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地名解读天津地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本文从水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公益文化等10个方面,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剖析。另外,从地名与市俗文化、地名与典雅文化等角度,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品位进行阐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化特点综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用这样九个方面共十八个相对应的文化侧面来说明 :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结合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磨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汇合 ;阶级文化与种族文化的组合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弥合 ;外交文化与内政文化的配合 ;个人主义文化与民族主义文化的联合 ;熔炉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公寓社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园区。公寓社区和谐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政治文化、教育文化、制度文化、公寓文化、环境文化、宣传文化、安全文化、礼仪文化、身心健康与性文化、艺术文化、诚信文化等构成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德育作用、人文作用、环境作用、和合作用等成为传统文化功能之外的公寓社区和谐文化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公寓社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园区。公寓社区和谐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政治文化、教育文化、制度文化、公寓文化、环境文化、宣传文化、安全文化、礼仪文化、身心健康与性文化、艺术文化、诚信文化等构成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德育作用、人文作用、环境作用、“和合”作用等成为传统文化功能之外的公寓社区和谐文化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经济"既包括文化产业,也包括文化事业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由此,拉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大众提高文化消费和加大文化贸易出口。文化经济发展的思路主要是围绕民生办文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市场办文化,引导促进文化消费;围绕出口办文化,重视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围绕繁荣办文化,扶持规范文化产业;围绕项目办文化,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文化的物质外壳,被称为硬文化;而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称之为软文化。文化的物质层面更富时代性,在文化的发展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而处在深层的软文化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硬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软文化的外化表现;在文化差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软文化。要想充分地了解一种文化,必须把握其软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全球传播打破了以往文化各自发展的局面,把全球文化纳入到一个公共文化平台,促成了全球化文化的形成.全球化文化不是文化的一体化,而是文化的多元化.只有化解文化间的冲突,实现多元文化的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全球化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技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交织于科技发展的进程之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必然的联系,成为了科技文化发展的形式维度;科技文化的弘扬是以创新文化为方向的,科技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与前提,创新文化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归宿,创新文化的生成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目的维度;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两大支柱,两种文化正从分裂走向融合,以人文文化为引导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容维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和文化城市、中国文化和文化中国,及和谐文化和文化和谐等文化与经济的种种共生形态方面,阐释了文化与经济经脉相通,融合发展的和谐现象。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 ,各种文化思潮纷纷涌现。尤其是加入WTO以后 ,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深层次视角来看更直接体现为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观念的冲突、碰撞和转型 ,它包括中国自身传统的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化以及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现阶段中国文化转型集中表现为商业文化泛化、文化多样化、文化管理多元化。因此 ,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整合 ,实现中国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积极引导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经济,产生于消费活动并指导人们消费行为的文化,可称之为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主要形态为消费观念。当前,应该大力倡导健康消费文化,反对奢靡消费文化;鼓励积极消费文化,限制无度消费文化;加强自主消费文化,弱化趋同消费文化;主张平衡消费文化,避免极端消费文化;坚持和谐消费文化,抵制失衡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纬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换一个新视角,把东方和西方作为两大文化集团,从文化维度出发对文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八个方面规律性的参照(分析)视点: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一元时间/单向计时制(文化)和多元时间/多向计时制(文化);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外向型文化和内向型文化;积极型(民族)文化和审慎型(民族)文化;动刚文化和静柔文化;离散型文化和聚拢型文化。这对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文化趋异的深层动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文化比较为切入点,透过对弱语境文化和强语境文化、外向型文化和内向型文化、积极型(民族)文化和审慎型(民族)文化、一元时间/单向计时制(文化)和多元时间/多向计时制(文化)、动刚文化和静柔文化、非接触文化和接触文化、离散型文化和聚拢型文化、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等特征的分析,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动因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是"母体",个体独立性是"发动机".  相似文献   

14.
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民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工程文化和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六大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以后 ,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对中国文化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包括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开放态度、中国文化对自己的政治文化的超越、中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清算、中国文化对世界主流文化的吸收、中国文化对非理性主义文化的抑制以及中国文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交织于科技发展的进程之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必然的联系,成为了科技文化发展的形式维度;科技文化的弘扬是以创新文化为方向的,科技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与前提,创新文化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归宿,创新文化的生成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目的维度;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两大支柱,两种文化正从分裂走向融合,以人文文化为引导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容维度。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起源于创新,又靠创新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必须通过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转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从资源到品牌的关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特别强调推动文化创新,增慢文化发展活力.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如何将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品牌,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重视文化创意,突出文化创新是中国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建设大学和谐文化的任务,阐述了大学和谐文化的特质,唤醒大学文化自觉;还探讨了建设大学和谐文化的六大要素: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包容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交通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化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交通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交通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交通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彰显交通文化地位和发挥交通文化作用的重要路径。在科学分析交通文化基本属性与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交通文化融合发展的生成机制与表现特征,积极探索交通文化融合发展的内外动力和有效路径。研究认为,应积极促进交通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交通域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切实加强交通安全文化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交通产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交通文化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交通文化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而且有助于推进交通文化的实践发展,极大增强和充分发挥交通文化的重要价值功能,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目标而着实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