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山西是中国北方移民发生的重要地区.明清以来,这里不仅是移民的输出地,而且也是历次战乱、灾荒之后移民的输入地,移入民村成为山西乡村社会中重要的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2.
谣谚是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真实写照和真切感受,同时也是民人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在中国古代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人社会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特点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社会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在历史文献中往往难以查考,但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谣谚中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留存.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谣谚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助于廓清民人社会心理的发展脉络,对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也是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山西区域社会在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若干特点,考察宋金之际山西地域角色的转变,并探讨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传统宏大叙事的通史叙述中,宋代是以文化繁荣而著称于世的,金元两朝则由于是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先进的中原社会呈现停滞甚至倒退.但具体考察山西在宋金元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看到,正是在金元两朝,其经济文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在一向以文化繁荣著称的宋代,山西因其以边防要地而呈现的是浓重的军事色彩.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村人口占山西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农村建立一套有序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对山西农村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山西农村目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农村原有的保障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根据一定的原则,构建新的山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步伐,基督教也在中国广泛传播起来。西方异质文化基督教在与传统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碰撞中摩擦不断,民教冲突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内陆省份山西基于其特有的传统地方社会环境,民教冲突异常激烈并且特点显著,由迎神赛会所引起的民教争端频繁发生。围绕迎神赛会产生的众多激烈的民教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非信教平民乃至官绅阶层与教民在文化习俗、经济利益、地方社会组织管理等各方面权益的相侵和冲突。官府对民教争讼的判决结果通常利于教民,这是处于中央和外国势力压力下的官员妥协自保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征.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从新疆民汉语言影响结果入手,着重分析不同影响之间的关联.不同影响之间的理想关联形式应是词汇借贷→音位增加、新的组合方式产生→构词规则借用→语法规则借用→语言类型改变→语言混合→语言兼用→语言转用→语言融合.这一关联的确定,既有助于把握语言发展的趋势,进行合理规划,又有助于展示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出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从古至今的出版历史生动展示了出版的历史价值--以不朽为目的、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以推动人民解放获得幸福为目的等等.对出版史的梳理实质上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思与记忆.<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史>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段辉煌岁月的生动纪录,在出版史的研究中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大清民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其"亲属"、"继承"两编的规定中既有一定的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精神,也承继了传统中华法系中以父系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作者认为这是缘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晚清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西方法律思想已在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洋务派官僚中深入人心.三是晚清统治者仍是当时世界上最保守的统治集团之一,我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影响还极为深远.<大清民律草案>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法律文化的转型状况.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明初实行移民垦荒政策.山东与河北是重点移民垦荒区.史书无载的迁入黄河三角洲的枣强人,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的山西移民经枣强中转后分发而来的,其籍属为山西人.另一部分是移入河北的外来移民因各种原因自发由枣强转迁而来的,其原籍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私营经济全面退出国民经济领域,以国营经济为主的公有制确立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这场堪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国进民退"存在着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对建国初期的私营工商业改造进行再思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今天的"国进民退"现象,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山西票号是银行,但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银行,而是前资本主义时期或封建社会末期的早期银行;换言之,山西票号应是封建社会末期高利贷性质的早期银行.票号所提供的存、贷、汇、兑等业务应属于银行信用.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与其他社会信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它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山西商会是近代以来在政府倡导下而产生的新兴工商社团组织,它从成立之初就积极参与到了地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山西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商会的出现并没有作为新生力量取代具有相当历史的传统行会,山西的行会在近代继续向前发展,势力仍很强大。山西的商会与行会之间既有着创立形式、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明显差别,又有着较沿海大埠更为紧密的依赖和渗透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因“迁海复界” ,引发了惠、潮、嘉客家人一批批陆续移入深圳。在客家人的第四次移迁大潮中 ,深圳客家人传统村落得以出现 ,这是客家民系在闽、粤、赣交界区形成后第一次向外播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从《畲岚山》长歌看畲民显现的扬善惩恶观念和爱情观、鬼神观的变迁 ,表现出畲民对社会、对自己认识的深刻变化 ,切合历史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大力进行各项改革,这一时期也是民变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时期.在此期间爆发的莱阳民变震惊朝野.追溯历史,每一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莱阳民变爆发绝非偶然,有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新政改革中莱阳财政状况极度窘迫,聚财无门而又点金乏术,只好把苛征暴敛、强制增捐加税等手段作为聚敛新政经费的手段,使乡民深陷困苦的深渊,再加上天灾人祸,民变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若能深入历史时境,探寻清末新政时期莱阳民变的历史真实,意义非同小可,可以给我们现代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问小戏,往往包含看深层的历史文化内蕴,反映着一地的社会民众意识.太原秧歌是产生于古太原县一带的乡土艺术,涵盖了农村生活的风俗人情,民俗文化,虽几近灭亡,但其社会历史价值不容忽视.以太原秧歌为例,从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来看民间小戏与当地社会民众意识的相依互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实用思想实在"行",用在"民".认识论上倡导行,提出因需而行是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观上强调"基于民",把民生看着是社会历史的中心.在策略上则注重实效,为实现民主共和采用一系列灵活务实的策略.孙中山的实用思想对我们从事振兴中华的四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治理毒贩采取的举措、治理的成效以及治理的局限性和原因几个方面对 20 世纪 20 年代山西毒贩问题的治理进行分析,揭示毒贩并未铲除的社会根源,为当今禁毒斗争提供一些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待诏"的历史源流进行概要梳理,发现"待诏"在清朝从中高级官吏变成了市井工匠"理发师",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文化原因及过程进行了简要探讨,揭示出"待诏"在清朝出现这种变化与社会统治向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历史趋势和原因.进而提出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如何以史为鉴,打破尖锐对立的简单"官""民"二元对立结构,通过借助"第三部门"的力量,有效率而可持续地解决政府和纯私营部门"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可长期持续做"的社会"老大难"问题,提高社会的和谐度.  相似文献   

20.
大化革新是日本从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向较先进的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晶.(一)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叶,以部民制为基础的大和国家,爆发了危机.发生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中央和地方豪族无限制地争夺私地和私民的斗争.但究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则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以部民制为基础的大和国家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从中国和朝鲜输入先进文化,特别是铁器和生产技术,被各地的族长们首先独占了,就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与人民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