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诸葛亮事迹的展览一直阙如,今成都武侯祠决定将听鹂馆重点改造,更名为孔明苑。文章详细论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从展陈内容、展陈方式和展陈效果方面充分体现游客的参与性的大胆改造。通过此次尝试,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使孔明苑成为专门展示诸葛亮文化的地方,并最终形成“三国文化收藏、研究、展示中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寿所撰《三国志》为世上研究三国历史最可信史书,历朝历代多有翻刻。但因其年代久远,初刻本早已杳不可寻,以至世上的明代刻本,也变得极为珍贵。今春获悉上海将有明毛氏汲古阁原刊本《三国志》拍卖,馆领导毅然派出专人参与,最终为我所得。该刻本,为明代原刻,品相完好且流传有序,多前贤眉批和夹注浮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国是文学灿烂多彩的时期,因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学士地位得以提高,个人的创作受到重视。“通脱”的文学个性,造成了建安时期文学的辉煌。“三曹”、“建安七子”虽地位不同,但共同的文学爱好使他们常常集会,开展文学活动,都成为名噪当时的文学大家。贵为太子的曹丕,一封《与吴质书》用优美的骈句,体现了“清绮”风格,是古代骈文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4.
陈寿《三国志》中因没有记载诸葛亮的《梁父吟》辞,由此引来近千年争议。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梁父吟》,实与汉魏时期传承汉代乐府关系密切,而记载于唐人书中的辞也是不容置疑的。汉魏文人好借乐府旧题改制新诗,乃一时之风气,且他们的乐府诗中,又往往透出悲凉的感情。这是历史现实所为,还与当时人叹息人生易逝,生命短暂情感一致。诸葛亮好为此悲凉之辞,乃时风影响,反映出他珍惜生命的思想,向外传达出励志有为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1991年11月1日,中国四川国际三国文化研讨会在成都岷山饭店隆重开幕。我国和苏、美、英、法、日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收到70余篇论文。中外研究三国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从文学、史学、人才学、经营管理、军事、政治、伦理等方面对三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首次提出了“三国文化”这一新概念,这无疑是近几年来三国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论诸葛亮的古代知识分子特质梅铮铮千余年来,诸葛亮一直是人们推崇和景仰的对象。尤其是宋元以后,随着平话、小说、戏曲的兴盛,诸葛亮更成为三国题材故事中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并且呈现出偶像化、神圣化的趋势,直接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7.
桃园结义史载不详,却流传广泛.考其故事,成于元中期而兴于元末明初,此与时代背景有关.其后赖杂剧、小说之渲染,更成为后世追捧的典范,甚而至于出现以刘关张为主体的三义宫(庙).桃园结义虽非正史,倒也并非空穴来风,实有渊源.结义、结盟,古已有之.后人效仿内涵更加广泛,融入了时代特征.结义即将非血缘关系人群以准宗族形式聚合一起,以助弱抗暴.清廷与蒙古"结义",为了团结而打击分裂;秘密组织结义是团结民众,对抗朝廷.均以结义为手段,而各自取舍不同罢了.无论怎样,"义"实为我中华民族之传统精粹,故而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元代和清代两种<三国演义>版本中关羽形象描写、故事构成加以比较,发现其与作者的审美需求和社会背景有关.自罗贯中后,多种刻本并行,清初毛宗岗父子对李卓吾评本进行全面整理,成为一种流行于世的全新本.其中关羽已成为大众认可的忠义、武勇的最高典范,受到人们的崇拜.经沈伯俊先生校理后的毛本,错误更少、日臻完善,是当今人们喜爱的流行本.元代版本虽然粗糙,但它是民间艺人说话的底本,并且在元杂剧和民间文学相互影响下,刻划出关羽最早的形象,为罗贯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素材.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清末民初赵藩在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前的一幅著名楹联笔谏警世、安邦治国的内容,从诸葛亮治蜀知人善任、审时度势的例证中,述说"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陈毅)即知人、治人、用人、人治和治国的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10.
满清的崛起过程大量吸取汉文化精华,其中关公崇拜贯穿于整个大清王朝始终。虽然明朝关公于民间已有关帝的称谓,但是正式的封赐却是在清初。清统治者将关公作为护国神,借关公之忠义精神来教化民众,并使之成为团结外族的手段,取得了国家稳定的实效。纵观整个大清王朝,关庙林立,高规格的祭祀,并借助戏曲传播关公文化于社会各个阶层,将关公崇拜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