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势旅游地是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起来的,是指在旅游地空间竞争中受到强势旅游地影响的旅游效用较低的旅游地。通过比较分析,盐城旅游业在空间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如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旅游资源开发度较低,开发投入不足、资源并存组合欠佳等。因此要促进盐城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一些新的发展战略,如错位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战略、品牌战略及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等。这样才可以逐步改善盐城在旅游地空间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使盐城旅游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以大连金石滩为例对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地的景点建设、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进行时空分析,找出其生命周期的特点与规律,得出其发展的机制和今后发展的思考,最后论述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地在延长生命周期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给接待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一方面使旅游地传统文化复兴,推进旅游地现代文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旅游发展引起旅游地传统文化丧失、社会伦理失范等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文化变迁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接待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在分析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从旅游开发的文化均衡和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两个方面来对旅游接待地进行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背景之下,旅游地的农村社区无论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社会观念上,都发生了各种变迁。随着旅游开发的纵深发展,这种变迁将会是全方位的、更为深远的转变。村民在旅游开发与发展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仅仅是外界的力量在推动旅游地的社会发展。调动旅游地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可持续的、有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德清县旅游资源分布、道路交通体系等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构建出1个中心、3个增长极、1条发展主轴和4条发展副轴、3个旅游地系统的德清县旅游空间格局,即以德清县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德桐线-德清大道为旅游发展轴,串联三大旅游地系统,即东部水乡古镇旅游地系统、城区综合度假旅游地系统、西部山地度假旅游地系统。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实现县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县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开发不仅对繁荣传统文化和地方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当地旅游地的社会变迁和居民的职业结构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职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入手,就旅游地居民职业结构变迁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地梳理、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内部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以节点的方式把常德市区的旅游地作为旅游吸引作用的聚集体,置于同一规模水平的网络框架中,利用结点的邻接矩阵、可达矩阵及旅游地吸引模型,进行空间分布结构、空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空间相互吸引力指数大于0.5的旅游地有河山森林公园、柳叶湖、夹山、桃花源、花岩溪。从区域看,常德市旅游地结构呈现出以常德市区为中心的类同心圆圈层结构,随着圈层半径的扩大,旅游地吸引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涵化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存在着由涵化而引发的文化变迁.旅游中的涵化问题,是当下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从旅游中的东道主、游客、旅游地等视点对涵化理论予以观照.  相似文献   

9.
广告宣传行为是旅游地开拓客源市场、扩大旅游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运用博弈论中的信号传递模型,使广告宣传在旅游地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向游客传递信号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旅游地采取措施提高旅游地本身质量。本文以“焦作现象’’为”实例,对促进旅游地发展的广告宣传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博弈论视角提出了对旅游地广告宣传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而旅游是文化之间的碰撞。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具有双重性,其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既具有促进和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应积极发挥旅游社会文化的正效应,引导和促进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保护和发展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实现和加强民间的交流了解。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战略选择,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为探究山东省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地理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以山东省672个乡村旅游景点为研究案例,将其划分为休闲农业园、农家乐、乡村自然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特色商品五类.结合计量地理数学方法与GIS技术,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形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山东省乡村旅游景点呈凝聚型分布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鲁中南地区和半岛的沿海地区;②景点集聚地区符合"一核、一带、三心"的规律.即以青岛为核心,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连成的"Z"字型乡村旅游带和威海、济南、滨州三个区域;③乡土文化对景点分布影响最明显,乡村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和整体景点分布的一致性最大.  相似文献   

12.
标志性景观在旅游地发展中起着核心引领作用。文章以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为例,结合历史资料和实践调查,解析了其从文化遗产景观演变为知名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引领,在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游客等多重力量共同推动下,促使“天骄圣地”这一地方符号逐渐转变为地方旅游符号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有效拉动所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形成地方旅游符号的特色优势。要在新时代维持和强化地方旅游经济优势,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必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下调整旅游符号,打造全域文化旅游符号系统,从顶层设计、企业协同到居民参与,从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层面实现全域一体化和立体化协同。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采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IPA),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对株洲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属性的12个指标进行调查,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地的优劣势。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可进入性、消费价格持肯定态度,但旅游基础设施和食宿旅游要素仍是乡村旅游的短板;总体看来,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各属性指标的满意度低于其重要性,且差异显著。依据IPA方格图中的分析结果,株洲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继续提升、重点改进、努力拓展、适度调整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现象比较常见,破解民族地区的旅游地形象遮蔽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渝怀铁路为例,分析了渝怀铁路沿线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四类主要形象遮蔽及其原因,创造性地提出西部民族地区铁路对于破解其沿线区域旅游地形象遮蔽的以下几种主要功能,即利用铁路的旅游资源整合纽带、线路产品策划的主线、快速廉价的游客运输工具和开行观光列车等功能破解其沿线区域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  相似文献   

15.
游客是一种稀缺的、具有重要价值潜力,但又经常被人们忽视的资源.游客会进行旅游体验和旅游地信息的传播,对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出行和旅游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对游客进行营销,以促进游客有意或无意地向其周边人群传播旅游信息,能可信地、高效地和低成本地实现旅游地营销.游客营销区别于传统的旅游地营销,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涉及旅游地的众多方面,是新的指导思想下各种营销手段的重构.游客营销需要促成游客正面旅游信息传播动力,消除造成负面旅游信息传播的因素,还要提供合适内容以供游客进行传播,并选择游客中的意见领袖来进行重点营销.在游客营销中,还需要解决游客进行旅游信息传播时的悖论问题、开展游客营销时的道德问题和营销绩效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其既是资源型产业 ,又不可避免地给旅游地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并在既利用又破坏的过程中发展。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主要病症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病根之一就在于旅游地的旅游空间发展的无序及其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因此 ,应从宏观角度正确运用旅游地空间发展战略 ,以优化旅游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基于昂普(RMP)理论,从山西省非遗资源主要特征(R)、非遗旅游游客诉求问卷调查(M)和非遗旅游发展现状(P_(现状))三方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非遗数量、类型和文化背景区域分异明显。2.游客更偏好依托于原文化生态空间的非遗旅游目的地,但也认可迁移至景区或城镇中心的非遗旅游地。3.从非遗旅游业态及其空间载体组合看,山西可发展三种资源地指向和三种市场地指向的非遗旅游产品(P_(未来))。  相似文献   

18.
非主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改变旅游市场的结构和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县生物礁遗迹构成安县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属于典型的景观非主流旅游资源。对这类非主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SWOT分析,建立开发利用模式,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空间维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若要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必须探索符合其区域特色和发展条件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空间维视角为-切入点,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旅游空间布局,可以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依据鄂西圈旅游资源赋存情况、旅游交通发展状况及旅游地的功能等条件,鄂西圈可以构建为"三心、三轴、三圈"的旅游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旅游开发改变了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计与生活方式,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能有效提升旅游地社区的生活质量,旅游引发的城乡互动促使旅游地居民在城乡差异对比中反思自身的乡村身份。鉴于乡村身份认同对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旅游开发提升泸沽湖景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研究背景,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观察方法收集数据,同时运用扎理论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泸沽湖旅游开发影响乡村身份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旅游引发的物质改变是影响泸沽湖景区乡村认同变迁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伴随当地乡村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主客互动的增强,泸沽湖景区居民的乡村认知观、乡村身份自信和乡村社区认同感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