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西南民族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民族文化贸易主要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终端消费市场,而民族文化贸易处于"内向型"发展阶段,文化贸易逆差现状与我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状况不协调,民族文化面临知识产权法制体系缺陷的困扰,民族文化贸易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导致系列问题。在坚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注重文化生产和创新,巩固以民族文化品牌引领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西南模式",实施从"引进来"转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型,把西南民族文化产业走廊作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策略进行整合,从而沿着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促进西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处晋陕蒙三省(自治区)交界,是著名的"鸡鸣三省"之地,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民族"走西口"经济交流的必经之地,并因此而闻名,准格尔旗的人口迁移主要以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汉族人口的迁入为主,文化互动也主要集中于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当地的蒙古族和迁入的汉族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共同创造了蒙汉文化融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漫瀚调",文化交流互动的最基本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有艺术文化、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大学院校的逐步成长,海西地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逐渐呈现出"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生融合"的发展态势。但在融合与共生的过程中也存在两者融合关系不紧密,对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有限等现实问题。在此在分析海西地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以研究二者的融合机理为切入点,提出六条推进海西地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融合与共生的途径,力求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4.
"湖湘文化精神特质"是中国文化的普遍性与湖湘地域文化特殊性的结合,这种能够将特殊性与普遍性融合起来的"湖湘文化特质",并不是湖湘地域人群先天的、固有的文化特质,而恰恰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精神之源,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不是单一民族、单一地域的文化,而是在多民族、多地域交往与融合中形成的共有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也不是单一民族的精神,而是在民族融合中共同体现的精神。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化与文学小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何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都受区域环境所制约,而表现出区域性特点。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区域性必然影响到文学。这种影响涉及到某地域的自然环境、传统风习和社会历史诸方面。中国早期文学,如《诗经》、《楚辞》具有浓郁地地域文化色彩。在秦汉统一、地域文化融合之后,地域文化与文学仍然有着某种联系,只是其存在形式及其表现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北京汇平原、草原、水乡为一区,故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外来文化进入北京地区后,均能有"曾似相识"之感.北京历史上实现过三次文化大融合,辽金元系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大融合,明朝系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大融合,清朝系关东文化与京师文化的大融合.上述地域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11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社会的文化、自主创造的文化、开放兼容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地域民族文化是特定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了区域的自然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区域经济状况又影响地域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时代主流,文化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结合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经济滞后的现实,分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福州脱胎漆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其色彩瑰丽、轻薄、精巧的特点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品种,脱胎漆器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海外贸易等方面均反映出福州特有的地域民俗特点。它深刻地融合了福州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先人智慧和地域特点的集中体现,是多种文化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产生和演进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着重分析西口文化产生的影响因素,探讨经济移民、商贸发展和政府经济开发政策对其产生和演变的影响.同时从军事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等西口文化的主要表征分析其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当前发展区域经济和培育区域文化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西口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演进中的异化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口”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近年来被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西口现象何以被称作文化,目前没有学者做出过明确的界定。文章通过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比较,确定了西口作为文化现象的各种因素,即西口现象符合作为一种文化所应具备的条件,并给予西口文化以确切的定义。文章作者认为西口文化是以山西右玉杀虎口为核心,军事文化为基础的,明清时期与南方主流文化相对应的、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俗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西口文化的特征,阐述了这一文化现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这一宏观背景下的局部异化现象,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模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并由教和学组成;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一种活动。教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等重要内涵。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合力涵养出来的。其中,传统文化教育是涵养中国青少年"正能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缺乏教育目标,课程规划、师资、教材基本处于零的状态,亟需改变。而要解决此问题,需从"教什么"、"在哪教"、"谁来教"、"教育谁"等问题入手,切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帮助青少年涵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所以,“国学”当然就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我们的“国学”传承是需要在交融与变革中不断发展的,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凝滞僵死的“绝学”。现在,学界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学视野”  相似文献   

16.
"京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北京地域文学紧密相关的概念,事实上,"京派"与北京的关系十分复杂,"京派"源于北京,深受北京影响,有着十分明显的北京文化气质;然而,就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文化意义而言,"京派"又超越了一时一地的限制,成为内涵丰富、特征独异的文学与文化流派。因此,跳出北京看"京派",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京派"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税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依法治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治税思想等税收制度文化、征纳用三方涉税心理行为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税收文化不和谐的现状及成因,提出通过明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税收观念,规范政府部门的用税理念和用税行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依法治税”理念,保障纳税人权利;努力营造税收诚信的社会基础等路径构建适合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的税收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为挖掘地域文化所蕴含的实质性内容,采用现场调研对装饰性、符号性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泛滥及肤浅理解“城市美化”对地域文化的破坏等问题进行解析。提出城市景观中应对地域文化因素多层面、多方位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环境因素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冷静分析、理性表达地域特色,从而设计出高品质景观作品。  相似文献   

19.
“西学东渐”与朝鲜“实学”的近代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实学”派学者们所积极倡言的“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容纳外来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明改革主张,是由“西学东渐”形势促成的;这必然促使朝鲜逐步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化知识与思想观念,从而为朝鲜民族通过近代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奠定实学基础。因此,朝鲜实学中已经有了近代化价值取向的萌芽,是朝鲜在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转变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格局不断进行调整,各种文化不断"登场"亮相的背景中,中国文化日益显示出缺乏竞争力等诸多不足,急需"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把中国文化的"弱项"转变为"强项",以便与中国经济崛起相适应。这就需要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缘由,中国文化主体和走出去的方法,化解各种矛盾,适应各种挑战,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