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历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译本时间阶段特征、译本出版状况和译者翻译风格方面的历程分析,可以发现译著的接受程度影响到译本的出版状况,译者的翻译历程与作者的创作历程有相似的时间阶段特征,译者自身在不同时间阶段翻译风格也有变化。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变化发展规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在发展阶段、译本出版和译者翻译风格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而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葛浩文1991年英译了贾平凹的《浮躁》,时隔25年,他又翻译了贾平凹最具争议的小说《废都》。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废都》译本Ruined City中具体语料翻译方法的描述性研究,为贾平凹和中国现当代其他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策略。对Ruined City中翻译语料的考查结果表明,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增译、减译、音译和直译等方法予以再现。这些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作品在海外的流行离不开葛浩文的英译。葛浩文是莫言小说唯一的英译者,他的译本提升了莫言在海外的文学声望和文学地位。然而笔者在仔细阅读葛浩文的译本之后,发现确有一些翻译不恰当之处。现以《生死疲劳》葛氏译本为例,分析葛浩文在英译莫言小说时所出现的误译现象,探究其误译根源,也为翻译界敲响警钟,进而探讨中国文化的译介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梳理李渔作品在国内外英译及传播概况的基础上,采用王宏提出的开展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从作品素材因素、译者选材因素、读者认知因素、社会伦理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李渔作品在国外备受译者译介而在国内英译仍为数较少的原因,最后呼吁国内更多学者、译者加入到研究、译介李渔作品的队伍中来,扩大我国典籍英译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而这些文化词的正确处理对于小说的英译极其重要。本文旨在以蓝诗玲的英译鲁迅小说《阿Q正传》为例,分析和总结其译者在处理文化词英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许均教授在顾正阳教授的论著《古诗词曲英译论稿〈序〉》中曾对中国古诗词英译有过这样的描述“古诗词曲翻译之难,恐怕不亚于李白在古时所感叹的蜀道之难。”正因其难,中外译者众多,译作纷呈,使古诗词英译研究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拟从古诗词英译中最有争议的三个方面出发: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散体与韵体之争、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之争,对其现状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冰心、何赵婉贞、胡品清、钟玲、王椒升是李清照词“走进美国”过程中的核心中国译者。他们的李清照词英译策略极具特色,翻译质量上乘,是为“学术英译”和“诗性英译”。会通中美文化的五位翻译家具有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等文化身份,这既可以保证纯粹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又可以纠正外国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译、误释。因此,中国译者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理应得到认可与提升。  相似文献   

8.
《荀子》英译传播经历了从基本忽视,到部分、整体价值发掘,并渐成热潮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单篇英译、中期节译选译、后期全译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两个单篇英译对荀子思想持否定和肯定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期节译选译根据译者各自偏好重点译介,后期两个全译本则分别采取专业型学术化详尽译介和面向大学生的普及型大众化译介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共同推动了西方荀学热潮的形成。《荀子》英译传播未受源出国主流机构推动,以西方学者为主体,受众自主选择、翻译、传播、吸纳,并不断扩散,呈明显“自传播”特征。其文化特异性新颖性和独特价值是其英译传播的文化内因,西方读者对中国视角中国文化的内在需求是其英译传播的文化外因,西方荀学热是《荀子》文化价值吸引与西方文化内需完美契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论汉语时政新词语英译的难点和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时政新词语的英译在中国的对外宣传和传播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日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其“新”的性质 ,译者在翻译此类词语时往往无先例可循 ,必须尝试做第一个翻译的人。本文在分析其英译难点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一套适用的英译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音象美"在英译中再现的必要性入手,以英译唐诗、宋词为例,主要探讨了中诗英译中原诗"音象美"的英译策略,倡导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与此同时,应该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典籍英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译者伦理是典籍英译中应首先厘清的一个问题。为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历时地对比分析了西方译者对《道德经》中"道"的英译,以求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两种文化间的较量。结果发现西方译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一个由漠视到尊重的转变,对自身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固守到兼顾的转变;尊重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兼顾译语文化规范应成为当下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伦理。  相似文献   

12.
共时性空间表现手法是《红楼梦》创作的一大特色,对小说中场景意象的重建亦是其英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巴赫金的共时语境分析方法为《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以该方法分析两个英译版本中3个有代表性的片段,可以看出,译者在译文中对共时语境的重建直接影响着小说场景意象的营造、人物的刻画和作者意图的传达,进而影响着译文的艺术效果与思想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报告中的特色词的英译历时语料,考察特色词英译的历时变化特点及成因。研究发现:特色词英译的受众意识越来越强,归化比例增大;译者通过纠伪求真、删冗求简、增译求准、改译求精使译文更具时代感、多样性和灵活性,更易被国际受众所接受;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亟需实现国家大政方针的对外有效传播,外宣翻译承载着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与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任,亟需强化国际受众意识,适当顺应译入语文化背景,与时俱进,避免盲目异化。  相似文献   

14.
以《红楼梦》前80回中凤姐重复和模糊的"忙笑""陪笑"和"冷笑"三种笑态为例,从直译、功能对等的阐释和锦上添花式的增译三种显化英译策略,论证大卫·霍克思采用细节显化翻译原则英译《红楼梦》的体态语。通过霍克思具体清晰地英译三种笑态,得出霍克思采用细节显化翻译原则取决于译者专业汉学家身份、译者翻译目的、《红楼梦》小说本身因素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霍克思显化解码隐藏凤姐笑态背后的含义,让英语读者成功地理解东方文化下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认知机制及心智活动过程。对霍克思版《红楼梦》凤姐笑态英译进行分析,也是解释不同民族与文化非语言交际单位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透过传播学视角,以多款中国原创网游为文本研究对象,文章探讨并分析了原创网游英译的传播特征与现状,提出原创网游英译的传播策略。研究表明,中国原创网游英译实为一种依托互联网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活动,译者需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手段,以国外玩家为关照对象,确保中国原创网游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6.
采用语料库检索方法,基于莫言作品《生死疲劳》及其葛译本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语料库中生态、物质、社会生活、宗教和语言等5类文化负载词1 15项,分析葛浩文所采取的英译策略及对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较多地采取直译、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极大地保留了源语特征,促进了原文化的传播,但同时也造成部分词语文化意象的流失.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研究,可为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沈从文乡土小说是典型的一类,其创作因意识形态几度沉浮,却在西方得到高度认可与传播,继而引发国内重读。中国乡土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树立民族自信,持宽容与理性心态,挖掘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乡土文学海外传播虽有先天局限性,但中国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仍需重视与保留,这既是客观审美需求,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民族差异性正可以彰显乡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存在着局限性。全文主要从“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古诗英译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指出古诗英译的可译限度是可变的,它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翻译技巧的积累而呈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当代中国小说中大量的暴力描写是受到压抑的攻击本能的“开胃行为” ,它的心理功能是惊悚与快感的混合。在余华、莫言、王小波、贾平凹等人的小说创作中 ,暴力描写均为有力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20.
宗教在他国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间性”的生产过程,禅宗在中国的诞生正是如此,《坛经》作为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的奠基之作。禅宗是融合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间性”产物,加之国内外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禅宗术语翻译带有明显的“文化间性”特征。研究发现,《坛经》英译呈现出异质性与融合性的“文化间性”特点,使禅宗在异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产生较大差异。文章通过揭示和比较《坛经》术语英译中的“文化间性”特点,发掘禅宗术语英译中“文化间性”的不同形态,以促进学界对禅宗术语英译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