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医巫闾地区在辽代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是辽代几位帝后的陵寝之地。其交通发展在辽代也达到一个高潮,为辽西通往辽东的必经之地。不仅与傍海道相连接进而拓展了中原通往辽东的交通路线,还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辽中京与辽东京的驿路;同时,谒陵路线、行军路线、内河航运穿插其中,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重要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2.
通辽地区辽代墓葬遗存丰富,其中墓葬仿木构装饰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搜集、归纳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斗栱、门额、屋脊三个重点部位的形制变化分析它们的时代特征。将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与辽代砖塔造型进行对比,多角形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的发展受地面辽塔的影响;将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与辽上京道地区和辽东京道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进行对比,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的来源包括由辽上京道地区传入和由辽东京道地区传入。从文化因素视角分析,辽墓仿木构装饰既是契丹努力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是北方民族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历史案例。  相似文献   

3.
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是明末经辽诸帅中之作为突出者。三人均先后两次在明朝辽东危难之时经营辽东。他们积极推行、不断完善明朝的以守为攻,筑城以守,以辽人守辽土和以和为旁著的抗金(清)的战略思想,挽救了危局,挡住了后金的进攻势头,立下了功勋,堪称明朝在辽东战争漩涡中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君主昏庸,三人又都在第一次经营辽东之后,被迫去职。筇二次出任辽东之后,熊廷弼和袁崇焕惨死在自己君主的屠刀之下;孙承宗再次被迫去职,最后在家乡的抗清战场上战死。这一自毀长城悲剧的发生,预示着明朝灭亡必然到来。  相似文献   

4.
关于明代辽东的军屯,特别是运用明代辽东档案来研究这个题目,至今尚为鲜见。我们想利用《明档》,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个题目作一初步探讨。一、明初辽东军屯的建立和发展辽东军屯制度的设立,主要是由当时辽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洪武四年(1371年),马云、叶旺率兵入辽后,辽境并没有立刻平宁。明廷不得不派遣十万大军,长期镇戍辽东。而当时辽东的经济形势是,“元季兵寇残破,居民散亡,辽阳州郡,鞠为榛莽”,实在无力养活这十万官兵。这就不得不依靠海运从内地运送粮谷、布匹。人力、物力都是极大的负担。且海运之时,又极不安全,沉船溺海事故屡屡发生。在这种颇为困难的情势下,明廷为了免去戍军衣食之忧,减少内地运输之累,保证辽东官军长期驻守,才在辽东地区  相似文献   

5.
明嘉、隆时期,东北辽东地区东有土蛮各部劫掠,西有建州女真侵扰,局势岌岌可危。为扭转这一局势,高拱采取的治辽方略是:大力推行边政军事改革,以提高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破格任用张学颜巡抚辽东,使其与总兵李成粱协同守边,共同御敌。可以说,这是高拱取得辽左大捷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故此,明清及近现代的政治家、史学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唐末以来,大量河朔移民迁往松漠,其中的粟特裔工匠对辽上京的修筑做出了重要贡献。河朔移民、回鹘营中的兴生胡后裔也是辽、西州回鹘贸易的承担者。汉化的粟特人推动了松漠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凰凤山     
在凤城满族自治县凤城镇东南四公里处,有一占地60平方公里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这就是辽东第一名山——凤凰山。凤凰山历史悠久,南北朝时称乌骨山,亦称屋山,隋末唐初称熊山,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至此,有凤来仪,于是赐封此山名凤凰山。凤凰山位处辽东要津,向被视为辽东屏障,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建有乌骨城,隋唐时又建熊山城,至辽代改建为三阴城,城内设开原县,当时是辽东政治、军事、文化的重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历程中,辽河文明一直贯穿始终。以东北为肇兴之地并建立起政权的女真民族,在继承辽代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东北内地。金代在辽东地区的建置主要为威平路和东京路。通过收集整理了辽宁省辽河东部地区已发掘的金代城址和遗址,结合相关史料,以及出土遗物,对金代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东北前列。  相似文献   

9.
中国万里长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调民工,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以后许多朝代都对长城加以修筑。经过数千年风吹雨打,至今, 长城仍有遗迹残存。  相似文献   

10.
一六一六年东北边陲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登位,建立“大金”,把分散的女真诸部统一在大金政权之下,使后金力量迅速壮大,成为与明朝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强大的地方势力。继之,努尔哈赤率兵大举征明,抚顺、清河城陷,取得了萨尔浒之役的大捷,这次决定后金存亡战役后,努尔哈赤挥军西进,蹂躏辽东,大掠人口、财物、田禾,辽东地区一片混乱。熊廷弼两次临危经略辽边,每至必有建树,其文韬武略,是明季不可多得的良将,但天启五年(1625年)8月,他竟被言官弹劾,一代名将传首九边。本文着述熊廷弼的守辽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1.
西安平考     
西安平是汉代设置在辽东郡的重要县级政权。治所长期以来被认为在今辽宁东部的丹东市附近,《汉书》的注释、《辞海》、《辽宁通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述,均将鸭绿江口的汉代安平口误作西安平县。现考,汉代的西安平,置于今辽宁西部的阜新市彰武县西北部的四堡子乡小南洼一带。西安平县统辖的区域曾扩展至今内蒙赤峰,通辽的部分地区。王莽时期,改称北安平。辽朝在西安平故地建豪州。西安平是辽东郡在辽西地区的重要门户和北方游牧民族进入辽东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金史》和相关资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金朝建国后派往金泰州,即今天的白城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任都统婆卢火,在泰州任都统18年间,为移民屯田,发展泰州农牧业,参加建国灭辽战争和修筑界壕边堡,巩固东北路边疆所做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辽代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北疆游牧地区的文化水平,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然而辽代教育研究却相对薄弱。高福顺教授《教育与辽代社会》一书突破史料不足征之桎梏,从宏阔视域审视辽代教育发展演变的全貌,对辽代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性予以深入研究。此书是辽代教育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其出版推动辽史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辽东地区在明代北边防御中占有重地位,在这一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名臣良将。其中在万历二十二一二十五年期间担任辽东巡抚的李化龙,受命于危难之际,在辽东地区建树颇多。任内防御倭寇,抗击蒙古诸部,开放义州木市,稳定了辽东的局势,为辽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同发现的金代张澄石棺铭显示其所属的张氏墓地是按照五音姓利原则来规划的。在燕云地区,类似的资料还有辽代两例,并可溯源至唐代。这说明燕云地区的五姓葬法,系唐、辽、金一脉相承而来,与中原北方地区宋元墓葬习见的同类葬俗并为唐代以降之两流。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辽东为边疆地区,民族矛盾和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褒奖英烈,更为激励士气,明朝政府在辽东修建很多忠烈祠,并把其纳入祀典之中。这种现象,不但明代以前没有,就是明代以后,也极为罕见。本文仅通过对忠烈祠有关记载的梳理.力图对这个问题有所说明。  相似文献   

17.
辽朝疆域辽阔,声威远被,在科技文化方面也有建树。宣化辽墓中绘制的星图构图完美,以中国二十八宿为主,又明确采用了西方的黄道十二宫概念,表现出中西合璧的性质,很有特色,反映了辽代天文学的成就。辽人精于天文术数之学,辽代的历算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基础上,吸纳西方的天文历算知识,在当时比较先进,甚至优于宋历。辽朝与中亚、西亚建立了顺畅的联系,相互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辽代的天文历法自然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同时契丹中原文化也远播于中亚和西亚,甚至欧洲。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辽代功臣制度研究不足的现状,以《辽史》等文献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了辽代的汉文石刻材料。结果表明,辽代功臣制度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功臣号授予方式包括“初赐后加赐”和“赐后改赐”。得出如下结论:辽代的“功臣”被赐予社稷大臣、属国的国主、耄年和致仕官员以及功勋后代;一般情况下,带有节度使身份的官员才有被封赐功臣资格。  相似文献   

19.
朝阳南塔始建于辽代,是目前中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辽代砖石塔建筑之一。南塔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南塔的建筑结构、形制特点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经济生活文化、艺术文化的重要参考。朝阳南塔体现了辽代上承隋唐、下启宋代的契丹民族在佛塔文化上的诸多特色,比如辽代的宗教文化特征以及建筑文化特征等,南塔的建筑形制和雕刻艺术的特点是学术界研究辽代同一类型佛塔以及辽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20.
阜新历史上曾是契丹族重要的活动地区之一,也是辽朝主要统治中心之一。契丹族文化、辽代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阜新的辽史、契丹族史的学术活动频繁,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就近20年来阜新市对辽史、契丹族史研究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