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国情:我国不搞“三权分立”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主要理论依据。它一直是资产阶级国家政体的典型形式。这种思想早在古希腊就有分权思想的萌芽.公元前三世纪的罗马就集  相似文献   

2.
分权制衡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理论,是“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分权制衡的思想在基督教义中就有体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古代混合政体理论也提出了分权思想,并且出现了三权分立的雏形,而中世纪的最大贡献则是立法权从王权和教权中分立出来。分权制衡思想的成熟分为两个阶段:即侧重于理论的启蒙思想发展阶段和在美国建国实践中完善的阶段。分权制衡理论基于对人性的一种悲观评价,是对人民主权理论所带来的“多数人的暴政”的一种限制和预防,是法治对人治的驱逐。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对西方政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代议制和三权分立理论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体理论。具体来说,在人民与政权的关系问题上,创立了复合民主制理论;在国家权力结构的布局上,创立了复合分权学说,构建了独特的国家权力结构体系;在国家权力的制衡上,创立了与“权能区分”相联系的制衡理论。这一理论本质上虽仍是资产阶级的政体理论,但它体现了较高的民主性和合理性,为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的历史渊源所谓“三权分立”原则,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互相制约、互相配合的一种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包括分权与制衡两个方面。分权是为了实现制衡,制衡又是为了保证分权,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三权分立”原则又叫作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分权与制衡的思想,是西方一种传统的政治法律思想。早在古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分权与制衡的思想。如罗马共和国的政治思想家波利比就曾指出,罗马帝国之所以强大而  相似文献   

5.
古典混合政体思想强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制约,现代分权制衡理论主张权力之间的分立制衡。无论是古典混合政体还是现代分权制衡,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权力的均衡。两者之分野仅在于,前者是古代政治思想家从实证的角度,从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相互往来与影响的过程中发掘出的政治智慧,后者则是前者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意识形态化后的哲学表述,旨在淡化人、阶级、阶层等实体形象,维护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逻辑前提。美利坚合众国按照分权制衡理论构造出三权分立政体,追根溯源,本质上不过是古典混合政体的临摹,因而有别于民主政体。言民主必提美国,言美国必日民主,实则是对美国政体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首位系统研究政体的学者,柏拉图在《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三部著作中分别阐述了其早期、中期、晚期不同的政体主张。从早期的贤人政体到晚期的混合政体,他的政体观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柏拉图从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其所阐述的法治思想和混合政体主张构成了西方法律思想的传统,并对近代的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两位政治思想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系统阐述了他所设想的最为理想的政治制度。作为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非对他老师的政治思想全盘接受。笔者比较了两者对国家起源、阶级构成及政体形式等政治学基本问题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孟德斯鸠系统地阐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分权制衡理论.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思想的重要发展.对"三权分立"与"五权宪法"的比较,应从两大思想的立论基础、构成形式和分权实质等方面入手.虽然"三权分立"与"五权宪法"思想都有历史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们是中西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两座辉煌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9.
“约翰·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①、“自由思想的始祖”②。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证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思想原则,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分权学说和政教分离的主张。他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阐发。他的自由民主学说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中,第一个最全面系统、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本文试图通过对洛克的自由民主理论的简评,从中发现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份,说明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与社会主义自由民主的某些原则区别;并就有关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在《蒂迈欧》和“未成文学说”中所讨论的生成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论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在与前者的对话中形成的。无论是三本原的生成模式学说,火、气、水、土四元素相互生成学说,还是由四元素生成同质体的理论,甚至个别事物的生成理论,亚里士多德都从老师那里获取了理论资源。本文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表明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生成理论。本文还就柏拉图的“接受者”与亚里士多德的最初质料和终极质料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是其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柏拉图政体理论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即《理想国》中“最好的政体”与《法篇》中“次好的政体”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笔者澄清了关于柏拉图政体理论的种种误解,阐明了柏拉图论述“最好的政体”与“次好的政体”的真实意图,探究了柏拉图政体理论对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明确但非严格意义上提出三权分立理论的是洛克,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它的分权论是近代和现代意义上三权分立原则的雏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是洛克“分权论”的发展。“三权分立”的真正意义即在于它对君主政体否定的彻底性。但“三权分立”原则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体现出资产阶级权力分赃的本质。正确认识三权分立原则的阶级分赃实质,并不是否认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人类进步的一个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吸收西方三权分立政体的有益成分,并结合中国固有的制度,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五权宪法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包括五权分立,还包括权能分治、县自治和四大民权等多方面内容.这一学说成为孙中山拯救祖国、振兴中华的重要方案.  相似文献   

14.
孟德斯鸠采用罗马的自然法的理论,侧重于在政治上寻找一个通往自由与平等的方向,全面论述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建立了一个包括法、政体和权利分立与制衡等在内的比较系统的社会政治理论.其政体论包括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每一种都有动力原则与之相适应.他认为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其三权分立包括三权相互牵制和互相平衡两层含义,超越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权力制衡与洛克的分权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三权分立”作为一种理论现象和实践经验,构成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重要内容。它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序列:萌生于英国,成熟于法国,辩证加工于美国。如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查这一近现代史上资产阶级的政治硕果,美国无疑是最恰当的聚光点。本文拟就美国制宪时期分权理论的特点以及“三权分立”在美国实践的近况略加评介,或许对进一步研究问题有一些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唯一正确的"统治形式是"哲学家成为国王,或国王成为哲学家",其他四种政体(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是上述这种"唯一正确的"政体没有得到很好维护而逐步退化的结果。在《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柏拉图将"唯一正确的"政体称作"第七种政体",认为这种政体应与其他六种可能出现的政体完全分开,就像神与人要分开一样;与《理想国》的另外一个不同在于,在《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是否根据法律实行统治成为决定除"第七种政体"之外其他各种政体优劣的主要标准。总之,"第七种政体"这个概念的出现,表明柏拉图已基本放弃在现实中实现"圣人之治"(人治)的幻想,而把"依法治国"(法治)看作明智的、务实的选择。从"哲学王"到"第七种政体",表明柏拉图的政体理论经历了从推崇"人治"向倡导"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孟德斯鸠在分权学说史上占有重要一环 ,但其具体贡献如何 ,国内学者一直语焉不详。虽然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对英国政制的“误会”的基础上 ,但他却通过对这一学说的阐述而提供了一种新的政体形式的可能性 ,并论述了这种新的政体形式与政治自由和宪政理念的关系 ,从而确立了他在分权学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自然法思想是资产阶级的自然法思想。其核心为提倡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制衡和法治。这一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专制的法律理论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法治化建设。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是西方资产阶级确立政权制度的指导思想,主权在民论开创了西方政治民主制的先河,三权分立制衡是其政权结构的根本原则,法治则成为最高治国原则。这些法思想的推行一定程度有利于西方社会朝民主、文明、进步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首位系统研究政体的学者,柏拉图在<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三部著作中分别阐述了其早期、中期、晚期不同的政体主张.从早期的贤人政体到晚期的混合政体,他的政体观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柏拉图从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其所阐述的法治思想和混合政体主张构成了西方法律思想的传统,并对近代的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洛克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欧洲法律思想史上,洛克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天赋人权”原则,这是其社会契约论自然法思想的核心内容。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法律观”以及系统的自由学说,阐明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洛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治原则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实行法律的统治,为防止滥用权力和专横,提出了分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