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粤语中的英语译词与普通话中的英语译词有很大不同。粤人英粤词汇翻译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自创词汇翻译,文化特色词翻译,音译以及零翻译)及其对译词形式的选择深受其所处社会的自主创新、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的影响,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化意识在古文英译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为保留源语文化特色、避免文化冲突 ,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电影片名英译汉中受众文化心理关照的现象,在阐述文化心理的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电影片名英译汉中作为受众的中国文化心理特征,并通过实例分析翻译中对这些心理特征的关照。认为,电影片名英译汉中对受众文化心理的关照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电影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同时指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受众文化心理及其在翻译中的关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文章还着重分析与比较了该词的三种英译,阐述了中诗英译虽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但三种英译却具有再现意境、把握情感、锤炼语言、以诗译诗等特色,成功地译出了原作的风貌。本文还对中诗英译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指出译诗必须突出原作的意象、诗味,做到用地道的译语再现原语和以诗歌形式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5.
聚合词是汉语特有的结构性词形,这种独特性形成聚合词英译上的一个难点。通过对汉语语料英译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在三种语境下,聚合词英译可用直译;在聚合词充当回指语时,可用意译。此外聚合词充当回指语时,其语用意义与先行语相关联。这一发现揭示出聚合词译语的语义来源,也为聚合词的意译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双语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译词的正确选择需要依靠语境,分析语境获得正确的译词是实现翻译的重要手段。运用语境理论,选择以张培基中国散文英译作品为个案,分析了汉译英过程中对语境因素的把握和在词义理解基础上对译词的选择,揭示了它们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有重叠.也有迥异。因此。如何实现文化词翻译中的对等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从文化、文化词汇的定义和中外学者对文化词汇的分类及所持的观点入手。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饮食、谚语和典故等方面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作一探讨,并尝试着提出几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能帮助产生最佳译文。依据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基于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实践材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入手,显化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三维转换理论对旅游文本英译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提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体性、夯实双语知识、关注译文受众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9.
对古诗英译中的再现与在再创作问题做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文章借鉴前人的翻译理论,尤其是弗米尔的目的论,选取庞德的唐诗译本与其他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受众群体决定了翻译的目的.汉诗英译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对汉文化感兴趣的英语母语人士,传达汉文化特色这个任务不是单靠归化的译法就可以做到的.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完全再现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庞德的译法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但为我们传达文化特点提供了很多启示.在保证译本可读性的同时,对原作形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再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典籍英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译者伦理是典籍英译中应首先厘清的一个问题。为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历时地对比分析了西方译者对《道德经》中"道"的英译,以求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两种文化间的较量。结果发现西方译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一个由漠视到尊重的转变,对自身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固守到兼顾的转变;尊重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兼顾译语文化规范应成为当下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伦理。  相似文献   

11.
[提要]为了调查彝学研究在美国的现状,本文以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彝学文献数据为例,从文献来源、主题分类、期刊种类、媒介语种和问题对策五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彝学研究文献在美国呈现来源广泛、主题多样、期刊众多和语种丰富等特征;彝学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显性学科,国际彝学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实体存在。但也发现,彝学这个学科还未形成统一的英译名称术语,五个检索词,除了Yiology,每个检索词均存在不相关文献干涉现象,需要统一彝学学科英译名称,为其进一步国际化提供必要的术语支持。在对五个检索词作为学科英译名称进行优劣分析和互联网文献实证研究后,根据彝学名称英译的劣构问题性质和英语学科名称构词法,提出彝学学科名称英译Yitzuology和Yitsuology两个可能选择,希望能为彝学研究的国际化和规范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茅于美的《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是易安词英译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译本。译者坚持诗词翻译是创造性工作,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移植事业。因此,茅于美发挥主体性,使得李清照词译文彰显出深受读者认可的创造性。《漱玉撷英》成功的背后,凝结着茅于美的词人、学者与译家三重文化身份动因,故而使得她的李清照词英译克服文化障碍,呼应读者阅读视野,而更加将原词的情感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德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深入,如何准确、恰当地把包含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德语、使其在遵循译语语言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语的特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是向德语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介绍中国特色词汇德语翻译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特色词汇德语翻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剖析德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中国特色词汇德译所采用的音译、音释并举、直译、译释并举、意译、移译、新造词等七大策略并区分其与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的差异,对于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以及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冰心、何赵婉贞、胡品清、钟玲、王椒升是李清照词“走进美国”过程中的核心中国译者。他们的李清照词英译策略极具特色,翻译质量上乘,是为“学术英译”和“诗性英译”。会通中美文化的五位翻译家具有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等文化身份,这既可以保证纯粹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又可以纠正外国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译、误释。因此,中国译者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理应得到认可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寻传播学视角下的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篇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的动态协调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体现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本质特征。从全面介绍民族文化这一角度出发,译者还可从受众的多层次性、文本的复译性、传播途径、媒介的多元性以及传播区域的逐递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6.
男性和女性由于其社会性别的差异而产生对具有性别语言的选择。商标词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之一, 同样会受到性别语言的影响。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关于性别语言的视角出发, 探讨商标词的英译,旨在从读音、拼写、词汇选择和语义内涵、语用等4个方面指出商标词英译中存在着性别语言的客观性; 并对此现象进行了剖析, 认为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差异、心理状态和社会期待是导致商标词英译中存在性别语言的原因。在商标词英译中运用性别语言,能达到提示产品信息的作用,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还能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度,从而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17.
法律术语是指在法律语境中表示相对单一概念的专门用语,具有准确性、专门性、单义性等特点。结合法律概念和型式分析,研究名词性法律术语英译在实践中的一词多译现象。基于自建语料库,对《物权法》及其三个英文译本进行检索,总结其中名词性术语英译的混乱程度,从词义和普通语法角度对一词多译现象进行分类,辨析一些典型的误译和错译。为减少一词多译带来的译文质量问题,从法律文本功能的角度分析法律语言的应然特点并梳理了一些法律翻译策略,总结了若干名词性法律术语英译技巧。译者应遵循一个总体原则"不要人为制造歧义,但要保持原文的歧义",具体有三种解决方案:改变源语、创造新词、保持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国内土木工程类刊物大都要求作者将文章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英译,以期获得国外同行的检索和认同。分析近年土木类核心期刊论文标题英译的若干实例;总结出目前标题翻译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术语不够规范,机械直译,译文繁琐、冗长,条理不清、语序混乱,译文没有体现文章特色等;提出了标题英译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运用平行文本比较模式归纳和分析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上的差异,并揭示其对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的重要启示,即应在英译时采用编译、改写等变通翻译策略。基于平行文本比较的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充分考虑了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译文的接受问题,对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和跨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画眉深浅入时无——小议古诗英译过程中意象问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英译过程中要再现原文意象,适宜采用“散体译诗”理论与多种变通手法;对意象中的文化差异,宜显“异”而求融合,从而推动中国古典文化向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