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表现劳动美的文学创造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是其劳动美理想的最高体现。劳动美是社会美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在自觉自愿的劳动中表现出的轻松愉悦,在观赏劳动成果时所产生的自豪自信,在劳动所带来的仍然是贫困的情况下,激起的对美好理想的构想以及日常田园生活的情趣和愉悦等,都是劳动美的体现,或者说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美的内涵。陶渊明所发现表现的劳动美,也不例外。涉足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也只有陶渊明一个人全面深刻地发现并表现了劳动美。仅凭这点,他就足以彪炳千古:一、同魏明表现劳动英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蒙古族家具图案所映射出来的民族心理进行了综合分析,蒙古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可以说,都是质朴的劳动美、生活美的追求与体现,这些普通的劳动者不仅是在用劳动创造生活,还在用劳动创造关,还在享受着伟大的劳动。丰富的民问图案便是享受劳动的直接体现,当这些图案被移饰于生活的必需品——家具之上时,便形成了朴实而又考究的蒙古族风格家具的民族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本文探讨了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产生差异的根源。比较了两国模式在工作分析、选拔机制、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方面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国模式的优劣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这个“劳动”主要是指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异化人的本质的劳动,它对人的美的创造具有消解和破坏作用,但劳动本身的规律及其创造能力,仍能使劳动者保持某种非异化,从而能在对象化的创造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因而也能创造出美来。异化劳动的消除是人的解放的基础,也是美的创造力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人类正朝着21世纪大踏步地迈进。未来的世界,人类将由为生存劳动转入为营造美的生活而劳动。具有远见卓识的未来学家预言:人类即将步入审美的世纪。人类正朝着一个注重审美趋向的未来世界奔驰。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识,具备在各自领域中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将一切生产劳动与美的创造结合起来的能力。全人类都将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美的意识去营造生活。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美有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的广泛重视。美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与美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应用美学之理论干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①的科学;是…  相似文献   

6.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7.
以对《石壕吏》、《新婚别》、《又呈吴郎》三首诗歌来解读杜甫所塑造的老妪、新娘、寡妇三种类型的劳动妇女形象,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劳动妇女形象所体现出的一种在苦难生活中诞生的坚强生命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认为,(广义的)美具有人类学性质和人类学本质。从实践本体论来看,美是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事物属性,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定自由的产物;从实践认识论来看,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在事物的外观形象对象化和自然的外形对象化为人的形式美感所形成的对象性性质;从实践价值论来意,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外观形象的肯定性价值;从实践辩证法来看,美及其相关的范略是历史地、实践地生成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普遍关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当然,无论又及其相关范畴怎样变化多端,它们都永远高不开人、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人和自然的对立的统一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劳动创造的美,或是自然生成的美,都是在这个对立统一之中。美既不能离开自然,也不能离开人。美是自然本性和人性的统一。把美片面地归结为劳动的创造,或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都是不正确的,都不能解释纷纭复杂的美的现象和本质。近年来,国内美学讨论虽有很大进展,但是这两种片面性依然存在,这特别表现在对自然美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10.
教师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除具有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外,还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精神价值,这是教师劳动达到的最高境界。教师劳动蕴含着真,教师传播、维护、追求、享用真理,这是教师劳动价值的非功利特质,教师劳动与真同义,失真即失去劳动的意义;教师劳动包含着善,教师爱学生、爱社会、爱人类.体现了对善的追求;教师劳动体现着美,主要有人格美、艺术美、形象美等。“师者.真善美也。”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旅游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托农业科技活动开展的农业科技旅游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农业科技旅游的内容广泛,这种旅游活动具有三个层次的审美活动:一直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  相似文献   

12.
榜样     
没有劳动,就没有发展;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五千多年来,劳动先驱者们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新时代的奋斗者们,更是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步步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他们的故事,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高校劳动教育的体系构建是提升其育人效能的内在要求。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全国10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存在具体目标定位失准、内容育人功能失位、实施方式方法失当、评价标准结构失衡等困境。由此,本研究提出构建“一四三四一”的劳动教育体系,即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知、情、意、行”为维度的“一核四维”目标体系;创设具有“真、善、美”三重育人旨趣的内容体系;构建品德与技能统合、身体与心灵融合、人文与科技耦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四合一体”方法体系;建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在的“道术合一”的评价体系,推进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与创新调适。  相似文献   

14.
劳动与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劳动的规律与美的规律不能等同。因此,我们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澄清劳动与美的创造及二者规律之关系,是一条合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与美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1 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的内涵的分析 ,得出了未经人物质改造过的自然美仍然是由人“再生产”出来的结论 ,并借此探讨了马克思关于美的根源的学说“劳动创造了美”的意义以及流行的关于美的本质的种种界定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的。社会分配给劳动者的消费品或代表一定数量消费品的货币,便是对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一种报酬。从劳动数量来讲,谁的劳动时间长,劳动繁重程度高,他所得到的报酬就多。从劳动的质量来讲,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谁的劳动复杂程度高,他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就多。总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劳动报酬,这就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当前,我国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书法艺术是文字书写的艺术。它以其简炼的线条造型构成了形态美、动态美 ,传达着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其形成是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结果 ,劳动实践首先产生语言 ,而后出现了记录事物的文字 ,文字的字体从古至今经历了由繁至简的过程。我国文字成为书法艺术是由汉字的特殊结构、读音、造型及书写工具所决定的 ,所以作为表达美的符号就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赋予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不是一部美学著作 ,但提出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 ,其涵义是丰富而深刻的 :劳动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 ;自然美也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本文探讨了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产生差异的根源 ,比较了两国模式在工作分析、选拔机制、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方面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国模式的优劣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