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蜀人好游乐,此种风气在秦汉时即已流行,到唐宋时达于极盛,而宋及以后记载尤多。前蜀后主王衍《醉妆词》云:“者边走,那边走,总是寻花柳。那边者,者边走,莫厌金樽酒。”生动描述了五代时期成都五光十色的游赏娱乐盛况。北宋田况、苏轼、韩琦等都几乎异口同声地指出了蜀人好游乐、蜀地游乐文化发达的特点。蜀人的游乐活动又以民间节会为主要载体,仅以元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所载,一年即有游乐活动二十四次之多,大致有游江、游山、游寺、郊野游等几大类。这些游乐活动常常由政府主导,参与者众、官民同乐、城乡同乐,这在宋人诗文中留下了很多生动的描绘。唐宋时期的这种群众性的游乐活动,一直延续到现代,其中最典型的是成都的灯会、花会以及乡村旅游。此文以民间节会活动为“窗口”来观察透视此时期成都游乐文化的诸多方面,或可对苏轼所言“蜀人游乐不知还”这一文化现象的丰富内涵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具体深刻的认识,并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汲取对今天利用民间节庆活动强化价值引领、促进淳风化俗及沟通民意、宣导民情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战国后期 ,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 ,图谋与楚对抗 ,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 ,秦在统一蜀地之初 ,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封蜀侯 ,置蜀守、蜀相 ;移民、筑城 ;开发蜀土地、山林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縻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史载先秦蜀地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朝。开明王朝是在蜀地立国的最后一朝,也是蜀地农业文明最为繁荣的王朝。这一时期,蜀地农业和水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明氏领导的治水患兴水利取得的卓越成就和蜀地传统粮食作物水稻、粟等的种植规模和产量的极大提高。此时的蜀已是闻名中国的农业富庶区了。这为秦举巴蜀之后,蜀地成为秦统一天下的"王业之基",进而为两汉以后蜀地天府之国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战国后期,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图谋与楚对抗,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秦在统一蜀地之初,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封蜀侯,置蜀守、蜀相;移民、筑城;开发蜀土地、山林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縻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华阳国志·蜀志>记:"蜀日邛,皆夷种也."据此记载及其他相关史料,原蜀国确存在有邛人.但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之邛人部落"邛都夷"却分布于滇以北越嶲郡"邛池"一带.那么,蜀地邛人与越嶲郡的邛都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者孰源孰流?蜀地的大石文化遗迹与越嶲即今川西南发现的大石墓是否均是邛人所为?此问题从目前的考古文化看虽尚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对于认识蜀与西南夷的关系以及蜀人的族系面貌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华阳国志》说:"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名城。"古蜀历史的研究者因此都认为古蜀国有"三都"。其实,这个"蜀"不能肯定就指古蜀国,当时以"蜀"字作为区域或国家名称的,除了古蜀国,还有秦汉时期的蜀郡、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国。《华阳国志》记古蜀史并无新都、广都为"都",考古发掘古蜀国之"城"亦不见新都、广都。"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当为蜀汉时期之史实。  相似文献   

7.
侯景之乱后梁室分崩,西魏趁机尽取蜀地。蜀地入北初期,叛乱此起彼伏,严重破坏着新克之地的统治。为缓解蜀地动荡的政治局势,西魏及其后继者北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诸多羁縻、抚慰蜀民的措施。经过长时间的抚慰,蜀地的政局渐趋稳定,北周在蜀地的统治日臻巩固。  相似文献   

8.
蜀中之地,古称富饶。秦汉倚之,日后遂得一统天下。文翁之后,蜀地文化日益兴盛,渐成人文荟萃之所。降至隋唐,蜀中与江南地区,同为中央王朝财政依靠的基础。唐末离乱,王建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藉机控制蜀地。俟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王建亦称帝于成都,建立蜀国,史称前蜀。王衍续位,怠于政事,荒淫腐朽,乃为后唐所灭,二世而亡。后唐庄宗任命董璋为东川节度使,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二人俱有互相兼并,  相似文献   

9.
晚宋战乱对蜀士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家国情怀的凸显。动荡的外部环境增强了蜀人的家族观念。蜀士对亲族聚散存殁状况的深重悲慨,显示出亲情之于个体士人的重要意义;在还蜀之望愈趋渺茫的情况下,蜀士仍始终将蜀地故家视作归处所在。由蜀人身份出发,蜀士将言蜀事视作自觉的政治参与方式,并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感与紧迫感。蜀士不满于朝廷处理蜀事的方式与态度,有被忽视与抛弃之感,故其诗作往往掩抑着极深的愤郁与绝望。如果将蜀士的家国情怀分为家事、乡事与国事三个维度,则其对这三者的情感固然密不可分,但又并非全无冲突,于中体现出晚宋蜀地与中央之间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存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可指自然之风,也可指风化之教;既被视为音声曲调,又被称为民歌民谣;既被视为圣王之遗化,又被当作主文而谲谏的讽刺与劝说。这诸多的义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飞鸟振翅而风生,是甲骨文以"凤"为"风"的根本原因;在商周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变革时期,在类似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的认识推动下,"凤"与"风"出现分化,在"凤"字逐渐指向神性凤鸟的同时,作为"后起本字"的"风"字出现。风为土气,土气鼓动而形成音,音乐也必然反映着风土人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的认识中,透露出了风土之气与风俗之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风"因与"音"、与"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时,由"风"之飘忽流散、托物而不着于物的特点,又引申出了用"风"来指称没有明确来源、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指斥对象的特殊存在状态的意义,"风言""风听""风议"等词即因此而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清末民初赵藩在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前的一幅著名楹联笔谏警世、安邦治国的内容,从诸葛亮治蜀知人善任、审时度势的例证中,述说"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陈毅)即知人、治人、用人、人治和治国的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12.
又是一年春来到。2015年农历羊年春节来临前夕,南京秦淮河畔热闹非凡的"秦淮灯会",又与南京市民和中外游客如期见面了。好有眼福的南京市民,在迎接新春的同时,又迎来了第29届"秦淮灯会"与江苏、台湾第五届灯会。今年的南京"秦淮灯会"为期50天,分夫子庙、江南贡院、老门东、秦淮河、公共区域五大展区,共有66组大型灯组及众多民间灯彩艺人扎制的秦淮花灯参展。"秦淮灯会"作为南京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内容,也是一种民间社火形式。灯会上除了展示各种大型组灯外,还要展示剪  相似文献   

13.
北宋薛田,主要活动于真宗、仁宗朝,曾任益州转运使,后继任蜀守。除了创设官营"交子务"外,其在文化史上的重大贡献,就是留下了表现宋初成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史诗"——《成都书事百韵》。此诗犹如宋初成都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以雄健的笔力、巨大的篇幅、一韵到底的排律体制、充沛的情感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力,勾勒出当时成都自然山水、园林果木、游乐休闲、艺文乐舞、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视为彼时成都的《清明上河图》,是对当时成都高度繁盛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4.
被人们昵称为“成都造”的蜀风花园城,在中房集团成都总公司的精心呵护与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正在成都西部崛起。 蜀风花园城位於成都西二环路和西三环路之间的锦西居住区,东、西、南三面环绕著条条通衢大道,北面,摸底河静静淌过,规划的280亩的大型体育公园和城市级绿化带与蜀风花园共同构成了城西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 融汇成都古文化名城人文风格的川西民居蜀风花园城,采用扩大的传统院落主间尺度建立“邻里——院落——居住区”的生活空间模式,兼有高低错落的单元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设计适当的院落规模,使街坊邻居彼此不再陌…  相似文献   

15.
蜀府在明代50座藩府中长期独享“忠贤”之名,其从分封之始即根据蜀地实际情况选择了“以礼教守西陲”的策略,并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在有明一代一以贯之。相对明代其他藩府,明蜀府政绩卓著、贤王辈出,深受士人和蜀民爱戴,屡次被朝廷表彰,忠贤之名广泛传播,是明朝“大一统”的缔造者之一,清朝在修《明史》时评价其为“蜀中二百年不被兵革”的核心力量。但学界对蜀府的研究严重不足。翻检史料,加上田野调查,可以发现,蜀府始终坚持“事君以忠”,在蜀地提倡文教,对儒释道大力扶持,还协助朝廷完成对茶马交易的有效控制,巩固了西南边陲稳定,树立起了“忠贤”形象。同时,蜀府在不违背“忠”的前提下,“辟土田以积其糇粮”,长期享有“天下首富”的地位,积极向上助大工,为军队捐饷,对地方公共设施慷慨捐助,成为塑造明代四川人文精神的核心力量。蜀府履行藩职的策略,发展了历史上“河间”“东平”之贤,创造出独特的“忠贤文化”,这是在明代体制下明智的生存之道,是明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藩府。  相似文献   

16.
蒙古军占领成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深入西蜀堂奥之区,建立永久性据点,作为立足"根本",进而顺江东下、攻灭南宋的战略布局。占领成都不仅有助于充实蒙古军事实力,也为日后蒙、宋两军在川蜀对峙格局奠定基础。在平定四川、灭亡南宋的战争中,蒙古军借助成都平台的战略支撑,发挥了招降纳叛、统军伐谋、转饷馈漕的重要作用。元朝灭宋后,成都作为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驻地,是全国著名的军事重镇,兵戈军戎色彩极为浓厚。成都之所以能在元朝大一统的格局下,在"马上取之,马上治之"的进程中,彰显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与成都本身的战略位置有关,也与亡金、亡宋后的形势有关,更与全国统一后的国内时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秦灭蜀后,蜀地开始全方位融入华夏。在这一宏阔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蜀地农业和水利在自身悠久传统的基础上,汲取秦人带来的北方先进文化,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汉以后蜀中天府之国的形成奠定了广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赏花灯,几乎是国人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都会做的事情,名满天下的秦淮灯会历史悠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今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等联合举办的"秦淮灯会"暨水韵江苏摄影图片展在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马来西亚马六甲炫彩亮相,为大洋彼岸"中国年"增添色彩。中国文化在"时尚之都"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张詠(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谥忠定,又自称九河公.作为治蜀名臣,张詠在宋代影响很大.宋人对他治蜀推崇备至,把他比作蜀汉名相诸葛亮,誉为治蜀的楷模,并在崇阳、鄂州、成都等地建有祠堂纪念他,时加修茸.但长期以来,对张詠的研究,却几乎阙如.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本文欲弥此阙,尚祈指正.一、生平与治术张詠出生较为贫寒,是一位“寒素起家”的“河朔穷生”.他自少学剑,遂精其术,无敌于两河间.北宋何(?)《春渚纪闻》与刘斧《青琐高议》等书,还具体记述了张詠剑术的神妙  相似文献   

20.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成都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文化内容丰富 ,但缺少成熟和高品味的旅游产品 ,更缺乏完美的能将蜀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示出来的旅游产品 ,历史文化名城面临“有名无实”的尴尬。应推出以蜀风、蜀韵为核心的、高度发达的、有别于中原文化的世俗休闲文化 ,以推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来树立自己的品牌 ,进而推出文化旅游精品 ,推动四川都市旅游能高起点、高品味、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