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飞“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慷慨誓言,在激励抗金战士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那么“黄龙府”在哪里?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燕京城,即今北京(邓广铭《岳飞传》、《“黄龙痛饮”考释》);二是认为辽、金时代的“黄龙府”,即今吉林省农安(罗继祖《岳飞和黄龙府》)。据考证,今北京城在历史上虽曾有过种种名称,但从无“黄龙府”这一名称的记载和谣传。岳飞不至于对军事地理知识如此贫乏,而把燕京城误认为“黄龙府”。同时,当时的燕京城,既不是金国的国都,也不是徽、钦  相似文献   

2.
辽代黄龙府为控制东北四大重镇之首 ,其府址所在 ,历代史志家未能统一认识。作者在通览金毓黻先生《静晤室日记》后 ,发现所记黄龙府治地址多达十五处 ,并领悟到金氏之前后认识亦有所变化。遂广引历代史志加以考证 ,既匡正诸家异说 ,亦明证金氏最后所定“又似进于旧说” ,即黄龙府地址有二 :“始建开原 ;后迁农安”。  相似文献   

3.
黄龙府作为辽金时期的府(州)城,因《宋史·岳飞传》有"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之语得以名扬天下。然而宋人对黄龙府地望并非了解,甚至连北宋著名史家司马光都认为"黄龙府,即慕容氏和龙城也"(《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晋高祖天福十二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329页)。南宋时,王伦、胡皓等南宋出使金朝之使臣则将黄龙府说成金朝之发祥地(第124页)。元明清以降,治东北地方史者更是语焉不详,歧说迭  相似文献   

4.
辽代黄龙府为控制东北四大重镇之首,其府址所在,历代史志家未能统一认识。作者在通览金毓黻先生《静晤室日记》后,发现所记黄龙府治地址多达15处,并领悟到金氏之前后认识亦有所变化。遂广引历代史志加以考证,既匡正诸家异说,亦证明金氏最后所定"又似进于旧说",即黄龙府地址有二:"始建开原;后迁农安"。  相似文献   

5.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岳飞大破金兵,进军朱仙镇,面对一派收复失地的大好形势,正准备“直抵黄龙府”、以完成他“精忠(?)国”的宿愿的时候,高宗赵构深恐“迎还二圣”以后自己当不成皇帝,于是在一天之内就下了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秘密处死。然而“金牌”究属何物?有许多人则认为是黄金铸造的,皇帝使用的东西,非金即玉,当然“金牌”是黄金铸造,应是无疑的了,如清俞正燮在他的《癸已存稿》中就说是“截金为牌”;直至今天的一些书籍也认为“金牌’是金质的.  相似文献   

6.
《满江红》(怒发冲冠),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然而,它并非岳飞所作。这点,余嘉锡、夏承焘两先生早有论证。余先生的主要论据有:一、此词不见于岳飞之孙岳珂所编《金陀粹编》的《鄂王家集》中;二、此词从未见于宋元人记载或题咏跋尾,而突现于明代中叶以后的碑刻,刻者“不言所据何本,见之何书,来历不明。”(见科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最后修订本《四库提要辨证》卷三五)夏先生的主要论据有:一、贺兰山在西北甘肃河套之西(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而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  相似文献   

7.
天安门前的汉白玉石桥为什么叫金水桥呢?据考证,清代即有金水桥之名了,《光绪顺天府志》说:“金水桥,在天安门外。”在《大清会典》中说:“皇城四门,南曰天安,北曰地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天安门前环御河跨石梁七,即外金水桥。”这里所说的皇城并非今北京城,而是指皇帝宫苑的城(当年其范围比今故宫大得多)。因此看来,金水桥是由于架在金水河上得名的,那“金水河”又是由何而来的呢?《光绪顺天府志》是这样解释的:“金水河者,《元史·河渠志》谓玉泉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城故云。”这和义门即今天的西直门。为什么从和义门一带流入北京城的河就…  相似文献   

8.
哀牢夷族属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哀牢夷是两汉时代西南夷中一大族团,共族属是个长期争议不决的问题。自明以来,关于哀牢夷族属之说不下个余种。一曰濮人说。此说又分两种:一是蒲蛮说,明人董难云:“哀牢即今永昌,濮人即今顺宁所名蒲蛮者是也。”朱希祖认为濮水即为澜沧江,因濮族得名,“哀牢为濮族之大宗。”方国瑜说:“哀牢为濮族,后称为蒲蛮,即今布朗、布龙、布饶诸族古代的部落组织。”一是濮越说,其代表为罗香林。二曰泰人说。这也分两  相似文献   

9.
民族英雄岳飞是谁杀害的问题,史学界是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宋高宗赵构杀岳飞;另一种是秦桧矫诏杀岳飞。我是同意前一种说法的。持秦桧矫诏杀岳飞说者,认为岳飞冤狱,“名曰诏狱,实非诏旨”。其主要论点是秦桧自绍兴八年三月再次任相以后,就逐渐专权起来,到这年十一月,胡铨上疏乞斩王伦、秦桧、孙近三人头,竿之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那么这里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包括两个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呢?还是单指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呢?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便出现了“小过渡和“大过渡”之说。 刘佩弦同志在《也谈“过渡时期”问题》一文中说:“我认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因此他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鳣、(鱼覃)、鲔”都是古代的鱼名,《辞海》(1979年版,下同此)认为:“鳣”即今“鳇”;“(鱼覃)”即今“鲟”;“鲔”即今“鲟、鳇”.笔者不同意上述说法,并认为“鳣”即今“中华鲟”;“(鱼覃)”和“鲔”系同物异名,都是指的今“白鲟”.因为“鳣、(鱼覃)、鲔”俱属今鲟形目,形状相近,且古今名称变化很大,遂使得《辞海》的释文有误.  相似文献   

12.
(一)笔者认为,相对主义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含义是指体现在不同主体间的相对主义,即认为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那样”。①另一种含义则是指同一主体对同一对象所显示出来的相对主义,即主体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洪焕椿同志在《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载《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清军进关后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清初的抗清斗争,不是汉族反对满族的斗争,而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革命战争”;而“农民军在斗争策略上从一开始就犯了‘联合明室’的错误,使抗清斗争造成惨重牺牲而终于失败。”我认为历史情况远比以上所说的曲折复杂。现就两个主要问题:一、清军入关后的阶级斗争形势与人民抗清斗争;二、农民军的联明是斗争策略上的错误吗?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夫余是我国古代东北一个古老部族.据《三国志》和《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当时其农业、牧业均很发展,被称为“殷富的夫余国”.因而在东北史地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其活动中心,张博泉同志1980年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六期)《汉玄菟郡考》一文(下简称《张文》),发表了引人注目的见解.文中指出:“过去研究东北历史地理或民族史的,多以为夫余在今吉林农安、长春一带,这个看法应该纠正.”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夫余的活动中心“当在今呼嫩平原一带”.实指即金蒲与路.今黑龙江省克东县一带.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即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理论界有些同志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对立和斗争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差异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我们认为,对立与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对立与斗争是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斗争不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基本属  相似文献   

16.
在古籍中经常出现“淮海”一词。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淮海”原是泛指长江中下游,主要还是指江南;宋以后,“淮海”也还泛指长江中下游,但主要是指江北;明清两代,“淮海”为苏北里下河一带;近代,“淮海区”则更向北移动,即洪泽湖及其以北的徐淮地区。“淮海”,最早见于萧世怡的《淮海乱离志》,该书记载南朝梁末侯景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攻下台城(宫城),又分兵破广陵(今江苏扬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据“乱离”范围看,南北朝时期“淮海”是指长江下游、淮河与东海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部分在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有句云:“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彭蠡”,今江西省鄱阳湖。孟浩然诗中说的“淮海途将半”仍是指长江下游,主要又指江南。  相似文献   

17.
一、 “秋门”别解 鲁迅的《湘灵歌》,解释上分歧很多,而根本问题在于:是歌颂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呢?还是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罪恶?因此对“湘水胭脂痕”“皓月窥彤云”等句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有一句倒是没有异辞的,那就是结句“太平成象盈秋门”。一致认为“秋门”即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对于全诗的理解,这里不想多说,以前的《札记》中已曾涉及(我是赞成上述两说中的后一说的);我想对“秋门”的解释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麦力干部属于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是清初活跃在青海祁连一带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本文通过对《秦边纪略》的再研究,对麦力干部的牧地范围作了初步界定。进而对“大通河源”及“三角城”两个重要历史地理概念进行考辨,认为《秦边纪略》所说的“大通河源”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永安盆地和浩门盆地。三角城是麦力干部的辖区之一,不是其政治中枢所在。三角城居住的是反清起义失败后逃入麦力干部的一批回族官兵,今门源旱台乡红山三角城乃其遗址。  相似文献   

19.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占有重要位置,引人注目.郭绍虞认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才气”,“公干有选气”的“气”指“语气”。(《中国文学批评史》44页)罗报泽认为,曹丕的“气”,“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文以气为主’之‘气’,及‘徐子有齐气’、‘公干有逸气’之‘气’,则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分册165页)敏泽认为,“以气论文,则始于曹丕,他所说的‘气’,就是作者的气质和才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54页)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  相似文献   

20.
说“气象”     
文艺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气象”是指诗词的艺术风格,①笔者认为,气象的基本涵义是指诗词形象,相当于今天文艺理论所说的“艺术形象”。 气象首先是“象”,是生动,传神之象。谢赫《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评画优劣,第一条即“气韵生动”,气韵即顾恺之所谓“神”。谢赫也称气韵为神韵,说:“气韵,生动是也。”画中人物颊上添毫“如有神明”,眼中点睛“便欲言语”,称传神,有神韵.杨维桢《图绘宝鉴序》亦云: “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作为形象的概念,气象之“气”含气韵之“气”的意义;气象即生动、传神的形象。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