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21世纪是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色的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进程的重点已从有形资产的积累逐渐转为无形资产的积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生产大背景下,专利发明、商业秘密、不断更新的计算机程序等无形资产起着关键作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大大提升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是不可缺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社会基本属于物质社会,因而刑法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保护。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刑法保护将成为刑法的重要任务。在此从刑法学人的视角,探讨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刑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介入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进入了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无形资产。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目标。大连轻工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积极对应,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无形资产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无形资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已开始显现。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晰的无形资产发展战略至今尚未形成,无形资产在我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无形资产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无形资产的发展战略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基本特征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知识经济时代 ,更加显示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企业无形资产基本特征入手 ,用哲学的视角去观察企业无形资产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无形资产评估:从理论到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形资产评估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相对有形资产而言无形资产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因此在评估和管理上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归结于无形资产实力的竞争,因而对无形资产评估也越来越重视。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将立足现实,对无形资产评估业的行为规范作出一些理性的思考。一、无形资产评估:揭起你的盖头来  相似文献   

6.
王贵宗 《理论界》2000,(4):23-24
知识经济的兴起对整个经济社会特别是企业的经营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同时 ,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为此 ,企业要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良好机遇 ,切实行动起来 ,加强知识管理 ,适应时代要求。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的影响1 .企业资产无形化。传统企业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投入 ,有形资产起着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则不然 ,它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企业的有形资产则退居次要地位 ,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当今 ,在企业资产中 ,无形资产的比例正在大大增加 ,据测算 ,在率先进入知识经济的美国 ,不少…  相似文献   

7.
在无形资产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入研究无形资产的经济学特征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异质性理论,提出了横向异质性、纵向异质性、替他性、补他性、互补性、内部耦合性和内外部耦合性等无形资产属性特征,修正了巴鲁·列弗提出的无形资产经济学框架。对无形资产经济学特征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难题,有助于深化对无形资产生成路径、提升机理和管理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内容,已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注.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形态,要使无形资产信息得到充分披露,须在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效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上辉煌的20世纪即将逝去,21世纪的大门已向人们打开,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程度将更加日新月异,迅速无比。对于21世纪这一显著特征,中外学者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所谓知识经济,简言之,就是以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推动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学者们概括为:1、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2、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3、由有形竞争向无形竞争转变;4、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5、价值取向由权力转向知识。知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需要不断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按照中科院的设计,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网络系统是以企业、科研院所为骨干,  相似文献   

10.
认识清楚无形资产评估的特点、风险及关注国外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对于我们对于无形资产的正确评估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无形资产评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形资产的准确认定,一直为业内人士和被评估单位等利害关系人所关注。本文从无形资产的认定和评估对象的确定入手,就无形资产评估的前提、经济原则和权属证明等基本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在转让、出售和重组资产时 ,无形资产宜实行整体评估 ,其具体方法是 ,先推算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利润 ,再确定无形资产补偿系数 ,然后将它们相乘求得无形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为主要资源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在我国的表述也可称作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知识经济实现了四个转变: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知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的重要产品;信息和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所有这一切都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内涵,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中国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培育民间中小企业,有利于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有利于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7):188-192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我国首次针对具体企业类型的特定资产制定的评估准则。文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对象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其生产经营过程所依托的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其具有非实物性,可辨识性,形式多样性,权属多元性,价值累积性,效益延展性特征。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分为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两类,其关键是建立确权、确真、确价的综合评估体系。文化企业专注于无形资产的积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刍议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前景与会计处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雅琴 《理论界》2004,(2):89-90
在知识经济领导经济潮流的今天,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在经济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本文在介绍目前我国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分析现行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在文中指出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完善对无形资产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做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7.
任俊义 《河南社会科学》2015,(2):98-102,124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企业智力资本已经日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界一般从知识和能力角度、无形资产角度和价值角度来界定智力资本的概念,并由此产生了Skandia模型、Johnson模型和Broo Ring模型等对智力资本组成要素的构成研究。当前,通行的智力资本评论方法包括整体评论,如CIV法、EVA法等和单项评估,如平衡记分卡等。今后对智力资本的进一步研究将集中在确定等概念、确立评估标准及加强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涵义及知识经济的犄险,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思路。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较量。知识经济的实质是科技创新。在对知识经济涵义及其特性认识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的现状,从宏观上提出了几点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这一独特的经济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已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资本,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忽视或低估无形资产的价值,致使大量无形资产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重大报失.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精确地评估无形资产价值,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探讨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一、无形资产的评估无形资产是指长期投资积累的技术、知识、顾客的认知和信任程度等要素,其范围包括著名商标、专利权、非专…  相似文献   

20.
要路斌 《理论界》2001,(4):23-2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尤其是各个市场主体在经营运作中越发感到知识的魄力和作用,更加重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形资产的存在。于是,便把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管理和保护工作纳入企业规范化管理上作的范围,并凭借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战胜竞争对手,占居有利市场。 一、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核算及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核算 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虽然是一种隐形资产,但它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