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美国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与中国民族学家李绍明展开的关于民族和族群的论争,是在中国人类学走向国际化的一次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2.
G·J·帕特森所著《论“新民族性”》一文既武断又肤浅,有必要加以扼要评论。帕特森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近来美国人类学家对美国民族的关注原因有三:1.研究“祖国”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2.由于不熟悉祖国文化和不熟悉当前国民对提供资金的效力和关心“根”等目前的国民情绪,而把“移民民族性的表面残余”曲解为民族性的“富有活力的形式”;3.把对美国民族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民族特征的“空洞的象征”上面,而不是放在那些说明同化日益增多以及民族性  相似文献   

3.
几乎早在20年前,里斯曼(Riesman)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法学家的法律中心主义观点,并倡议人类学家研究美国法律组织的结构、作用,以及法学家的活动。但是,从事这种研究的人类学家寥寥无几。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类学家把一般性的法律研究作为自己特殊的研究范畴,也许我国有十几位人类学家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如此,如今这个领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只要浏览一下近几年关于民族志研究专题文章的目录和素引,就会看出:一方面,大部分人类学家对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法律置之不理。相反,却有许多章节涉及该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使美国的民族主义空前凸显,它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诉求表达,为美国的"反恐战争"和出兵海外提供了合理化解释,也为美国的全球霸权行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9·11"事件之后的伊拉克战争更是反映了美国民族主义的新趋势.本文通过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以及民族主义膨胀下的霸权两个层面对新时期美国民族霸权趋势进行分析,同时探求美国民族主义霸权产生的历史根源,阐述了新世纪美国帝国现象和民族霸权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办的重要期刊<美国人类学家>2001年所刊发文章的主要观点作了综述.其研究领域包括文化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应用人类学以及考古学等.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民族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恕  李捷 《世界民族》2008,(1):20-30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其民族关系经历了从激烈冲突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着关键性作用.美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各民族成员享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个人权利; 任何种族、民族的群体不能要求特殊权利(印第安人除外); 各民族文化可以在统一的美利坚国家认同下得到保护,但各民族成员对其权利的要求不能违背构建美国公民国家的目标.由于美国民族问题的形成历史与人口构成所具有的特殊性,对美国的民族政策应先重于研究、分析,后慎于借鉴.  相似文献   

7.
1984年,美国人类学界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论题的核心是"高海拔地区的人类生育力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还是受文化因素影响."参加争论的主要是美国、英国和印度的人类学家.  相似文献   

8.
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杨振之 《民族研究》2006,24(2):39-46
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问题,文章借用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前台、后台"理论,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希望通过这一新模式合理地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美国印第安人文化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等为案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民族志是教育研究者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教育民族志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教育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另一个是作为方法的教育民族志.人类学家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大致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60年代以来.许多人类学家纷纷把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民族志研究逐渐成熟起来.教育民族志研究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确定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对象、作为搜集资料方法的"参与观察"、作为研究成果的教育民族志报告的撰写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视野下的网络社会与虚拟族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着虚拟社区和虚拟族群,对网络社会的研究既是摆在人类学家面前的崭新任务,又拓宽了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尤其是对"网瘾"的研究,应该成为人类学家重要的实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