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康德哲学讲演录》这本书中,邓晓芒先生从自然科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出发,通俗解读了康德的三大哲学批判,并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中展示了康德思想的特点,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揭示了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永久和平论》是康德重要的政治哲学文本,早就有人指出,这一文本完全包括了康德法权哲学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文本的谋篇布局和主要内容的探讨,揭示康德所赋予的"永久和平"理念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其理性批判划分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不同领域,更以其先验哲学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本哲学的理论思路、基本走向。正是从诠释康德哲学的现代回响中,人们对康德的理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 ,是黑格尔哲学、美学的重要出发点和环节。本文从黑格尔紧扣近代哲学寻求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普遍与特殊等一系列矛盾这一独特视角出发 ,论述其对康德哲学、美学在调解上述诸矛盾方面的巨大努力和进展所作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同时 ,论述他对康德哲学、美学的种种局限性、特别是主观性的深刻批判 ,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创造性发展 ;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继承与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5.
雅可比是从康德哲学过渡到后康德的哲学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康德批判揭示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后果,当理性主义哲学通过理性的演证,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主观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的后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而雅可比的信仰主义哲学放弃了反思性的理性推论,试图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的直接性来克服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把握原初的思有同一,以确立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雅可比的康德批判和信仰主义哲学深刻地塑造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康德哲学的对象理论看成是一个能动地自我建构的过程 ,系统地揭示了这个自我建构过程所内蕴的矛盾 ,致力于开掘其中的先验主体性。本文认为 ,对康德哲学空间化的理解使得扬弃其对象理论成为不可能之事 ,必须回到源始生成性并上升到意义理论的高度 ,才能真正超越康德哲学的对象理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康德一直被描绘成一位纯粹的道德哲学家,平等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世界主义构想是康德哲学最为难以撼动的成就与结论之一。但是读者在康德哲学中也发现了诸多关于非白人种族的激烈且贬损性的评论,这些评论散见于康德不同时期关于人类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著作和讲稿之中。这种鲜明的反差在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了康德的种族理论与其提倡的普遍主义、平等主义及其世界主义构想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本文追溯了康德散见于各个文本种关于非白人种族的贬损性评论以及康德的文本关于人种划分的胚芽和自然禀赋理论,梳理了讨论康德种族问题的文献脉络,尤其是吉米·雅布的终结性讨论,以期揭示康德人类学的疑难。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康德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变革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确立了主体在建构经验对象中的能动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经验论和唯理论认识论特征的考察,阐述康德先验哲学批判性提问的必然性。其次,通过对康德先验主体可能性的理论前提、经验领域的应用和超验领域限定的分析,揭示康德主体客观性的革命实质。最后探讨了康德主体“革命”的积极意义,并指出,把意识主体的逻辑客观性活动改造成实践主体的工具客观性活动是超越康德哲学革命的真正途径。  相似文献   

9.
雅可比是启蒙时代和理性时代的一个异数,却又是我们理解后康德哲学的问题域及其思想特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雅可比的康德批判揭示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后果。当理性主义哲学通过理性的演证,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主观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的后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而雅可比的信仰主义哲学放弃了反思性的理性推论,试图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的直接性来克服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把握源初的思有同一,以确立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雅可比的康德批判和信仰主义哲学深刻地塑造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高洁的人格品质、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恬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历来为人所赏。在当今追问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吁求人类的生态情怀和生态意识的背景下,从生态关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陶作,可以发现其回归自然,追求本真的精神还乡、融入自然,追求人与境谐的和美境界、感悟自然,升华人生的诗意情怀等生存智慧,对人类改变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启示多多。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新开辟的文学空间 ,大自然文学是生态科学和人文艺术的联姻。它运用审美方式展现的生态智慧 ,与今日西方的生态意识既相似又不同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公共管理决策模式及其支持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世纪西方“新公共管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研究发现:公共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可以归入四种关系模式,其中“主对主”关系模式是未来可能成为主流的发展方向,这种关系模式的形成需要依靠公众本身,将对公共事务的认识上升到系统理性和智慧的层面。研究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法帮助公众在公共事务决策中形成智慧的具体方法,并分析了“主对主”关系模式中民主与效率的结合途径,指出这种关系模式对公共事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所具有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智慧丰富多样,但总的可以归纳为三大类:技术智慧、艺术智慧和人术智慧。技术智慧是人类为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制造工具进行物质生产的知识和能力;艺术智慧是人类用假想和虚拟的手法对现实世界的演绎和超越;人术智慧是影响人群、把握人生、征服人心的一种智慧。三种智慧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互渗互补。如果以一种智慧为主,兼具其他两种智慧,就能成就更为亮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庄子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其思想动因最初是为了超越时代的恶。要超越时代的恶,人道应以天道为据,自然无为。为此庄子提出了证道的境界——“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这是庄子生态智慧的核心思想。“自然”是理解它的关键,审美是其特色。在庄子的生态智慧中,他展示了一种不断追求境界超越的生存格调和人与自然亲和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格萨尔》史诗中巫术的类型、仪式、咒语等的分析可看出史诗中的巫术与宗教紧密相关的文化内涵.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主人公格萨尔被塑造成既具有很强法力集帝王与巫师为一身,又具有解民于苦海,莲花生大师转世的传教圣人的形象,藏族人民在他身上寄托了民族的精神和期望。2.史诗中的巫术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反映,是原始的文学艺术。3.巫术体现了藏族人民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愿望。4.史诗的某些故事情节是在巫术观点基础上被创作出来的。说明史诗的创作和传播者深信巫术、否则不会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巫术描写。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大乘佛教代表了佛教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那么密教则是佛教作为宗教发展的另一高峰。佛顶法是持明密教时期以佛顶部神祇为核心形成的一类密法体系。它继承发展了陀罗尼密教思想,广泛吸收、改造了当时盛行的包括般若性空思想、涅槃佛性思想、弥陀净土思想等在内的主流大乘佛教思想,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后期密教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西方哲学的传统,重新探讨了哲学的本质,强调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性反思的活动,而不是现成的知识体系。哲学智慧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当然的意见和看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按照西方传统,哲学可以定义为一种追求关于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的理性反思活动。哲学的社会功能和主要价值在于反对教条主义,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高辨析概念和缜密论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智慧有如下几个特性:第一,智慧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智慧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合理性选择的统一。第三,智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四、智慧是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统一。"道德智慧"的内涵或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人生觉解、价值澄明、知世明伦、修身立命。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是有密切联系的,但二者也有其范围大小和性质殊异。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而非仅仅是爱知识。哲学或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向中国人的实践、生活、面向民众,重新回到"爱智慧"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20.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是必须搞清“智慧”是什么?应该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智慧也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哲学智慧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事实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本质上应是回归“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