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清代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顺治元年(1644)八月清军入关,带走大量的八旗将士和劳动人口,导致东北地区大片土地沦为荒野,造成辽沈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劳动人手奇缺。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一方面实行《辽东招垦条例》,另一方面将大批遣犯流放到东北,以期有助于东北经济的发展。清初的流放区域主要在盛京、尚阳堡、铁岭、宁古塔、辽阳、抚顺、卜魁、三姓等地。流人绝大多数都是"给披甲人为奴",也就是隶入旗下,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也有一部分读书人得到当地高官的赏识与重用。流人的出路共有两种,一是编户齐民,一是遇赦回籍。  相似文献   

2.
清代东北为满洲发祥重地,其统治机构不同于内地各省,实行旗民二重性体制。 旗制体系:(一)“盛京五部”,即盛京户、礼、刑、工、兵五部。户部掌征收官庄旗地租税,支办将军衙门的经费,裁判户婚田土诸事。如内务府是皇庄有粮、盐、棉等庄,皆设庄头管理,至秋后由户部奏请简派大臣会同征收。礼部掌福陵、昭陵、永陵祭祀,并三陵祭祀之物品,官地瓜菜、鱼泊等供给,皆由礼部监理。刑部掌裁判旗人犯罪事件,并旗人对汉民的犯罪案件。工部掌营造修缮坛庙陵寝宫殿祠宇,并监理采木山场。兵部掌检阅军器、监射、驿传、稽察边门、铨试等。(二)东北三将军的设置。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定鼎北京,以盛京为陪都。清廷任命何洛会为盛京总管。顺治三年(1646年)改总管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吉林顺治年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为镇守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命萨布素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将军下设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官管理各地方旗民。  相似文献   

3.
清代盛京移民与二元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治初年,清朝在盛京先后设立将军、内务府和五部衙门,形成一套旗署管理体制.顺治十年辽东移民招垦令颁布后,又设立奉天府尹衙门,增设州县,形成一套民署管理体制.雍正初年以后,由于移民不断迁入,旗民二元管理体制的矛盾逐渐突出.光绪初年,民人在总人口中已占绝对多数,民署管理权限随之而扩张,二元管理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因此,从乾隆初年到光绪初年,朝廷为此进行一系列调整,以其缓和旗署与民署的矛盾,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4.
关于明代辽东的军屯,特别是运用明代辽东档案来研究这个题目,至今尚为鲜见。我们想利用《明档》,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个题目作一初步探讨。一、明初辽东军屯的建立和发展辽东军屯制度的设立,主要是由当时辽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洪武四年(1371年),马云、叶旺率兵入辽后,辽境并没有立刻平宁。明廷不得不派遣十万大军,长期镇戍辽东。而当时辽东的经济形势是,“元季兵寇残破,居民散亡,辽阳州郡,鞠为榛莽”,实在无力养活这十万官兵。这就不得不依靠海运从内地运送粮谷、布匹。人力、物力都是极大的负担。且海运之时,又极不安全,沉船溺海事故屡屡发生。在这种颇为困难的情势下,明廷为了免去戍军衣食之忧,减少内地运输之累,保证辽东官军长期驻守,才在辽东地区  相似文献   

5.
清代东北是满族发祥之地,清廷对其实行具有民族统治特点的政策。旗界的设置及其对旗界的管理是其民族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求教史学界。一、流民出关与旗界的设置清入关前后的东北,由于明清战争的破坏,到处是“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一片荒凉。对此一些有识之士疾呼“欲消内忧,必当充实根本”,方是万年长策。为充实  相似文献   

6.
辽东自古就为形胜之地,所谓“负山抱海”形势险要。有辽一代一直都把辽东边界防御作为重点。自阿保机在辽东半岛修筑镇东海口长城及设置东平郡后,辽代在辽东的南部边界和东北部边界都布有重兵戍守并修筑了大量的边堡山城及其烽燧,有效地控扼了渤海、女真、高丽及五代诸政权,对捍卫辽朝东南边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京陵     
辽阳东京陵 ,是清关外三陵 (永陵、福陵、昭陵 )之外的另一处陵地。该陵在辽阳老城东太子河右岸的阳鲁山上 ,后金天命六年 ( 1 62 1年 ,明天启元年 )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等辽东七十余城 ,把都城迁至辽阳(今辽阳太子河东新城 ) ,天命九年 ,建东京陵。努尔哈赤命族弟铎弼等从祖茔赫图阿喇 (今新宾 )将景祖 (祖父觉昌安 )、显祖 (父塔克世 )、孝慈皇后及继妃富察氏、皇伯、皇叔、皇弟、皇子等诸墓迁葬于此。当灵榇将至时 ,清太祖努尔哈尔赤率诸贝勒、大臣 ,出城 2 0里外迎至今辽阳市灯塔县的皇华亭 ,并命都督汪善守墓。 2 8年后 ,顺治八年…  相似文献   

8.
一六一六年东北边陲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登位,建立“大金”,把分散的女真诸部统一在大金政权之下,使后金力量迅速壮大,成为与明朝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强大的地方势力。继之,努尔哈赤率兵大举征明,抚顺、清河城陷,取得了萨尔浒之役的大捷,这次决定后金存亡战役后,努尔哈赤挥军西进,蹂躏辽东,大掠人口、财物、田禾,辽东地区一片混乱。熊廷弼两次临危经略辽边,每至必有建树,其文韬武略,是明季不可多得的良将,但天启五年(1625年)8月,他竟被言官弹劾,一代名将传首九边。本文着述熊廷弼的守辽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姓群体祖籍山东,因充军来到辽宁省辽阳市,后又被清政府拨户到乌拉城。因此,吉林汉军旗香中张姓“烧香”群体出自辽阳。王学是张姓“三坛”的祖师爷,是吉林地区汉军旗香的“领头羊”,由张姓“三坛”开始,吉林汉军旗香逐渐发展壮大,其中,张氏家族是张姓“三坛”的世代掌坛人,并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初的“纪录”进行了考察。“纪录”在明代业已存在,可是清代“纪录”与明代“纪录”的运用方式不同。清入关后,如果官员拥有“纪录”,遇到行政性处罚时,可以以“纪录”抵消处罚。这样的功绩与处罚的抵销开始于入关前。在入关前的汉文史料上,与“纪录”相关的记载很常见。尤其是皇太极时期有关论功行赏的史料中,“纪录”的记载经常出现。因此,清入关后“纪录”的来源很有可能源于入关前(尤其是天聪年间)的论功行赏制度。在汉文史料上,入关前后“纪录”写的都是“纪录”,但是在满文史料上,入关前后“纪录”的写法不一样。入关前的“纪录”是“ni gidaha”,入关后的“纪录”是“jergi ejehe”。本文利用顺治初纂《太宗实录》、满文档案等各种史料进行考证,将满文“纪录”的表现变化时期限定于顺治年间。另外,还以满文的语言表现为线索,对入关前“纪录”的性质及其变迁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谱简编(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治九年壬辰(1652)五十六岁清世祖下令严禁“琐语淫词,违者从重究治。”陈洪绶于春天因病从杭州回到诸暨枫桥,不久病卒,葬绍兴谢墅官山,著有《宝纶堂集》,卒年五十五岁。王铎卒,年六十一。顺治十年癸已(1653)五十七岁八月,上三衢,入广信,采访明朝遗老。言“所过州县,一城之中,但茅屋数间,余皆蓬蒿、荆棘,见之坠泪。询间遗老,具言兵燹之后,反复再三。江西士大夫响应金王,株连殆尽,言之可悯。”及至信州,“见”立寨死守者尚有数十余处,乡村百姓强半戴发,缙绅皆隐逸山林。”(《石匮书后集·第46卷》)作《常山》、《…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东北南部的行政建置辽东都司及其下辖卫所,前人多有研究和著述,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对此尚有进一步探索之必要,特别是诸卫下设的所级建置更是如此,对此考述如下。1.定辽中卫:洪武十七年设置于辽阳城内。下设左、中、前、后四千户所,四所“俱卫治内,即均治于今辽阳城内。千户所外,设有盐场及铁场百户所。盐场百户所设在海州卫梁房口,铁场百户所设于都达里和三角山。《辽东志》盖州卫山川地图注日:“(盖州)西北到梁房口九十里”,《金辽志》山川条亦载:梁房口位于:“海州城西南七十里。”按此方位求之,梁房口关当在今盖县西北、海城市西南,应置于今营口县高坎附近。关于三角山,《辽东  相似文献   

13.
清统治者早在入主中原以前,就已经逐步形成了防止和治理旗人逃走的法律概念。但作为一部完善的防治逃人法,还是在入关以后制定的。顺治十年十二月,为了缉捕和整治逃走旗人,世祖章皇帝下令专设兵部督捕衙门并命巨工议定科条,纂成《督捕则例》。后因“恐致百姓株连困苦”将条例屡行更改,经乾隆八年修定,成了定型的刑律。与此同时,顺治初年,清统治者还根据明律,修订了清朝的刑法《大清律例》,并经过雍正初年的修改,于五年正式颁行。以后又经过康熙二十八年和乾隆三十一年的几次修订,使《大清律例》(以下简称《律例》)成为一部有清一代具有“四百三十六门,千有余条,凡四十七卷”的比较完备的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辽代行政制度的研究,多侧重于中央而忽略地方,本文则着重论述了辽代地方行政制度。比较系统地论析了辽代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官吏设置、职权范围、隶属沿革及历史特点等。比较了州县制和部族制,审视了辽代地方行政制度与前代相关制度的异同,揭示了辽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渊源及民族特点,展现了辽代统治者为适应多民族、多种生产关系并存的历史条件而推行的“一国两治”政策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5.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满族和蒙古族八旗兵,在江陵县荆州城设防,称荆州驻防。驻防旗人在荆州城内筑起一条界城,将荆州城分为东西两半,界城以东称东城,为满蒙旗人居住区,故又称“满城”,界城以西称西城,为汉人居住区,故又称“汉城”。至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其间二百二十八年,荆州驻防广设旗学,东城可谓旗学林立,民族教育甚为发达。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东部地区包括辽东中低山地的全部及辽东半岛低山丘陵的北半部(千山以东,岫岩以北),西跨灯塔、辽阳两县。辽东林区林地资源分布于丹东、抚顺、本溪、鞍山、铁岭、辽阳6个市。辽宁省东部山区现有天然林面积为221.7万公顷,占全省天然林面积的94.4%,是辽宁省重要的绿色屏障和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的祖先曹端广于明永乐二年(1404)随兄端明,自江西南昌武阳北上至河北丰润;端广约于永乐五年(1407)入辽,“著籍襄平”;约于永乐八年(1410)由襄平南下七十里至辽阳,约于永乐十年(1412)在辽阳生子曹俊;后来曹俊及其后裔曹智、曹世选、曹振彦、曹玺等“世居沈阳”。说曹雪芹祖籍是武阳、丰润、襄平、辽阳、沈阳都正确。  相似文献   

18.
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为了收复伊犁,从肃州(今酒泉)出发,越过千里戈壁,把大本营设在哈密,以便就近指挥与沙俄侵略者的战斗。史籍中,曾有左宗棠“舁榇(抬棺)以行”之说。此后,“左宗棠舆榇出关”、“左宗棠抬着棺材与侵略者拚命”,就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多年来,史学界一直把它当作信史引用。特别是近几年在研究左宗棠的热潮中,随着人们对他收复新疆壮举的充分肯定,“舆榇出关”、“舁榇以行”更  相似文献   

19.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顺治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同治帝是第八位皇帝,清代顺治、同治两朝相隔二百年左右。同治帝死后,人们将同治朝与顺治朝作了比较,发现两朝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同治的年号解释为“同于顺治”。清代顺治、同治两朝有哪些主要相似之处呢?一、顺治帝、同治帝都不在北京继位顺治帝继位于盛京(今沈阳),后入主北京。同治帝继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后返回北京。二、顺治帝、同治帝的继位年龄相同,在位时间、亲政年龄相似顺治帝与同治帝都是“儿童皇帝”,顺治帝继位时六岁,在位十八年;同治帝继位时也是六岁,在位…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三峡地区的邮驿主要有水驿、陆驿与递铺三类。中央政府和各地州县对邮驿的管理主要在驿站与递铺的设置、驿递里程的规定、司兵夫马的配备、驿站 (以及递铺 )经费的开支等方面。其管理特点 :一是中央政府实行“邮”、“驿”合并 ;二是地方州县实行兵房管驿。清末由于邮驿开支巨大、朝官扰驿、开办邮政等因素影响 ,古老的邮驿制度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