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羌人渊源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羌人的“被发履面”习俗、古羌人的火葬之俗、古羌人的白石崇拜、羌族虎图腾等几方面 ,借助丰富的考古学材料 ,有力地论证了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并非羌人之祖先 ,而宗日文化才是先羌文化这样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2.
"弥不弄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铭 《民族研究》2007,52(1):93-98
《新唐书·吐蕃传》载有"昨弥不弄羌、党项"一段文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该段文字的断句或解释有好几种观点,有断句为"昨弥、不弄、羌、党项"的,也有断为"昨弥、不弄羌、党项"的.笔者通过对唐代汉文文献的考证,证明只能断句为"昨弥不弄羌、党项",并首次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发现了与"弥不弄羌"对应的vBrom khong一词.其中,vBrom与"弥不弄"即"白兰"是一种稳定的对应关系.这就澄清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围绕"昨弥不弄羌"断句、"弥不弄羌"(即"白兰羌")藏文对应词而产生的歧义.  相似文献   

3.
吴均 《中国藏学》2006,(2):111-119
本文在驳斥关于藏族族源之奇谈怪论后,着重指出藏语中的“嘉”((?))为“夏”(举下切)的对音, 并从民族来源传说、宗教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论证唐初青康地区的羌人与吐蕃是语言相同、宗教相同、文化渊源一致的蕃人部落。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宁玛派将佛教经典分为“旧译教语部”(())、“伏藏”(())两类,这是宁玛派教法体系的两大支柱.关于“旧译教语部”教法体系的创建肇始于17世纪,以后经过历代宁玛派大师不断增加、完善,先后形成了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文献目录.改革开放以后,藏族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新编《旧译教语部经论本注经典集成》(())的编辑出版是重大成果之—.新编《旧译教语部经论本注经典集成》集前人关于“旧译教语部”文献编目之大成,广泛收集、整理了留存于国内外各地的相关藏文文献,是迄今为止所收经典最多、编辑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大型文献工具书,代表“旧译教语部”文献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不同文字的回鹘文献中,古藏文音写的回鹘语文献数量不多。古藏文回鹘语文献大多出土于敦煌和吐鲁番等地。文章在介绍古藏文回鹘语文献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对P.T.1292古藏文音写回鹘语佛教教义简答手册进行语文学研究,包括回鹘语转写、注释、汉语翻译,并在部分词条的转写和翻译方面对前人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古羌人向藏区的迁徙远古时代“三苗”等内地居民不断西迁,与西北河湟等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为羌,羌又以河湟为中心不断向其东、南、北及西南地区迁徙,与今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发展为今天的藏族。在距今不少于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湟羌人,由于畜牧、狩猎、采集乃至发展农业的需要,就开始了向南及西南地区的迁徙。西藏林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  相似文献   

8.
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引证藏文文献中的有关原始神舞的记载,并参考东巴舞、萨满舞、祆舞等与苯教神舞密切相关的原始巫舞资料,分析认为原始苯教时期的巫舞为羌姆舞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杨公卫 《民族学刊》2016,7(2):85-87,127-128
武内绍人(Tsuguhito Takeuchi)专著《中亚出土古藏文契约研究》出版发行以来,在国际敦煌西域学界引起广泛反响.这部著作对于中亚古藏文契约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并进行研究释读,其中对于古藏文契约种类格式的研究成果突出.武内绍人还根据契约内容格式努力还原吐蕃统治敦煌西域时期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这些对于敦煌西域研究的学术研究方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此外,西域丝路的“古代契约”精神对于现代中国诚信社会与法制人文建设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卞思梅 《民族学刊》2018,9(2):45-51, 110-113
20世纪上半叶葛维汉对中国西南及羌民宗教研究的论述,体现了葛维汉从传教士转变为人类学家后其宗教研究的学术理念。同时,葛维汉对羌民宗教的研究是他对西南甚至中国宗教研究的图景里的一部分,羌民宗教与中国宗教之间是类似“中国宗教之树”一样的互为根叶,互相影响的关系;应该注意葛维汉羌民宗教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马纳”“神”“鬼”,这些概念体现了葛维汉在当时东方主义话语下的“西南视野”宗教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今羌族人大都有汉姓、汉名,这是羌汉人民长期交往的结果,在历史上,羌人却有自己独特的姓和名。在古代,羌人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节”,“节”是由血统关系组成的集团,含有亲戚、家庭的意思,“节”,其实就是氏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着  相似文献   

12.
多康藏区藏族是藏族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与卫藏地区藏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期的多康藏人与汉文史籍所载之“羌”人关系密切,藏文史书中的“董氏人”与氐羌系统人群应属同一部落群体。董氏人的部落群体从雅隆河谷一带向北、向东、向南移动和迁徙,又通过一系列分化和整合,最终形成这一特定区域的特殊族群,在不同文种以不同名称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3.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邛笼"是汉文史籍记录的对青藏高原碉楼的最早称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东汉时岷江上游冉(驜)夷部落云:"冉(驜)夷者,……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对"邛笼"一词,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曾从古羌语角度作过考察,认为该词汇系占羌浯,是建碉之古羌人对"碉"的称呼.  相似文献   

15.
甘南郎木寺乡赛赤寺法会中的宗教乐舞"羌姆",以往的文献记载及研究十分有限.为了填补郎木寺"羌姆"研究之空白,我们深入该地区,对"羌姆"宗教仪礼乐舞的整体结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并进行本体性理论探讨,以便进一步认识和保护这一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中有一类特殊的古藏文卷子,用藏文为汉字注音译音,即汉藏对音材料.这类资料中一般藏文[ka]对应见母字,[kha]对应溪母字,其中异常的是部分溪母字与见母字的对音相同.学界多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其实并非如此简单.通过对比回鹘文、日文译音、汉字注音中类似的现象,分析其移民、方言特点,可以推断这应是当时当地汉语方言中部分溪母字与见母字读音混同的一种特殊现象,体现了古代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7.
哀牢地区是一个产盐之地.和昆明夷一样,哀牢夷也是一个善于煮盐的民族.通过语言学上的对比研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提到的哀牢夷的语言“隆”字应该属于藏缅语.哀牢夷是古羌人的一个支系.  相似文献   

18.
石硕 《民族研究》2007,(2):97-103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是秦献公时代由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附落而南"进入川西高原的,故历史上存在于青衣江流域的"青衣羌"应属羌人向南流布的一支.但因史籍对青衣羌的记载极为简略、模糊,目前学界对其具体面貌所知甚少.本文以新挖掘的史料线索着重探讨了汉代以前青衣羌的活动踪迹,发现青衣羌出现于青衣江流域的历史甚早,至少在秦灭蜀以前并曾一度在当地建立"青衣羌国".文章认为青衣羌进入青衣江流域的时间很可能在秦献公以前,这对理解羌人南下进入藏彝走廊的时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古羌文化网络 党项是汉代西羌的一支,而西羌则由古羌人发展、分化而来。古羌人的活动与华夏文化的开创密切相关。传说时代以治理洪水而闻名的共工氏,据汉代经学家贾逵考证为“羌姓”之人(《周语注》)。  相似文献   

20.
陈践 《中国藏学》2011,(3):96-105
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从汉文译成藏文的文献,《孔子项托相问书》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P.T.992《孔子项托相问书》进行了释读,并与敦煌汉文文献中的相关卷号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认为,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汉译藏文文献的存在表明汉藏民族问文化交流的多元与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