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通过对明代军事管理体制演化进程的分析,以及对明代辽东长城军事聚落与沿海军事聚落在防御对象、地理条件、建置沿革、规划布局、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的形态特征,证明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是一个立体化而高效率的防御空间;其体系化的规划布局和功能设计,使这一系统具备了层次化的纵深防御和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2.
明嘉、隆时期,东北辽东地区东有土蛮各部劫掠,西有建州女真侵扰,局势岌岌可危。为扭转这一局势,高拱采取的治辽方略是:大力推行边政军事改革,以提高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破格任用张学颜巡抚辽东,使其与总兵李成粱协同守边,共同御敌。可以说,这是高拱取得辽左大捷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故此,明清及近现代的政治家、史学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长城整体军事防御体系是由长城与关口、烽燧及军事聚落等各级防御设施共同构筑的一个完整统一体。学界对于长城九边首镇——辽东镇之研究,以往多关注于都司卫所建置、长城墙体以及个别重要卫所城市,缺乏对辽东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军事聚落分布的整体认知与全面探析。通过以时间与空间两条主线,从整体角度分别对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军事聚落的形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明晰辽东镇的军事聚落布防的时空分布规律,即时间上军事聚落的建置具有阶段性特征,而空间分布上具有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点线面结合的防御性军事聚落空间网特征,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辽东自古就为形胜之地,所谓“负山抱海”形势险要。有辽一代一直都把辽东边界防御作为重点。自阿保机在辽东半岛修筑镇东海口长城及设置东平郡后,辽代在辽东的南部边界和东北部边界都布有重兵戍守并修筑了大量的边堡山城及其烽燧,有效地控扼了渤海、女真、高丽及五代诸政权,对捍卫辽朝东南边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历程中,辽河文明一直贯穿始终。以东北为肇兴之地并建立起政权的女真民族,在继承辽代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东北内地。金代在辽东地区的建置主要为威平路和东京路。通过收集整理了辽宁省辽河东部地区已发掘的金代城址和遗址,结合相关史料,以及出土遗物,对金代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东北前列。  相似文献   

6.
辽东地区在明清之际的军事冲突中占有重要地位,努尔哈赤苦心经营辽东,最后清朝入主中原;万历皇帝荼毒辽东,最后殃及子孙;李成梁虽镇守辽东,功不可没,但是舍弃膏腴之地的六堡,失去重要的军事基地,使辽东形势进一步恶化。努尔哈赤、万历皇帝、李成梁对辽东的经营和管理,透视出明清之际辽东军事局面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偏安辽东的公孙氏统治辽东达半个世纪之久,该政权在较为安定的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发辽东,对东北南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辽东,鉴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被国家的高度重视,不仅被史书、政书、地理等历史、政治文献关注,辽河流域及辽东地区的文学也得以很好的发展与沉淀,而且在史书、政书等文献中也不乏对辽东文学性的描述记载,自然,历来也不乏学者对辽东地区历史、政治、地理等的研究,然就其文学性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开拓.  相似文献   

9.
医巫闾地区在辽代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是辽代几位帝后的陵寝之地。其交通发展在辽代也达到一个高潮,为辽西通往辽东的必经之地。不仅与傍海道相连接进而拓展了中原通往辽东的交通路线,还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辽中京与辽东京的驿路;同时,谒陵路线、行军路线、内河航运穿插其中,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重要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0.
燕国向东北地区拓疆以及对辽东地区的开发曾走过艰难、曲折且辉煌的道路,遂在开发辽东过程中对整个东北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过程对开发东北边疆、传播中原文明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朝建国前后,倭寇大举入侵中国沿海,环渤海地区成为重灾区,直到永乐时期仍很严重。朱棣迁都北京后,环渤海地区海防地位凸显。为加强京畿海防,他采取各种措施,如敦促地方将士积极防御,派遣舟师巡海,命令海运将士剿倭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尤以望海埚一战影响最大。与此同时,他还在洪武海防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海防机构、设施,在渤海内部、地近京畿地区陆续添设了诸多卫所,并设置了海防营和备倭都司、备倭总兵官等,初步建立起区域协同作战体制,对后世海防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桥决战后 ,新四军遵照中央指示战略挺进江、海地区。新四军正确处理敌、顽、我之间的关系 ,在策略上赢得了主动。在与敌人的对决中 ,新四军运用积极的防御战术 ,以少胜多 ,取得了平原地区防守战役的重大胜利。这场战役 ,在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整个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相似文献   

13.
明代辽东为边疆地区,民族矛盾和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褒奖英烈,更为激励士气,明朝政府在辽东修建很多忠烈祠,并把其纳入祀典之中。这种现象,不但明代以前没有,就是明代以后,也极为罕见。本文仅通过对忠烈祠有关记载的梳理.力图对这个问题有所说明。  相似文献   

14.
1940年代的中国文学被包含在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之中,多元的大众化样式已成为文学的时代特征。解放区文学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演变成为"农民大众文学",出现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新编京剧、街头诗、墙报、通俗故事、赵树理小说等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农民文学。而沦陷区、国统区则出现了都市大众阅读类型文学,即以张爱玲、徐訏为代表的"市民大众文学"。于是,在1940年代,农民"大众化"与市民"大众化"发展到一起,出现了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促使民族文学走向现代化和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二者互相促进和制约,高等教育在城市发展中战略的制定意义十分深远。对辽东学院发展战略的探讨其意义也不仅仅是一城、一地之策,带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大都认为杨万里是性灵文学思想的先声,但对其“性灵”观独特的诗学内涵尚未进行探究。当我们深入到杨万里哲学思想和诗学思想内部,便可确定他的理学思想中的心学倾向与缘情诗学本体观念及“性灵”观之间的关系,揭示其诗学思想的独特内涵和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