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2017年1月美国新一届政府将开始执政,中美关系将受到美国总统、政府与国会更迭的影响,会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调适期"。美国新总统的对华政策框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重大改变,而将继承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与网络空间战略的基本框架,但在与中国打交道上的态度和策略可能会比奥马巴政府更强势、更强硬,更着力和积极向外推行美国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围绕网络安全、网络经济、网络治理和网络自由四个方面展开"网络空间外交"。保持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议题上的良性互动与合作能够对双边关系的稳定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是由终端网络、用户网络(人的关系网络)、内容网络、服务网络四个层面交织构成的,移动互联网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影响,主要是基于这四个网络上发生的变革。从终端网络的发展趋向来看,在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未来将形成"人—物"合一的新时空。从用户网络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行为将呈现碎片化、并发性和再虚拟化等新特征。而在新的人与人的聚合模式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将成为更重要的"生产力",移动互联网也会将更多的线下"社会圈子"扩张为线上"圈子"。从内容网络层面看,公共传播模式和公共话语空间将发生进一步变革。从服务网络层面看,场景经济、数据经济和共享经济等,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的新思维或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化冷战":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是WASP文化,指责多元文化主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受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和"9.11"事件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转为低潮,但围绕美国国家认同的争论不会消失。从长远来看,"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信念"的共识,也许是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4.
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网络技术的美国,其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维护网络安全战略的相关文件,并将网络安全上升为网络战的政策高度,先后实施了防御性、攻防结合和进攻性的网络战政策。在这现象背后,美国企图形成全球网络控制体系,巩固其网络空间霸权的目的昭然若揭。在“棱镜门”事件爆发后,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提高防御能力,参与网络空间规则制订,提高网络空间话语权,成为信息时代维护中国网络安全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博弈及中国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诞生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成为各国在国际话语权博弈场中新的角力点,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拷问民族国家政府的决策甚至执政能力。美国凭借技术、语言、内容优势占据网络安全话语权博弈主导地位,中国须借鉴美、欧经验,秉持“和平发展”一贯立场的同时,制定网络安全战略,完善相关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推进国际合作,维护互联网正义,树立中国在互联网领域“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美国保守主义,包括新保守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多数美国民众对自由主义对美国社会负面影响的不满和对改变这种颓废混乱现实的期待。美国早期保守主义理论上的薄弱和哲学思想的贫乏,使新一代保守主义者不得不到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中去获取理论武器。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思想特点包括:推崇实力因素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和实力外交;强调美国优越论和美国使命论;主张新帝国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影响包括:重视军事实力,实行先发制人战略;在全世界推广自由民主,对“无赖”国家实行政权更迭;企图推动对华“两面下注”政策向以防范和制约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7.
兴起于 2 0世纪 6 0年代末至 70年代初的新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思潮。作为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者 ,布什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在新保守主义影响下的外交举动 ,以一种傲慢的美国主义界定美国的世界地位、外交政策的道义目标和与其它大国的关系 ,片面地强调意识形态和战略优势对维持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作用。在当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国家间经济合作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 ,新保守派在理论上的这种缺陷 ,将从根本上限制其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中主权概念回归与再主权化已成为主流。虽然网络主权在内涵上存在着诸如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与国家主权封闭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的超地域性与主权地域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的多中心性与国家主权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但这无法否定与忽视网络主权的重要性。中美两国对于网络主权的认知也存有争议。中美在保障网络安全与独立性、网络战实力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在国际互联网治理、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等议题上的合作也日益紧迫。未来中国须围绕加强网络主权的学术理论研究、制定全方位的网络空间大战略、构建网络平行基础设施、应对美国软性网络渗透与网络文化战及推动国际互联网治理转型等路径迈向网络强国。  相似文献   

9.
芈岚 《东方论坛》2013,(3):23-29
当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国际舞台上的关键角色,美国认为需要展开国际合作,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合作,以建构网络安全的国际规范来确保网络的安全及效能。美国和俄罗斯的相关机构以"第二轨道外交"的方式对有关网络安全的20个基础性概念进行了界定及阐释,并将其视作两国间此类合作的有效开端。然而,由于美、俄在对网络安全的本质理解上存在分歧,因此在对基础概念的界定上也存在差异。对其中若干概念进行语义和内容的对比、分析与解读,有助于对网络安全国际规范的建构做出有益的推测。  相似文献   

10.
2016年,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发表研究报告《美国网络空间战略:促进自由、安全与繁荣》,为第58届美国政府提出了一套网络空间新战略,以确保互联网继续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实现自由、安全、繁荣的美国梦。此报告首先认识到,美国虽然发明了互联网并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今天的网络空间确实是属于全世界的。全世界三十亿网络用户中,美国人不到十分之一,而将近四分之一生活在中国。网络自身全球化的本质决定了美国不能将自己从全球互联网中孤立出来,更不能企图单方面制定互联网政策和进行实践,控制其使用和发展。但是,美国可以,也必须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确保全球互联网用于正义的地方。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美国需要一个全面的战略。网络空间包罗万象,涉及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制定网络战略的工作是错综复杂的。为克服挑战,此报告主要确立了四大政策目标:互联网自由与人权,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网络犯罪与执法,重要基础设施与网络防御。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此报告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空间实际情况的战略计划,将网络空间的飞速变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重要性、网络与现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结构的交融程度等纳入考量。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 Auoto CAD强有力的绘图功能及其内嵌式Autolisp语言,准确、迅速、直观、简便地解决机构运动分析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创新的提倡者。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认为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是对待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正确方法 ,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内容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创新。在创新中必须要处理好破旧与立新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 ,动员全社会力量 ,坚持“三个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对于党的自身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阐述情商EQ在体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的教育思想研究,在张学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是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主要阐明了张学良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四个鲜明特点,即爱国主义教育或曰教育救国;"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的基本教育思想;实行普及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全民教育机构和体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该书作者还就张学良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个性的概念和体育教学过程属性的简要分析,对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可以激发强化学习动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利于体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影响体育教师的教态。  相似文献   

16.
17.
美国的高校认证与教育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高校采用认证这一非政府性的同行专家评议的手段确保社会对高校的监督以及加强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协调,保证各高校在一个大家认同的基本质量水平上运作。其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单位认证和专业认证。这一做法比较公正,也切实可行,对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典型观点是,科学是单纯的命题复合系统,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静态性表述,科学的进步只是量的累积过程。来自科学哲学内部的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奎因则一反这种主导性观点,提出了科学的整体性思想,且从实用主义角度对命题系统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作出了根本有异于经验证实原则的说明。本文通过剖析奎因在科学观上的突破和重建,力图揭明整体性科学观的自然科学发展基础及其变革性意义和对历史主义整体动态科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为何?怎样认识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是时下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尤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米切尔的论述影响最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米切尔在其系列著述中系统讨论了图像转向、意象与图像、意象X文本、元图像与生物图像、语象叙事的冷漠-希望-恐慌、视觉文化与意象科学等概念,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图像转向强调的是在读图时代应抛弃意象研究的语言学模式,以使意象回归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范式变革。他强调一切媒介皆为混合媒介,因而语言与意象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在借鉴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的基础上,米切尔提出了意象X文本的概念,它与恐龙、多利羊、世贸双塔、金牛犊类似,是关于图像如何成为图像的元图像。在米切尔看来,图像是意象的物质载体,意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将事物类比为它物的本能,具有超越自身的可被人的意识加工的富余价值。语象叙事从本质上讲是一切意象文本的共性,它其实也是一种元图像,在其混合媒介的内部产生了类似主体与他者遭遇时的冷漠-希望-恐慌的三个认知层次。米切尔先后使用过的图像理论、批判图符学、视觉研究、视觉文化和意象科学等术语,说明他理论的实质是反理论、去学科的跨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米切尔提出"图画转向"的本意是想为图画争取一个与语言平等的地位,最终却被广泛地推衍误读为"图像霸权"或"视觉时代"的来临。按照米切尔后期的澄清,图画转向在人类文化史中曾反复发生,而由视觉形象引起的焦虑不安也绝非首次。"图画转向"与哲学内部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并不具有承递关系或衔接关系,二者并非同一层面上的"转向"。但如果将二者都看作是某种文化思潮,则它们之间是彼此关联甚至互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