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吴晓峰 《学术研究》2004,(3):119-122
罗兰·巴特执著于语言却屡遭语言学界排斥 ,他对语言学的运用也被视为对语言学的曲解。但正是这种误读产生的新质 ,使符号学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巴特对现代语言学的“歪曲”和“改造”有四个方面 :一、重新确立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关系 ;二、为意义正名 ;三、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化 ;四、语言学模式与文学要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郑意长 《晋阳学刊》2009,(6):117-119
阅读、写作和翻译可视为一种符号编织的“游戏”,罗兰·巴特的“符号游戏”观为我们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视角。根据罗兰·巴特的“符号游戏”原则,在译文意义、译文语体和译文叙事结构等方面重新审视翻译家鲁迅的科学小说翻译,可以获得对这位译作等身的学术大师译介思想的全新认知。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是在对以洪堡为代表的个人主观主义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抽象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展开双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建构的。在规避个人主观主义忽视社会性和抽象客观主义仅仅关注体系性的局限后,巴赫金主张以现实生活中以交际为目的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转换,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导致了语言哲学最为关注的意义观的转型。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的建构,其意义在于重建了语言与主体、语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实现了主体性和历史性这种“被压抑者”的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4.
丁畅松  郭景华 《云梦学刊》2002,23(3):58-59,76
现代话语下重建文论话语已是当前文论界热门话题之一。对“意境”这一沿古至今的美学范畴 ,作者认真思考了它在现代话语下强大叙事文本压力所固有的理论症结 ,试图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之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意义概括 ,并在方法论上对“意境”理论在创作上的启示作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词的还原过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抽象与大众化社会生活素材的基本关系,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思维构建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形而上”发展与“形而下”运用是话语应用研究方法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细化了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和隐喻模式的语言特征,从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和中性话语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发现有益性网络话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积极向上且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消极意义的破坏性话语易导致过度消费和恶意竞争,而大多数网络话语可以归类为中性话语,具有双重性.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倡导有益性网络话语,合理利用中性话语,自觉抵制破坏性话语.  相似文献   

7.
黄敏 《理论界》2006,(6):174-17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异、哲学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实之辨”的思潮。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在构建“道”这一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提出了“名实之争”的问题。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思想,老子的语言学思想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对“道”的命名中来体察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谢梅 《天府新论》2009,(6):108-112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话语,是新闻传播者与社会、公众、事件以及这些要素共同存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相互沟通、对话所形成的意义建构物。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态,是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不断地相互冲突,经过积淀以后形成的人类思想的“陈述整体”。在现代社会里,中心话语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是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凝聚人心和稳定社会的精神力量。而“平民话语”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源泉,又是主流文化的异化力量。如何正确处理好“平民话语”与“中心话语”的关系.是建构当代社会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旧”话语体系的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障碍,如何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新”体系对语汇、概念、理论三个方面的诉求来展开,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话语体系构建的方法及其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朱崇科 《人文杂志》2007,(2):111-117
王小波的长篇小说往往因了独特的性描写而惹人误读,本文力图另辟蹊径,通过探寻规训和激情的张力关系考察其长篇中性话语的功用。比如,利用性话语探勘规训中的悖谬:道德逻辑的谬误,以及意识形态的偏执;不仅如此,他同时也探讨了性作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生态意义及其可能弊端。需要注意的是,性话语在小说中也有成为一种去蔽过程中的新型权力话语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转变问题,认为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是其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导致了个体文化心理的单一性与政治性,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直是修辞学和语言学领域被关注的研究对象。基于徐盛桓先生有关话语生成的“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移就辞格的生成机制为:移就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修饰语的移动和重新就位是在意向性主导下,在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推衍过程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研究范式,进入21世纪后又逐渐与日常生活史、艺术史、物质文化史等诸多领域汇为更为巨大的学术洪流,从后者的学术渊源——人类学汲取了实践视角等重要的学术资源,为重新书写真正的“中国”思想史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路径。这些领域共同关注的概念“象征”(符号),为思想与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桥梁,从而把思想史研究从发现什么是“中国的”思想推向了探索“中国的”思想如何形成的更深层认识。在整体史视角下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是时代思想的一种呼唤,正在成为整合华夏文明话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和提升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教育者要自觉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提升自身新媒体话语素质能力,把立德树人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牢固掌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规范受教育者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表达行为,严守法律边界和道德底线,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阵地。高校意识形态主管部门要建章立制,依法治理管控新媒体,巩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领导权。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网络话语环境和校园舆论环境,坚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铸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抓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管理权。  相似文献   

17.
何淼 《东岳论丛》2023,(4):20-27
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与世界对话的过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建设是党和国家适应时代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求,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际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全球话语格局长期“西强中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建设仍面临自身“话语窘境”“传播困境”及西方“话语霸权”“话语陷阱”等问题与挑战。提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需要政党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受众等要素的相互配合和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8.
李萌 《北方论丛》2016,(1):61-65
“得了/得了吧”是口语交际过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现象,在语用学相关理论指导下,研究该现象的语用功能为表达否定制止的功能、语篇组织的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努力使语言学理论更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除此之外,结合大量汉语实例,梳理“得了/得了吧”发展演变历程,对尚未形成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进而概括话语标记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9.
黄昆 《天府新论》2021,(5):143-152
1900—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权更迭和思想激荡的特殊时代。这一时期,由日本传入的“迷信”一词,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历经三次社会建构,而个体、群体和政党依次充任三个时期的建构主体。从“迷信”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清末新政时期是“迷信面相”的呈现阶段;五四时期是“迷信”话语的阐释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反迷信”的实践阶段。从“迷信”话语折射出的思想冲突来看,“中体西用”和“崇尚西化”构成知识分子认知冲突的内在逻辑,而国家权力不仅可以限定“迷信”的指涉对象,而且在舆论宣传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迷信”话语建构的历史趋势来看,其内在逻辑不以权力干预而转移方向,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调适的社会语境下,沿着既往思想路径循序渐进和逐步升华,最终内化为人们思维意识和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中文专业都开设理论语言学课程。其中“语言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有的还开设有专题选修课,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模糊语言学”、“语言学名著选读”等。据笔者所知,对于理论语言学课程,特别是“语言学概论”,学习者常常兴致不高,感到枯燥、难学、无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则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联系实际学习理论语言学是学习好的基本途径。一、要把普通语言学理论同具体语言学实际联系起来。理论从事实中来。对于普通语言学理论来说,具体语言学知识就是事实。从研究对象的范围上说,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