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城市文明是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外化的结果,文明城市确证了文明人.市民个体道德能力是构建文明城市的底色.城市的文明与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内在勾连,城市的发展伴随市民个体道德能力的跃迁.城市的文明与个体道德能力处在双重变奏之中,它既能提升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又会消解市民个体道德能力.从文明城市的构建来看,城市文明与个体道德能力处在双向互构之中.文明城市的构建与市民道德能力的提升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市民文明素质是民族文明素质的主导和标志,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民族文明素质提升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对国内外有关人的素质研究的借鉴为基础,在市民文明素质研究的视域中揭示市民素质“文明”的本质:即市民的文明素质不仅是市民个体的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而且是市民在城市“公共领域”活动和交往时所体现的自身所具有的公共意识、公共素养。本文在探讨市民文明素质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构建市民文明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方法以及评价体系模型,并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东城区市民文明素质开展评价,创新了市民文明素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市民是城市主体构成因素,它既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发展者,又是城市文明的体现者、承载者。一个城市要创建成现代化文明城市,必须要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先导和前提。(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呼唤高度的城市文明。而一个城市的文明,需要这个城市良好的市民素质来支撑。1.良好的市民素质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是人化了的自然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它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状况或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劳动力素质不仅决定着…  相似文献   

4.
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实现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难的根源在于传统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框架进行流程再造,即构建一个包括市民、社团、摊贩、社区、城管、政府6种力量为一体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以促进摊贩经济、城市市容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相容和和谐。  相似文献   

5.
在汲取葛兰西以来特别是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柯亨与阿拉托构建起了一种三分甚或四分的市民社会理论模型,从而实现了对市民社会概念的重建。柯亨与阿拉托所论市民社会,基本上是与哈贝马斯界定的生活世界相对应的,指的是生活世界的机构或制度。这一市民社会概念注重对权利的强调和对民主制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建设城市生态文化,构建城市绿色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化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化,核心就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是人类谋求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色文明是可持续发展下必然选择的文明形态。建设城市生态文化,是构建城市绿色文明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和谐城市及其指标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语境下城市的演化正在殊途同归,也即和谐城市将成为未来全球城市共同的发展目标。建构由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社会稳定指数、市民幸福指数、城市文明指数、城市更新指数和社区和谐指数等7大一级指标,58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将有利于和谐城市的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基于人类对工业文明恶果的反思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生态良性发展的总和。目前,我国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学术探索》2012,(6):192-195
2012年伊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秦光荣同志的学术著作《和谐城市十讲》一书,作者将自己多年在政府部门工作中从城市建设者和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做了全面深刻的归纳,以鲜活的案例来分析城市建设的得失,在总结人类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些具体实例时,以学者的视角理性地分析和认识城市。全书以"和谐城市"建设为主线,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城市定位与发展类型"、"产业与城市竞争"、"城市分布与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功能与布局结构"、"环境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与运营"、"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型城市"、"市民与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与形象打造"十讲,把城市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深入探讨了新时期构建和谐城市的治道规律,对推进城镇化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上架发行以来,引起了众多关注城市建设的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为了深入贯彻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准确理解新时期和谐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与主要内涵,云南省社科联、云南人民出版社共同组织了部分社科专家学者就此书进行了专题座谈研讨。进一步解读了《和谐城市十讲》一书的主题精神和理论创新点。现将专家们的观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指的是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不断引领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状态。从构建和谐高等教育关系的视角入手,对师资队伍建设与招生规模和谐取向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余雄伟 《南方论刊》2013,(12):79-80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种体现,是增进和谐的一种正能量。国有大型企业扶贫帮困工作要积极依托志愿者资源,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以促进企业扶贫帮困工作实效和管理工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提炼城市精神,是当前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举措。现将下期《重庆社会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环境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环境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营造的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构空间的净化与和谐,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物质的与精神的结合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其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秩序文明、社会风气文明、社会安全文明,三个文明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环境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虚拟和谐:网络社会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在线生存”的无序化,虚实世界的和谐建构便成了一个紧迫而又合理的命题。虚拟和谐与现实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社会场域下来探索虚拟和谐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体现了人们对网络社会系统的某种理想境界的追求。虚拟和谐将成为一种有助于促进网人真正成为人,使赛博空间真正成为和合载体的全新的文明理念与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15.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人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把握人的行为规律,对促进人的行为文明有重要意义。而行为文明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与人、行为及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人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无一不渗透或体现着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做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社会和谐包含消费和谐,消费和谐是一种科学、人文、协调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它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伦理问题。构建和谐消费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教育引导,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科技支撑,引导合理的生活消费,规范生产消费等。  相似文献   

17.
文明城市论     
鲍宗豪 《河北学刊》2005,25(4):5-11
“文明城市”虽然包含“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但“文明城市”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标志着城市的进步、发展已达到“文明”的高度;它在整体上包括城市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体制文明和管理文明等。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文明城市(城区)是指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区)。文明城市(城区)称号是反映城市(城区)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曾哲 《江汉论坛》2006,(5):134-137
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与宪政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具体体现在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上。一方面,城市化作为文明社会的一种象征,是深深地根植于西方天赋人权的文化土壤之中的;同时城市化之人权保障问题也正是宪政内核之所在。另一方面,立足于全社会富足而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城市化谋求的是二元(城市与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均衡”的共同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处于社会转型变革中的中国城市化运动,正是从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和谐到和谐的一种嬗变。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必须面向21世纪,培养和造就“四有”市民,提高城市文明水平。一.提高市民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工程历史经验证明,国家的振兴,文明城市的创建归根到底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人口的基本质量,创建文明城市,同样取决于市民素质的优劣。1、提高市民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客观需要。大量事实表明,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城市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红缨 《江汉论坛》2004,(8):126-128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形态格局以及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城市精神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整体性、自觉性等特点。城市精神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批判功能。塑造城市精神,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建立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