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由于战争动乱,南宋末蜀中大批知识人士举家出选,流亡他乡,导致了在后来的百多年间蜀地文学不彰.终元一代,巴蜀本土没有一个成名的文学家出现即是明证.但流寓江南的蜀中二代、三代子弟却在文坛上卓有成就,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关注.虞集、牟巘父子,是先世居蜀、宋末避居江南的蜀籍文学家代表.本文主要以此二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家世、生平及著述进行钩稽考索,发掘其诗文创作中的思蜀情结,并对元代蜀地文学不彰之原因再作探讨.以资对元代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秦灭蜀后,蜀地开始全方位融入华夏。在这一宏阔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蜀地农业和水利在自身悠久传统的基础上,汲取秦人带来的北方先进文化,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汉以后蜀中天府之国的形成奠定了广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后唐明宗朝起,禁军统帅遥领、兼领节度使之制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严格的迁转序列。他们可适时被罢军职出为实任节度使,以防范兵为将有局面的形成。这一设计旨在防弊,目的在于保持皇帝对禁军的绝对控制。  相似文献   

4.
战国后期 ,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 ,图谋与楚对抗 ,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 ,秦在统一蜀地之初 ,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封蜀侯 ,置蜀守、蜀相 ;移民、筑城 ;开发蜀土地、山林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縻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战国后期,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图谋与楚对抗,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秦在统一蜀地之初,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封蜀侯,置蜀守、蜀相;移民、筑城;开发蜀土地、山林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縻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武元衡从元和二年到元和八年共七年时间在蜀担任西川节度使,形成了以武元衡为中心的幕僚群体。在此期间这一群体举行了不少诗会活动,武元衡本人也大量创作诗歌,对蜀中文学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都自古游乐之风盛行。北宋初年,蜀地战乱频繁,一代治蜀名臣张咏在蜀地凋敝之际两次帅蜀,使蜀中大治。张咏之所以能取得治蜀的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将蜀地"好遨乐"的民俗放到维护政治统治的高度来对待,在顺从遨乐民风的同时又认为原来蜀地的遨乐之风太过"骄荡"而"猖狂",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导以王化。因此,张咏在蜀地期间通过充当遨头与民同乐来引导百姓的游乐,同时他也开创了正月十三日灯会、上元节残灯会、在圣寿寺前创立蚕市,在游江之余"纵民嬉游"的同时又不忘农事、将先前散在四郊的踏青节改为二月二日小游江、令僧司作会以聚观者的同时"以观民心"。张咏帅蜀期间还重修了后来成为成都士庶游乐重要场所的西园。张咏对蜀地有宋一代成都地区的遨乐之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蜀海棠征故     
巴蜀的大足宋代为昌州治所,乐山为宋代嘉州亦即南渡后嘉定府治所,都有出产香海棠的记载,大足县以此而有“海棠香国”之称,至今尚流传人口,称道不绝,以为佳话,文艺之士且形于歌咏,以寄其怀古之思;植物学工作者传之海外,耸人听闻、动其欣慕之情,以为足以与东邻国家的樱花媲美.但是将近一百年之久,海棠一种植物已为诗人所弗咏;身居巴蜀境内者未尝一见其物,园庭种植只是垂丝海棠,贴梗海棠以及近来输入的湖北海棠,并无历代相传的海棠,更无它的变种香海棠;植物学工作者采集所工得,尽是别种海棠,而不见其海棠踪迹,因之在植物区系上无有其分布,一些后辈虽以植物分类学为专业,竟不信蜀中原有此种植物的存在.今作此篇,公之于世,以明唐宋以来,巴蜀实有海棠一种名花,凡各证据皆从古书得来,因此以《蜀海棠徵故》名篇.  相似文献   

9.
张若是秦灭蜀后的第一任蜀守,功勋卓著却不见经传。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表明:张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秦的统治,推动蜀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措施。张若为蜀地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至德二年到大历二年的十余年间,剑南道先后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复杂过程。至德二年,唐肃宗为了消除玄宗幸蜀的影响将剑南道析为东西两川,东川初治绵州,后改治梓州,领十三州之地。广德二年,唐代宗又因西南边患将两川合为一道。永泰元年蜀中诸将为争作节度使而攻伐不休,唐代宗命宰相杜鸿渐入蜀戡乱,最终再次分剑南为东西两川,东川初治梓州,后移遂州,旋复治梓州,只领八州。东西两川分立的格局为宋代在西南地区置川峡四路提供了蓝本。然而,东西两川分立未能彻底消除蜀中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反而加重了西川百姓的负担,并激化了两川之间的互相排斥心理。  相似文献   

11.
[提要]秦灭蜀后,鉴于蜀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即将蜀地视为其谋求全国统一的粮食供应基地而予以经略。根据蜀地自然和社会特质,秦人采取了多项推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本文谨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就其中遴选郡守、统筹协调蜀地农业发展以及农田水利、耕地、劳动力、生产关系、生产技术等传统农业发展要素的优化组合情况略予论述,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2.
入蜀是初唐时期渐成规模的文士区域性游历现象,包括知名诗人、文坛盟主在内的众多文士出入蜀地,创作出大量入蜀题材的诗歌,引发一系列诗坛反响。其一,初唐诗坛呈现诗分朝野的格局,入蜀诗人的蜀中诗作呈现特有风貌,加剧了朝、野两路的格局表征。其二,蜀中形成了若干文人群体,宴集交游唱和活动是其沟通情感、切磋诗艺的重要平台,诗风相互影响。其三,入蜀朝官游走在宫廷与蜀地之间,使朝野诗坛形成沟通互动,对初唐诗坛摆脱宫体诗风的阴影,产生突破性进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文系统而简略地叙述了唐代关于蜀地所作的赋记,引述裁析志史,对唐代蜀中赋的佳作名篇加以解构诠释,以此对于唐代文学赋章的研究作出新的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五代时期,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将当今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要冲之地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贵族政权,致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天然屏障,构成对中原王朝的严重威胁。为此,北宋初期曾进行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争,杨业和以他为首的杨家将就是北宋对契丹战争中的著名将领。在上述战争中,杨业虽然出生入  相似文献   

15.
<正> 李存勖,唐朝末年河东节度使,内迁沙陀贵族李克用的长子,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沙陀部落,精于骑射,胆略过人.他11岁起随同李克用到处征讨,受到唐末战争烽火的锤炼;13岁学习《春秋》,比较熟悉我国古代军事家用兵方略.后梁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李存勖袭晋玉、河东节度使,统领河东军队经过长达十五年的鏖战,终于取得灭亡后梁、建立后唐王朝的重大胜利.一、李存勖面临的严峻形势朱全忠于公元907年建立梁国,辖地七十八州,包括黄河南北,淮水、汉水以北和关中地区.河东节度使仅有以太原为中心的十八州,局限在今山西中,北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李存勖不得不承认“且九分天下,朱氏今有六、七.”后梁控制了太行山以东及太原南部的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晋州(今山西西临汾)、泽州(今山西晋城)等地,形成了对河东节度使军事包围的态势.朱全忠唐末天复元年(901)派六路大军围逼太原的险恶局面,有随时重新出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提要]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广立官学,蜀地因而文教大盛,相继产生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史称“文翁化蜀”。这一使得蜀地确立华夏文化正统身份的标志性事件,不仅带有强烈的儒学教化色彩,而且对早期西南丝绸之路开拓具有重要影响。司马相如及其副使“通西南夷”事业的成功,又是以“文翁化蜀”后相对普及的文化条件为基础的。在早期西南丝绸之路的开拓进程中,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向导和翻译的情形可能较为普遍。史籍所见“九译”“重译”记录,也可以理解为华夏文化扩张达到空前规模所产生的一种文化自信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文翁所"兴"之"学"是"官学",他采取"诱进之"的办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让大家都看到读官学有很好的仕途。如果只有学习内容为儒家"五经"的官学,中国文化的发展或者将就此终止,所幸的是,传授古文经学的私学仍然在发展。司马相如、落下闳等文人学者的出现与文翁毫不相干。之所以"蜀文冠天下",并不完全是文翁兴学的原因,而是蜀地有对文化教育重视的传统,始终活跃的私学教育,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之后终于安定了的社会条件下的一次文化大崛起。  相似文献   

18.
易经八卦,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图象。为了使图象通俗化,蜀中易学家试着将符号变为图画,将图象变为图语,这种传统方术古称"轨革术"。到北宋初期,蜀人费孝先将这种图象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卦影术"。卦影术在宋代盛极一时,文献记载其应验之事不可胜数。但随着其术之诀窍渐被人识破,加上占卜多为"事后诸葛亮",对当时卜问者的指导意义比较模糊,因此,卦影术在宋代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卦影术的生灭历程很好地体现了蜀学所具有的创造性,堪称蜀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蒙元在征服蜀地的过程中,初期实行战争恐怖行为,肆意屠杀军民,掠人为奴.忽必烈称帝后,虽然有所纠偏,但元军的残暴行为并没有绝迹.蜀地民众被迫四处逃散以避祸:有人逃往川东和西北地区,更多的则选择自三峡远走东南地区,鄂、湘、赣、浙、苏、闽、粤、桂均可见巴蜀民众移居.民众的外流,给元时巴蜀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晚唐作家袁郊所著《甘泽谣》,为唐人小说集的上乘之作。《甘泽谣》在写作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即每篇均以历史人物与事件为背景依托,从而构架故事,展开叙述。但是,其中的舛误,屡见不鲜,治唐人小说者,当特别注意。论文对其中所涉及的七处舛误,一一进行了细致考辨。这七处舛误,一是《魏先生》中李密降唐后所授官职为光禄卿,非司农之官;二是《素娥》中窈娘为武承嗣姬人,非武三思姬人;三是《红线》中薛嵩非潞州节度使,而是相卫六州节度使;四是《红线》中,田承嗣侵相卫,非薛嵩生前,而在其卒后;五是《红线》中薛嵩之任昭义节度使,非继承薛仁贵等之"遗业",而来源于史朝义、仆固怀恩;六是《许云封》中称李白为学士,实际上李白只任过翰林供奉;七是《许云封》中称天宝改元,东封回驾,二事之时间相差十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