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1篇
统计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酒店数量的逐年增加,酒店竞争越来越强烈,跨国酒店管理集团的介入,依靠的是在直接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目标下,将客户笼络在集团内部,培养酒店自己的忠诚顾客。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 ,分析了中国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着重强调外语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因素 ,加强文化的导入。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早期小说创作过多地局限于个人经验和个人情感。《小鲍庄》是一个突变,树立了作家超越自我的信心。从《叔叔的故事》开始,真实性不再是小说的必要规则。《伤心太平洋》和《纪实与虚构》凝结了王安忆小说创作超越意识的最新成果。《长恨歌》及其之后的一系列新作,表明了王安忆小说创作艺术水准的更高层次。自我意识与超越意识的相互消长,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揭示了与发达国家租赁业的差距,从而正确认识我国融资租赁的风险特征,并采取诸如政府支持、完善立法、加强监管等措施,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提供了一种文学范本,使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多了一份同"题材"而异"表现"的观照,其艺术化、审美性的中国乡村生态实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乡土作家作品中乡村原生态意蕴不足的缺陷,给中国作家以启迪,因此,有必要对赛氏小说和中国现代作家的"乡土小说"进行详细的比较,以期明晰异质文化对照下文学文本的不同表现,进而促进中西方读者对赛珍珠小说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对于赛珍珠中国题材的小说创作而言,"土地情结"的艺术展示因为表现者的"异国"身份而有了超乎"个案"的"东方文化发现"或"中西文化交流"的引领性价值。当作家触摸这个古老的文化命题时,已经连带着对不同民族的土地恋情进行了联系性思考,催发为创作,即展示了中国题材小说具有的世界性品质,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突破或文化突破。人的"土地情结"在根生于"地方性"的粗鄙之后,复枝蔓出具有"世界性"的富丽,与作家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多元文化和谐理念彼此印证。  相似文献   
7.
浅谈事业单位工资性津贴分配魏兰珍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在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构成上,分为了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职务工资是工资构成中的固定部分,津贴是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建立了体现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津贴制度,把津贴同工作量和工作实绩结合起来,赋予了单...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还需不需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了呢?大多数青年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斗争,当然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如今,时代不同了,和过去的艰苦环境相比,条件显然好多了,再讲什么“艰苦奋斗”,就是老一套,过时了,吃不开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为数不少的青年人害怕艰苦、贪图舒适享乐,讲穿戴、讲排场、摆阔气,相互攀比的风气有所滋长。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幸福的,而朴素节俭则成了小气、…  相似文献   
9.
走出尴尬 把握教学——女性私人化写作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女性私人化写作中的性描写使教学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只有从审美角度把握其精神实质,才能端正教学.女性私人化写作是对中国文学空缺的一次填充,是对女性生命价值体验的一次提升,是对男性中心话语的一次颠覆,是一种个人化的诗性写作.虽然其间充溢着迎合商业化趣味、过分渲染性征、叙述松散、情节雷同等诸多不足,但毕竟是对女性经验世界的一次重大探索.教学时应当拨开艺术化语言所产生的模糊性暗示效应,从作者的创作精神入手,走出尴尬.  相似文献   
10.
对赛珍珠小说"土地主题"的探讨总是离不开对"母亲"意象的文学研究。实质上,"母亲"意象和"土地"意象一样,既是赛珍珠赖以创作的原型,也是她的创作结晶。两者血脉相连,融会贯通,达到几乎不分主体与喻体的境界。到赛氏创作《母亲》时,其作品对"土地"意象的处理又有了别开生面的文本表现,即借着"母性"和"土性"的交融、借着人性的升华,作家完成了独特的诗意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