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近年来民俗志书写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新探索作了初步梳理,指出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对于创新民俗志书写模式、增强民俗志书写主位视角和对话功能的意义以及"感受之学"在探寻民俗志独特学科品格上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2.
民俗学被引进中国之初,包括以后一段时间,对于民俗的界定一直没有脱离民间文学、民间古俗甚至传统历史学的影响。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界对民俗的界定大大扩充了其内涵的外延。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泛民俗的观点,是对传统民俗界定的挑战。但是不管怎样,只有将民俗内涵的界定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凸现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才会促进学科理论的完善,也才能在众多学科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不被相关学科淹没与吞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村民俗"与"都市民俗"是以空间观念划分的民俗类型,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的文化范畴,在当代正经历着必然的整合过程,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更显出互动、互流、互感、互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古文献是储存民俗文化资料的宝库,而训诂则是开启这座宝库的钥匙。本文着重探讨了民俗与训话的互补关系,认为训诂知识是研究我国民风民俗之基础,而训诂工作又必须以民俗文化为佐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类学的发展,也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更新,影视民族学在民俗调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识和强调这一点,对于民俗研究者,对于影视民族学本身,也对于人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禹步史料的分析已有多种成果,但对禹步目前尚缺乏民俗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对禹步史料进行历史文献学与民俗学综合研究,可以有一些新的见解,包括禹步与大禹历史人物史料的关系、与数术民俗文献的关系以及与先秦社会史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民俗志"作为文化书写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自现代民俗学科建立以来才产生的,在我国"民俗志"书写传统古已有之,它存在于我国卷帙浩繁的史志文献中,是一种"有实无名"的民俗志;自20世纪90年代"民俗志"概念被正式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民俗志已经进入了对其书写范式的反思阶段.本文首先追溯了我国史志文献民俗志的书写传统及其写作程式,并进而对"民俗志"概念作了发生学上的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实现现代民俗志书写范式的转换,并对现代民俗志书写的可能形式和多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地方俗语作为民俗语言,鲜明地反映了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郴州有大量思想活泼、风格幽默、形式凝练、通俗易懂的地方俗语,从中透视出当地民俗所独具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与变迁成为村落生存的外部环境诊断意味着村落后乡土特征的呈现,这促使村落以内部结构调整与文化变迁来消解来自外部环境之不一致带来的不适。少数民族村落空间的特殊性将村落与民俗二者绑定为一体,仪式民俗的展演是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实践结果。"报笨"作为布依族重要的仪式民俗,面对其社会空间变迁所呈现的式微值得关注。面对布依族村落后乡土时代背景下"报笨"民俗传承的困境,"报笨"民俗在村落变迁中呈现消逝和融合之外,亦可探讨其他可能性出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民间”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学术名词。它对民俗学而言具有本体论意义,它的内涵随着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变化,同时对它的理解还包含着一个问题即民间的立场,这成为当今民俗学研究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方向,包括了"民族民俗学"这一分支.云南民俗学界的学科实践是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旅游的民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的问题和在旅游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问题 ,就是怎样把文化拿出来给人看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 ,凡是讲人类学的或民族学的话题 ,自然是把文化作为核心词 ,作为关键词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我想这是一样的 ,不管叫什么人类学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传统。我们知道 ,人类学有很多国家背景 ,今天蔡华教授讲的是法国的知识传统 ,在法国传统中积累的人类学的知识引起了一些人类学者的关注。至少在中国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 ,如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 ,通常是人类学家进入了一个传统的领域 ,也是不能解决旅游这个大领域的所有问题。人类学者都…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星 《西北民族研究》2005,6(2):121-139
本文以生动的实例和田野调查材料, 论述了从时间民俗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的结构、认识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时间的民俗     
时间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文化中 ,尤其在汉人的心中 ,价值最高 ,所以人们甘冒危险、拥挤 ,导致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政府工作的运做要有若干种计划 ,就是说 ,一个社会的统和、协调与时间的制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时间使我们工作能够运作 ,生活能够展开 ,那么关于时间 ,我们现在谈的这个时间可能是同质性的 ,对谁都一样。我们今天约定的是 3天交这篇稿子 ,那么对另外的一个人也是一样 ,也是 3天 ,不多不少 ,同质的 ,每个人都一样 ,而且这个时间不可逆转 ,也是直线的 ,是乐意数量化的。我们关于时间的观念是同质性的 ,不可逆转的 ,直线的 ,可以…  相似文献   

16.
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关于植物生态民俗,关于动物生态民俗,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民俗文化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文化圈既是一个民俗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从未有人涉及过的现实问题.民俗文化圈的界定和在理论上予以建构,不仅对民俗文化理论框架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区域认同和族群关系认同以及区域文化格局和族群文化特征的研究,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秀梅 《回族研究》2004,(2):106-112
研究穆斯林民众风俗习惯的伊斯兰民俗学 ,其研究客体涵盖的一切民俗事项 ,都离不开伊斯兰教的两大经典———《古兰经》和《圣训》。穆斯林社会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都是伊斯兰精神的映衬。有些特殊的行为方式也是伊斯兰教的时代性、地方性演变 ,哪怕是那些远离经典的反常习俗 ,也是由于对经典崇尚的流变和盲目信仰所致。只要是穆斯林社会整体的、系统化的、传承的、扩布的、稳定的和变异的穆斯林民俗文化 ,则属于伊斯兰经典规范化的伊斯兰民俗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民俗传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民俗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广泛地使用"传承"一词,但对于其内涵、外延、内容与形式目前还比较模糊。文章明确地界定了传承的基本内涵,并从构成要素和传承方式两个维度阐释了民俗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民俗传承构成要素包括民俗传承的主体、民俗传承的客体和民俗传承"场"。民俗传承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传承途径来看,分为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和书面传承等;从传承主体的多寡来看,分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从传承组织形态来看,分为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