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张大千音乐艺术人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拟从文化生态的层面分析张大千成才的历程,并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考察张大千热爱民族戏剧音乐的深层文化根源,以便我们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理解、分析张大千先生多姿多彩的人文成就.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和张大千在不同艺术领域耕耘,却有着共同的爱好——美食。他们交情很深,尤其是在国外生活期间,偶有相见,必然共享佳肴,同饮美酒。20世纪60年代后期,张大千去欧洲办画展,提了一个新鲜肥大  相似文献   

3.
送你春天     
朋友,请允许我叫你一声朋友,也许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受到了挫折,也许在求学的道路上你受到了打击。不管我们是否相识,我都要把心中这最美的春天送给你,朋友。一颗年轻的心像一只生活在温室中的百合花芬芳、美丽,却经不起风雨的打击,由于长期的安逸与平安,美丽的花朵不曾想过什么暴风雨,也没有季节的区分,因为在花朵的生活里,永远都是春天。然而生活却不总是那么一帆风  相似文献   

4.
顾晶 《社区》2014,(6):19-19
“包子既不是社会的基本需要,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当我们享受任何美好的东西时,也许我们都应该想到别人,有些人也许需要,但却无力支付”。近日,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同顺公益创投爱心基地”发出号召,提出在饭店里提前将包子、豆浆买好却不领取,用一张爱心便笺纸——“待用包子卡片”,贴在饭店的墙上,请付不起钱的人撕下,凭此卡片直接享用,希望能将这份爱心送给流浪乞讨人士、送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相似文献   

5.
曲解的幽默     
李永杰 《老友》2011,(4):4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他的学生设宴为他饯行,同时邀请了京剧名旦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宴会伊始,张大千先生向梅兰芳敬酒时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此言一出,在场的宾客都为之愕然,  相似文献   

6.
杨海亮 《社区》2011,(17):43-43
齐白石与张大千是两位杰出的中国画大师。两人相识于北平画坛。时间大致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不过,虽有交往,却不太深。而且彼此互有成见,齐白石就曾两“刺”张大千。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造假     
张春 《可乐》2008,(6):65-65
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皮大王"程霖生是个承袭长辈余荫的纨绔子弟。既花钱慷慨,好出风头,又喜欢附庸风雅。一次,张大千走进程家豪宅.见厅堂上挂满名家字画,多为赝品。张大千不但不说破,反而大加赞赏:"程二先生,你收藏的字画,珍品很  相似文献   

8.
3000年前,我们都生活在曾经的那个时空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也许是当时的你喜欢的,也许让你有些失落和不满。现在让我们来想像一下:  相似文献   

9.
袁筱芬 《市民》2007,(5):12-15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作为中国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承蒙过中医恩泽,但是,关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与古代哲学之间的具体关系、中医与儒道佛三大传统如何相互作用,我们却不甚了了。带着寻根溯源的浓厚兴趣,《市民》杂志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易学专家、中医哲学家,也是著名新安医学“张一帖”流派的传人张其成先生。  相似文献   

10.
缔造了两家全球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说:“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亦即,也许我的才能存在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需要磨砺、提高心智的不仅仅是领导。任何人都需要将心智朝好的方向提高,不仅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还要做一个有人格的人;不仅要做一个聪明的人,还要做一个正确的人。可以说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本来的意义。所谓人生,就是提高我们人性的过程。那么,所谓提高心智,到底是指什么呢?我认为那绝对不是指到达省悟的境界或者至高至善的境界那样困难的事,而是指当自己死亡时,心灵会比出…  相似文献   

11.
朱素芳 《社区》2004,(6):20-22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多元化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打工妹,走进城市人的生活,奉献她们的辛劳和心智,为城市带来方便、美丽、洁净、温馨。但是,她们却是“外人”,城市需要她们的服务,却往往并不接纳她们的情感。在傲然耸立的城市里,她们是那么弱小、孤独的一群。武汉市江汉区武展社区居委会的大姐们,没有忘记她们。一个小小的“打工妹之家”,用不了多少财力物力的投入,却能为打工妹撑起一片天空,唤起她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一个女人就是一所学校,打工妹的工作做好了,那些对外来人口管理的种种难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那些地处商场林立或城郊结合地带、拥有众多外来人口的社区,都有必要像武展社区那样成立一个“打工妹之家”,但对如何让外来人口融入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归属感的建设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淘金者,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个城市社区管理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编者  相似文献   

12.
正如“事实比小说更为离奇一些”一语所道破的那样,我们知道:某些切身体验比之虚构的小说更为逼真,感受深刻。这种体验和记忆,也许不过是我们私有的,却也有时不愿使这种体验与个人对所谓现实进行的绝望的,因而是可悲的抗争联系起来。这种现实,是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具体入微地体现着,它束缚着我们。竹内好在《赵树理文学作品的创新》中,介绍罔本庸子对于小常、张铁锁等人的仰慕之情,也便充分表露了这种看法。“这样……他们(铁锁等——引者)由于抛弃了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反而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与众多大师一样,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也同样经历了模仿之路。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作品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广泛的影响,在同行眼中,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优秀的画匠而已。后来,他拜到国画名家曾熙先生门下,把自  相似文献   

14.
卅年代宁夏“四马拒孙”历史真相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3年11月至1934年3月,发生在宁夏的“四马拒孙”事件,以孙殿英惨遭毁灭性打击而告终。这场旷时4月有余的斗争何以发生?蒋介石焉何出尔反尔——命孙西进,却又助马拒孙?其历史真相是什么?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史学界乃至政界曾多有研究,但应当看到,由于受时代及政治气候的影响,在诸多研究中不免存在不尽客观、不尽准确之处。本文拟对之再做探讨。 一 先谈战争之挑起者谁属问题。王剑萍先生在《西北四马在宁夏合击孙殿英的回忆》一文中开笔便说:“1933  相似文献   

15.
“八桂山川系梦深,七星独秀足幽寻.漓江不管人离别,翅首西南泪满襟!”这首七绝,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于一九七六年在美国所写.作者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对神州大地的无比热爱,倾吐了他对家乡故国的深切情思,流露了一位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衷情……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张正权,单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是我国当代画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张大千在一生中,除创作了无数精美的画幅之外,还创作了大量优  相似文献   

16.
我读书很晚,接触梅村诗则更晚,记得是在一九四三年,高中一年级的时候。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南京汪伪政府大肆进行卖国投降活动,广大沦陷区人民则生活在火坑之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张潮象老先生,选了梅村的《圆圆曲》和陆次云的《圆圆传》来给我们讲,讲到“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诗,还特别引陆传中的“三桂赍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以为印证。张老先生当时讲诗的用意并未说明,但他讲诗时对吴三桂的愤激之情却溢于言表,使人感到仿佛不是讲历史而是讲的现实。我那时还不到二十岁,由于张老先生的讲诗,却引起了我对梅村诗的爱好,至于梅村本人的历史,当时却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有“本质上的偶然性”吗?──与张华夏先生商榷谭天荣张华夏教授在《决定论究竟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1993·6)一文中提出如下论点:自然界有两类随机事件,一类是“操作上的随机事件”,对它们可作因果分析,只是由于我们不便或不必去分析,才被看作随机...  相似文献   

18.
1953年10月间,张大千先生在美国偕友人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风光,写七律《观尼亚加拉大瀑布》一首(见前书上册373页),其第三联为:"狂吟蜀客银河落,怒激鸱夷白马骄。"前一句,编者未注,明显是指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一句说了很多,但却与诗意毫不相涉。编者注释"鸱夷"为"皮制的口袋,亦用以盛酒。这里是用来比喻肚腹。  相似文献   

19.
看到"统计假设检验"这个名词也许大家觉得很陌生,认为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联系.也许有人望文生义,觉得"检验"应该是专家们或者是专业人员的事情.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假设检验这个原理,只不过我们不觉得罢了.当我们对某项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件却因为某些因素的存在,居然发生了,常常会发出疑问,"不会这么凑巧吧?",就是在运用假设检验.如在某公司节日联欢会的抽奖活动中,特等奖——价值5万元的奖品被该公司的总经理抽得,一等奖——价值3万元的奖品被该公司的副总经理抽得,人们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因为在随机抽奖的情况下,每个人被抽中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尽管总经理有被抽中的可能,普通员工也有被抽中的可能,但从全体普通员工的群体与总经理一人相比,普通员工由于人多,被抽中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20.
宁夏“城市文学”缺失现象浅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期以来,宁夏的文学创作已成为宣传宁夏的一张“名片”。但是,宁夏作家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致使宁夏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作为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小省干大事,小省出大文化”战略的一种回应与期待,宁夏作家必须正视当下的城市心灵,思考应该如何超越农村和切入城市生活,或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可以沟通的途径,从而超越作家自己的存在半径,创作出具有宁夏特色的“城市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