①:“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  相似文献   

13.
祝尧《古赋辨体》之辨体批评思想丰富,理论体系完整。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辨赋体之源流正变。二、鲜明的文体分类观和赋学发展史。三、以复古为宗旨的辨体目的和以六义为一贯的辨体方法。四、以情辞理味和丽则丽淫为辨体批评的标准原则。五、辨析历代赋作之优劣高下,从而为学者树立旗帜榜样等。祝尧辨体批评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获,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引论欲知道文心雕龙的价值,先要看一看刘勰以前关于文学批评的主张。在六艺和先秦诸子中,未尝没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说话,然而东鳞西爪,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到了汉代,扬雄作法言,对辞赋方面,稍有所论列。如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或问君子尚辞乎?曰:君子事之为尚。事勝辞则伉,辞勝事则赋,事辞称则经……,”等等。大都尚道德,贱虚辞。一本于儒家的见地。但并没有批评文学的专篇,不过零碎的表露他的意见而已。王充在所著论衡中,反对辞赋,浮靡的作风,主张文学要能够明辨是非,剖析真伪。如定贤篇说: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体乎经",不是为了"励德树声"、"随仲尼而南行",而是为了"建言修辞"、"按辔文雅之场"。刘勰在"体"的层面征圣宗经,所看重的是先秦五经对于批评文体的意义;刘勰禀经而制《文心雕龙》,使得他的批评文本"体有六义"。刘勰对五经之体的尊崇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树立五经之体的"六艺"并标举其典雅和风骨,二是辨析体制(体裁)类别并归纳体貌(风格)特征。刘勰以"体乎经"为理论基础的立体辨体之实践,不仅直接影响了《文心雕龙》这一批评文体的创制,而且对当下文学批评的书写与批评文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诡”出现较早且具有丰富的意涵。在《文心雕龙》中,“诡”出现多次,被刘勰系统地用作一种文学风格学概念。在深入理解“诡”义的基础上,刘勰将“诡”引入文学批评。“诡”的文学风格学意义,正是根于其本身的“反”“违”“异”及“变”等义而产生的。在《文心雕龙》的批评体系中,“诡”作为一种含贬意的文学风格学概念,其风格特征表现在作品的述情表意、遣词造句、选字配义及协声调律等方面,可谓刘勰对南朝文弊的集中批评与规箴,同时也从反面显现出刘勰对理想文学风格的塑造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既阐明从"感物"说到"物色"说再到"心物交感"说发展逻辑,又构成"感物—物色—心物交感"结构逻辑."心物交感"作为思想观念、形象思维、创作方法、审美交流方式,在其文论批评体系中贯穿"文以明道"本体论、"神与物游"创作论、"情景交融"意象论、"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文体论、"体性""风骨"作品论、"知音""通变"鉴赏论等内容."心物交感"既是"感物""言志"说集大成,更是会通"言志""感物"为整体之心物关系认识之集大成,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传统.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对文学语言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全书用不少文字系统论述了文学语言的一系列问题,重点阐述了文学语言各种因素及其联系,并从文学批评论角度提出了文学语言的主要标准,从而形成刘勰特有的文学语言观。当然,由于刘勰受儒家经典的影响较深,其文学语言观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观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批评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进行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进行文学批评方法选择的倾向.南帆的文学批评著作繁多,在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以及其学习、创作经历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主客观统一、审美兼具理性、激情而富含思辨的具备和谐特色的文学批评观,他强调批评的价值判断,强调批评家的责任担当,强调批评家与作家的积极对话,他既是第三代学院派批评家中独具特色的一员,也是敏锐发现文学批评文化转向、视觉转向的理论先锋,最重要的,他还是一个愿意俯身问问"泥土哪儿去了"的人.当前,文学批评出现商业利益至上、学术功利主义盛行的现象,南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不能也不可能忽视的重量级人物,研究南帆的文学批评观有利于促进我国当代文学批评健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朝府兵制有"火(十人)备六驮"的规定,以往学界一直认为"六驮"是指六匹马(驴或骡),传统文献中的"八驮"亦因此而被认为是八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十人买十驮马一匹"之语,使我们能对"六驮""八驮"的含义重新审读."六驮""八驮""十驮"指马驴骡的负重能力,"六驮马"是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六驮"的马,"八驮马""十驮马"依此类推."火备六驮"指一火十人共备能负载六驮重量的一匹马或一头驴、骡.《唐六典》"火备六驮之马"含义最为准确,其他传统文献因省"之"字而致后人误解.《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第一第二团牒为供马驴食料事》(73TAM508:9),第一团是完整的,共计廿九匹头马驴;一团为六队、三十个火,正可证明确是火(十人)备一匹(头)马驴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