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公元181年到280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统一与分裂较量的历史进程中,诸葛亮所处的历史时空即为大争时代。在此历史背景下,以大历史视角的方法考察诸葛亮的思想、理论规划、社会实践及效果,从诸葛亮的政治伦理观和社会历史观互为表里、诸葛亮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大争时代诸葛亮的历史定位三个方面来评价他。  相似文献   

2.
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两种社会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另一种则是领导权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历史观,它突破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逻辑;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首先是列宁提出了政治领导权的理论,尔后葛兰西则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拉克劳、墨菲正是在列宁、葛兰西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领导权概念.他们超越了列宁的政治领导权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走向话语领导权,完成了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论,表现了一种随机性、偶然性、非决定性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公元815年迁柳州刺史,死于贬所,年仅47岁。他短促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柳宗元社会历史观的突出特点是明势、守道、顺人.在他著名的《封建论》中,鲜明地提出了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固有的必然趋势。柳宗元有力地抨击了天命论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发展了荀况、韩非的历史进化论的观点,第一次以势为主线分析了社会发展中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封建论》是我国古代具有唯物史观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罔顾事实真相,造成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困惑,行为实践退步,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历史并非不能讨论,不能考证,但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和道德伦理观.习近平科学的历史观回答了待史研史应秉持的正确态度,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家史、英雄史、建设史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和政治隐蔽性.青年大学生沐浴着光荣,也承担着责任,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严谨的待史、研史态度,有利于增强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崔浩是东汉以来儒家大族经西晋末年五胡乱中华后留居北方的代表人物.他欲借鲜卑族政权来推行儒学,这预示了胡汉文化在其身上发生冲突的必然性.这场文化冲突,是从他的政治观、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学术历史观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国史之狱,真实地记载了历史上汉民族文化大融合过程中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6.
李贽的怀疑精神蕴涵着怀疑方法的精髓,他对于传统道学经典及其圣贤、宇宙本体论、人性论、道德伦理观、真理观、社会历史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怀疑和批判.一方面冲击和瓦解了旧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对于新思想体系的建构也有巨大的启蒙作用.李贽著作堪称明末破除旧文化思想束缚的战斗檄文,具有超越历史性的价值,正确品评有助于总结中国古代进步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鼓舞现代人挣脱各种精神桎梏,放手从事改革.  相似文献   

7.
基于历史理性批判,康德确立了人类社会弃恶扬善的进步信念,使其道德哲学、社会历史观与自然的目的论实现了内在的统一,同时他的关于自由、平等以及独立等人类基本的法权政治思想之探讨也展示了其在一些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意义问题上的深切关怀.这些思想不仅演化为此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而且也对现当代西方法权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历史观即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根据《孟子》、《荀子》等文献,试就孟、荀历史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孟、荀的思想,同孔子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反映在历史观方面,基调之一便是英雄史观,强调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孟子作为孔子道统的传人,他认为圣贤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政治主张,社会活动和道德修养决定了天下治乱、王朝兴废、道德习尚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孟子歌颂先王,提出了“法先王”的政治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历史所采取的态度。他继承了孔子“祖述尧舜,…  相似文献   

9.
透过蒙田随笔中的历史倾向,我们可以发现支配他认识历史的历史观。在蒙田对非欧民族民俗的叙述中,他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非欧”文化历史观;在对政治事件的过程及政治人物命运的评述中,他流露出既尊崇道德而赞同君主制度,又赞同君主制度而反对基督教道德的开明君主政治史观;在历史发展问题上,他持相对主义观念思考历史,从而导向运动发展的历史观:一方面,他从心智出发,确定世界没有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他将历史奠基在观念上,他又内在地预见了另一种历史观,即运动发展的观念。此外,蒙田还重视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在教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关于英雄和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论述充满了矛盾。一方面,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从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他没有超出英雄史观的界限;另一方面,黑格尔的历史观又包含着辩证法思想和合理因素,这些合理因素不仅体现了黑格尔历史观区别于以往英雄史观的显著特征,而且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这种矛盾不仅是黑格尔哲学根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而且是黑格尔时代社会实践发展的理论折光。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一种单一的知识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教学的知识传递功能,在对知识的理解上过于偏重自然科学知识。在语用学的全新视域中,知识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而不是绝对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在这种知识观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以对话和理解为特征的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观的提出,有助于解决知识化教学所造成的困境,同时也能够深化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人工生殖技术的立法规范通常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如何确定人工生殖子女的法律地位,二为管制层面。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人工)生殖目的”为主要标准、“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为补充来确定人工生殖子女的法律地位;同时,人工生殖技术作为一种补偿性的生育手段,应当以“公平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相结合规范其适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的维度剖析了全球化的理念.这种理念分析使我们发现,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位置.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当警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绘画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对生活原料进行改造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其任务是将生活素材在头脑中加工制作成为一种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绘画艺术构思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选择和处理题材、开掘主题、提炼情节、直至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成艺术形象,从而使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兴盛的西方社会思潮,它的发展时逢科学技术进程的历史转折点,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对现代科学做了全面的反思,体现出女性主义独特的科学观。文章尝试着对女性主义科学的兴起背景和主要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此做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自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从康德的自然与自由的二律背反思想中衍生出来的,经过了席勒美学思想的改造,成为席勒美学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点。从康德到席勒,“自由”这一概念经过了何种变化,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席勒美学乃至理解其后的美学发展历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曼海姆站在知识社会学的立场上,以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为起点,中途经过总体概念,最后上升并回到他构建的知识社会学这一基点,从而诠释了一个全新的流动的意识形态概念。霍克海默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对其概念的思辩和形而上学性进行了有力地批驳。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通过两个前提的预设,把正义的理论限定在政治领域中,并进一步论述了政治的正义观的基本理念、特点以及制度框架。尽管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但企图调和个体和群体的尝试并不成功。同时,他的政治正义观的构建思想虽然有别于传统的道德构建思想,但社会规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非圣贤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本能,其价值与目的性休戚相关.设计的巨大能量源自崇高的目的.目的性直接决定设计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人类自身的命运.设计的目的性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各个历史阶段的造物活动均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而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与包豪斯精神中能更清楚地看到意识形态与设计观念变革之间的关系.要真正改变设计的落后状况,推进设计文化研究,就必须涉及社会意识问题,尽管这一概念十分宽泛与复杂.理想主义成分和信念的缺失于设计的长远发展不利,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经济战略格局,决策者、教育家必须对设计进行宏观定位,以时代主题作为意识形态基调,引导新一代设计师的智慧与创造力,指向担负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电影求其神似,求其意境,追求影片内涵的抒情写意性和镜头画面的诗化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通过“虚实相生”接通有限与无限的,所以,意境具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象外之象”等三方面审美特质,它们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追求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体现,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感物兴情,情与物融,营造出浑合无垠以至两忘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