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梳理总结和归纳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识别方法和探测指标,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例进行了验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研究和阐释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热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研究热度也较为突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为重要和前沿的研究主题;2017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发表150周年,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这一时段有关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表现也较为突出.研究方法构建与实践结果表明:基于主题强度、主题成熟性和主题辐射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表现,同时该方法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2.
数据驱动为计算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极大施展空间,提升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效契合科学研究的复杂性需求。探究计算社会科学发展演变、学科框架与学科结构的界定对于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计算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外文献,厘清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进而梳理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演进趋势、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及研究应用;并从数字人文的学科结构入手,分析教育部学科门类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对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界定、学科结构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其与方法、技术类学科的关系,进而从学科角度思考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框架与学科结构。研究结论:第一,计算社会科学国外论文数量领先于国内论文数量,我国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二,计算社会科学国内外研究侧重点不同。国内计算社会科学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复杂系统、传播理论等新兴主题,更加重视数据驱动过程中数据质量的分析,强调通过建模仿真、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论的使用。而国外计算社会科学以数据科学为核心,聚焦于社交媒体、社会网络与复杂系统,强调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基于Agent建模、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使用。第三...  相似文献   

3.
知识及其表征是各学科领域的热点议题。迄今,人们基于不同理论和视角提出了众多的知识表征方法。文章首先概述知识的定义和分类;重点梳理认知心理学、教育、知识管理、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学科领域主要的知识表征方法,包括如命题符号理论、知觉符号理论、Novak的概念地图模型、经典逻辑表示法、描述逻辑表示法、Sowa的概念图符模型、学科知识的语言表征法等;最后指出,未来的知识表征研究须强化学科知识表征、表征系统的多符号性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具有边缘性特征的专书文献学,《仪礼》文献学都是专就有着一定内在系统性的学问而存在,但作为一门研究其所运用的方法技术以及理论系统等方面而存在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并没有建构起来。从学科理论建构层面而言,初步探讨《仪礼》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相关学科概念问题,及其讨论该学科的研究任务与作用等方面,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比较教育概念中"学科"与"领域"定义属性是比较教育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对比较教育发展史的梳理,可以发现争论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主要是隐藏在概念背后居于各个时期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之间的争论,而内部推动力则是比较教育本体自身异质性、无边界性和跨学科性的更新和发展.比较教育"学科"领域"概念的不统一,是由缺乏共同的上位概念和能够统整全局的理论基础而造成的.只有推动二者的双重发展,才能使争论成为推动比较教育发展的动力.我国当前比较教育的发展应跳出单纯的"学科"与"领域"的争论束缚,综合运用二者对教育问题和知识的整合作用,推动比较教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门学科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年轻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其学科体系的建设上来看,还存在学科概念系统尚未成熟、将教材体系等同于学科体系、逻辑结构不清晰、内容上的模仿与移植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职业教育学可尝试按照科学职业教育理论、哲学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理论"三分法"模式进行学科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概念研究是系统分析和深刻理解概念的系列活动过程。概念研究,既不是与实证研究相反的术语,也不等同于非实证研究,而是一种可以弥补和突破实证研究诸多局限的活动过程。西方旅游学科概念研究形成了12大主题类型与研究方法,并就9大质量标准达成共识。真实性、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体验、旅游移动等概念的提出与深入研究,推动真实性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移动理论成为旅游学理论的主宰和主流,最终促成旅游学科的基本形成与发展。选取真实性和旅游移动这两个典型概念,结合旅游学科概念研究的主题类型和方法,探究推动旅游学科概念从概念迁移到概念共识再到概念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企业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演进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依据研究视角的差异对这些学科进行梳理,可以将它们相对地划分为六组。分析梳理和建构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而且对我国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企业管理人才,规范高等学校企业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讨论和发展媒介社会学,赋予其更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文章为媒介社会学划定了一个大致的学科领域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和十大理论成果,认为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应该超越单纯的传播学分支学科概念,成为理解传播现象和推进社会理论的潜在范式。同时指出,对于媒介符号充斥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组织方式的研究是媒介社会学的关注焦点,也引领着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概念使用比较混乱,本文梳理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两个概念的使用情况,并对这些概念的内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建议在相关的教育研究中应该合理地使用这些概念和作出严格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多学科视野下创造性思维理念的整合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分别从思维定势,心向、功能固着和教育环境等不同视角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扩大思维视角、提升联想能力、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培养策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融会贯通的。整合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可对其作如下界定,即创造性思维是在个体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教育学视角),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哲学视角),产生新颖且有用的连接(心理学视角)的思维。因此,可依据多学科视野对创新思维的理解,设计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并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讨论“学科”与“专业”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认为一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表现在学科是专业必需的基础,专业承担着学科人才培养的功能,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二者有显著的区别,表现在构成要素、发展动力、确立的原则、发展核心以及各自不同的任务方面。本文最后提出在“学科”与“专业”之间应建立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通过民汉对比、男女对比和文理科学生对比,在民族交往意愿、对待民族间通婚态度、不同民族学生间信任关系以及维护民族关系的行为等几个方面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当前新疆高校民族关系总体较为乐观,然而在交往意愿、对待通婚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类差异。我们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理念渗透到各类教育之中,以形成高校团结友爱的共同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优势学科的发展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并对于该校在众多高校激烈的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了解优势学科的特征,详细分析了高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若干原则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与日常生活无异并源于日常生活,应从日常生活出发对科学活动进行社会学分析。从社会的日常分类出发,社会科学可以分为普遍性学科、专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等类型。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洞察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蕴涵的综合和分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的根源在于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the basic concepts used in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nd classifying its related phenomena are defined and a general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concepts is proposed. The conceptual scheme described is intended to be applicable across disciplines including the biological and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model is based largely on the living systems theory developed by Miller (1978) and the work of Selye (1950). It provides a coherent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which studies in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engaged in stress research can be organized and integrated. Its use across disciplines will facilitate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and prevent needless duplication of effort by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fields. It will also facilitate the gener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empirically testable hypotheses (including specific cross-level hypotheses),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focused research designs and a clearer interpretation of findings. By understanding at which point in the stress pathway a system is when observed, a clearer picture of both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and the 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stress may be obtain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type of information becoming available, more optimal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with stress-related disorders can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都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众多学科合力影响之结果。表面上看,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没有什么关联,但笔者根据勒温(1936/1997)的《拓扑心理学原理》研读,发现拓扑心理学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体系和基本概念影响相当大(如概念整合、心理空间),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门新兴学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要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规律。专业学科建设以规模、质量的和谐发展为基础,以增强学科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为重点,以人为本,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技传播:理念更新与能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技传播拥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具有非常突出的传播优势,在社会的科技传播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为,当代科技类博物馆需要从以博物馆为中心、以展品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转向强调服务公众、科学素质、互动体验、综合效果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发挥科技类博物馆的传播优势,采取“整合传播”方案,强化传播策略的应用,增强科技类博物馆的公众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biological disciplines imped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fficient advance of biological research. Reversing these trends may require a unification of theories and concepts from all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 One form of this unification is the statement of generalizations that apply to all living systems. We explo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general theories of living systems by analyz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as they apply to biology. This analysis examines the relation of empirical observation, theorie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individual scientist's conceptual continuum. Also presented are a small set of translevel generalizations that articulate our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living systems in terms of organismic system organization,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organismic system dyad, system capacity, and system incorporation. A set of procedural rules are stated which suggest minimum criter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xplanatory adequacy of biological theories. The relation of this work to other similar analyses and syntheses of biological knowledg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