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则与中亚国家在同一个政治体制下生活了一百多年而存在着密切的地缘联系 ,美国和俄罗斯成为对中亚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两支决定性力量。 1994年美国主导北约东扩后 ,开始将中亚纳入其战略视野 ,1997年正式出台新中亚战略 ,其战略目标就是要把中亚经营成一个不受俄罗斯单独控制的地区 ,防止伊斯兰极端势力渗入 ,最终使中亚成为受美国控制的能源供应基地以及因应其两洋战略的陆地战略支点。俄罗斯一直把中亚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 ,但是由于实力的严重衰落 ,以及政策的失当 ,俄罗斯在与美国的角逐中 ,逐渐丧失了优势。中亚未来的安全形势如何发展 ,与美俄两国对中亚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9·11”事件后 ,美国第一次将军队进驻到中亚 ,对中亚安全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吸引了世界各大战略力量竞相追逐各自的战略利益。美国为了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和控制该地区油气资源开采的主导权,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罗斯利用其在该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传统影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措施以制约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后国际形势的特点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 ,全世界为之震惊。然而 ,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不仅仅是事件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事件是谁策划的、以及美国如何报复等直观层面的问题 ,而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即事件对美国国际战略、中亚局势、大国关系、全球经济、世界格局和我国国际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一  “9·11”事件使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国际战略一度陷入困惑和混乱之中。自冷战以来所形成的、冷战后仍然起主导作用的那套传统意识形态定式和战略思维模式 ,面对“9·11”事件 ,似乎…  相似文献   

4.
朱全红 《南都学坛》2004,24(5):19-26
“9·1 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同时 ,美国社会族裔关系也因“9·1 1”事件而出现了调整 ,阿拉伯裔与白人主流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张。所有这些变化使族裔群体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表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与冷战后克林顿执政时期相比 ,族裔群体在外交政策上的影响力受到美国打击恐怖主义这一最高外交政策目标的制约 ,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受到特别的考验 ,总体上有向冷战时期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美国与俄罗斯在南亚次大陆的先后抽身,两极对峙的基础霎时化为乌有。美国为了它的战略利益,一改过去“重巴轻印”的做法,先在南亚奉行平衡的外交政策,然后转向“重印轻巴”——“扶印抑巴”的外交格局。印度利益集团的形成促使了美印关系的改善。美国“9·11”恐怖事件爆发后,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优势再次凸显出来。美巴关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是要对冷战后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变化作一剖析,希望有助于理解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形成以及现状。  相似文献   

6.
自10月7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动武以来,美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中进行着“有限合作”,这一事件将会导致中亚战略格局出现何种变化,颇为引人关注。美国有现实需要也有战略考虑观察家们认为,美争取俄及中亚五国协助,既有战争的现实需要,也有战略上的长期考虑。首先,如果摧毁塔利班政权和消灭本·拉丹及其势力,光靠空中打击还不行,必须相机使用地面特种部队,而且需要持续作战。由于在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的基地过于遥远,在阿富汗西面的伊朗长期与美交恶,在阿富汗南面的巴基斯坦与塔利班有着特殊关系等原因而不愿成为美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基地,于是阿富汗北面的俄罗斯以及中亚五国,特别是其中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就成了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提高,各个大国、强国以及国际上其各种势力无不纷纷利用各自优势,争先恐后抢滩这一地区,对中亚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以便在这一地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牟取中亚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丰富的战略资源。美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9.11事件后,反恐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中心环节,美国以联合反恐为旗号,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为地缘突破口,加大了介入中亚力度。而作为中国的近邻,美国的中亚政策必将影响我国西部的稳定、安全以及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孤立主义”述评李明祥“新孤立主义”是冷战结束后在美国产生的重要政治思潮之一,鼓吹“美国优先论”,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孤立派”战略分析家、共和党保守派帕特里克·布坎南。“新孤立主义”自产生后已经并将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冷战后时代美国的外交...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中亚地区之于世界各大国或相关地区强国的地缘和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凸显。美国在企图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中逐渐认识到中亚地区的重要性,并逐步调整其中亚战略,其成就令其他利益角逐者刮目相看。虽然,美国在追求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和掣肘,中亚地区的未来不会取决于美国的一厢情愿,但是美国依然会将建立和加强中亚地区平衡作为自身在欧亚大陆综合性地缘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布什当政以来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布什及其主要助手是怀着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进入政府的。 2 0 0 1年 4月的海南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又遭遇一次危机。“9·11”及其以后的反恐战争促使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它结束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辩论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中美两国在反恐和朝核问题上的合作表明 ,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扩大。中美关系的关键仍然是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后,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的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提升,最终达成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中国、俄罗斯要面对共同局势,认清共同利益所在,在双方多年合作的历史基础上,考虑建立中俄以及中亚国家的进一步合作关系,以应对冷战后世界新形势十分必要。因此,在任何一国无力单独比拟美国实力和美国的军事同盟条约体系的形势下,中俄进一步深化合作将成为一个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12.
乔治·H·W 布什政府执政时期,恰值冷战行将结束进入欧盟时期.美国把对“欧洲战略”中的欧洲一体化政策进行了调整,这样美国对欧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试从政治、经济及货币等几方面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中亚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在中亚的战略目标是使该地区成为美国在 2 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和遏制俄罗斯扩大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支点 ;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中亚的渗透 ,把中亚纳入美国的国际战略框架之中。美国全方位介入中亚事务 ,积极推行“新中亚战略”:发展同中亚各国的政治关系 ,向其灌输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拓展经济合作的领域 ,力图控制开采中亚油气资源的主导权 ;通过与中亚国家开展军事领域的合作 ,加紧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渗透 ,为建立自己的欧亚大陆安全体系构筑战略通道。美国与俄罗斯在里海石油资源争夺的焦点体现在对该地区的经济控制权和战略主导权上 ,既存在竞争 ,也有妥协与让步。但是 ,由于该地区形势错综复杂 ,带有不确定性 ,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会继续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俄罗斯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 ,这主要是因为俄自身实力的削弱 ,美国、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和中亚各国离心倾向的加强。与美国在中亚的争夺 ,比起 19世纪与英国的争夺 ,俄明显处于劣势。冷战后俄的中亚地缘政治战略的基本内容将以远交伊朗、近联哈萨克为重点 ;以打击阿富汗恐怖势力 ,全面控制吉、塔为掩护 ;以缓解土、乌分离倾向 ,纳入一体化轨道为阶段目标。俄的中亚地缘政治战略近期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 ,一定会取得成果。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文化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力量在“9·11”以后变得截然不同。自从恐怖袭击后,世界上主要的国家——从北约到俄罗斯、中国和日本——以及其他国家都将它们同美国的分歧搁置一边。美国和俄罗斯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成为盟友,并且不仅仅是在反恐方面。关于削减核武器和导弹防御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中,而这一切在“9·11”袭击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6.
中亚和中东欧在冷战时期同样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同样的意识形态,都与前苏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同时开启民主化之路,都受到前苏联、俄罗斯、欧盟和美国等外部力量的影响,但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中东欧已经基本实现了民主化,而中亚尚处于民主化的缓慢发展阶段。本文从中亚和中东欧民主化进程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民主化的初始条件、目标模式、外部环境等因素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和平演变是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改变苏东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而制定的一种战略,该战略在苏东裂变和冷战结束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战略,使其继续成为美国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有效武器.为了推行其全球霸权主义,美国在全球推行所谓的“颜色革命”.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中东成为了美国推行“颜色革命”的重点地区之一,而和平演变战略是这场“颜色革命”的幕后推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一学术问题进行解析有助于揭示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实质,对构建我国防范敌对势力分裂、渗透、颠覆的长效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为防止中亚①地区再次沦为周边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新的策源地,美国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四种战略手段在中亚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作为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权宜之计,"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将来可能主导中亚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做了调整 ,保卫美国成为首要任务。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随着美国势力进入中亚 ,“战略包围中俄”的态势基本形成 ,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9·11”后的美国公众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 1”后 ,随着美国反恐战争的进行 ,面对反美主义的日益高涨 ,美国意识到了军事手段的局限性 ,提出重新加强一度被忽视的公众外交。本文对美国公众外交的含义和历史进行了介绍与回顾 ,阐明了其在“9·1 1”事件后的转机 ,并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