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凤林 《河北学刊》2003,23(4):92-94
本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纯粹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内容主要涉及 :(一 )两种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绝对精神”和“纯粹意识”的基本内涵 ;(二 )精神现象学的“中介过程”方法与纯粹现象学的“理智直观”方法的本质区别 ;(三 )黑格尔的辩证统一原则与胡塞尔的还原原则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倪梁康认为,“纯粹”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有明确的定义,它不仅指纯粹数学所具有的那种纯粹性,而且还意味着纯粹反思的纯粹性。纯粹的和不纯粹的现象学,代表了目前现象学研究界的两种思考方向。刘永富则通过对“怎么才算现象学的视域”、“怎么才算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前提性问题的澄清,认为“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哲学”就是关于所可能知的一切归根到底只能如何的思辩的学问。陈家琪讨论了胡塞尔所坚持的“纯粹意识哲学”的信念,特别是他有关“生活世界”的论述,并在康德所区分的“通俗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以及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直观与描述是否可能把哲学的“通俗概念”(非学院派)与“纯粹概念”(学院派)重新统一起来的问题。张再林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入径,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进行重新发现与梳理,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正本清源,并为回归一种更彻底、更根本的“不纯粹”的“生活世界”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对庄子作了“再发现”,认为庄子的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也是关的观照得以成立的根据。心斋之心与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有相通之处,表现为三个方面:心斋的“忘知”和现象学的还原,心斋的虚静之心与现象学纯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心斋之心的“明”、“若一志”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通过引入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徐复观对庄子思想作了创造性的阐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其对胡塞尔现象学直观的理解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交往问题无疑是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共同兴奋点之一。在胡塞尔那里,对交往问题的研究是借助“主体际性”这一术语来进行的,它是胡塞尔克服现象学本体论的唯我论困境的一次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在交往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本文拟考察胡塞尔主体际性理论形成的理论契机与基本观点,并把它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内加以评价。一、胡塞尔现象学的唯我论困境胡塞尔的现象学,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人学本体论。它以现代数学与数理逻辑为模式来建立包含有绝对真理和永恒价值的严密科学哲学,并将通过现象学还原而显露出来的纯粹意识领域作为其本体论的研究对象。由于胡塞尔晚年着意于探讨纯粹意识之内以先验自我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本质结构,最终陷入了先验主观唯心主义与极端唯我论的泥坑。这样一来,胡塞尔  相似文献   

5.
<正>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现象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研究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研究现象学的一个突破口.笔者曾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内容、它在现象学中的地位及其在理论思维方面的得失作过分析.本文试图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再作深入的分析,以期促进对现象学的研究.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是以意向性结构为基础的对意向活动的分析.其中涉及到“悬置”和“还原”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悬置”一词的英文原文是epoche,意指中止、存疑、审察等活动.也有人将其译为“悬搁”、“搁置”.现象学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或悬挂起来,不置可否.“还原”一词的英文原文是Reduction,意指回归,溯源,缩小范围等.在此,有两个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悬置”和“还原”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孰先孰后的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个意思,它们在现象学中起着相同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悬置”与“还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在现象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从广义上说,胡塞尔的确是把“悬置”称为“还原”.比如,在《笛卡尔的沉思》中,胡塞尔写道:“先验悬置这?  相似文献   

6.
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观念、对象与方法三个方面来概括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观念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 ,他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本质现象学的立场 ,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自我 ,从而走向了先验现象学。不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 ,即通过直观而不是抽象与推理把握到观念性的本质存在。最后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本文的结论是 ,胡塞尔在先验自我与交互主体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因此未能超越唯我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阐述了“现象学的还原”和“意向性的构成”这两个观念,这是这本书的两个创造性的理论突破。正是这两个理论突破,标志着胡塞尔从描述现象学完全转向了先验现象学。这表明,是《现象学的观念》而不是学术界普遍所认为的《观念Ⅰ》标志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8.
第一,把胡塞尔对现象学的基本考察诠释为现象学的基本训练;第二,把其主要步骤归结为:悬置自然立场———体验意识的本质性质———从自然世界中分离出意识———关闭自然世界———取消精神实在———进入纯粹意识并确立现象学立场;第三,分析这种训练所具有的多方面重要意义,并指出其不彻底性以及如何加以彻底化。  相似文献   

9.
先验现象学的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只身先验现象学界,他对意识世界的全部认识维度,都是在符号意识中展开的。在符号意识中,符号自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思维因素。那么如何理解先验现象学下的符号、符号意识呢?纯粹符号意识在先验现象学中如何可能?在此主要是从这几个问题着手,客观、实在地阐释胡塞尔对符号意识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精神的精髓是"面向实事本身",庄子工夫论所体现的精神与现象学的精神有深刻的契合之处。胡塞尔现象学理论集中体现为现象学精神的"现象学还原"、"现象学直观"与"意向性"理论,有利于揭示庄子工夫论的现象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从胡塞尔现象学本体论看现象学还原法夏英林(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胡塞尔认为他的严密科学本体论与现象学还原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说,先验现象学是根据“先验的现象学还原来界定的”(胡塞尔《笛卡儿沉思》海牙1977年版,第32页)。因而,从胡塞尔严密科学本...  相似文献   

13.
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18世纪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发展.胡塞尔现象学是严格科学的哲学,现象学的严格科学性建立在对意识的先验还原之上,胡塞尔区分了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经验自我是心理学的主体,先验自我克服了经验自我的心理学元素.先验自我以不朽的肉身为依托,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是彻底透明的,先验自我与永恒的神性相连.  相似文献   

14.
与德国现象学相比较,法国现象学中有一种从本质到实存的转变。作为法国现象学的始作俑者,列维纳斯所带进的本来就是海德格尔式的胡塞尔现象学,但在列维纳斯本人这里有一个出离胡塞尔的意向性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历程。从《论逃离》到《从存在到存在者》,列维纳斯始终是在现象学和存在论的内部进行着反叛。当他要出离存在并重见胡塞尔的现象学阳光时,出现的却是列维纳斯本人的现象学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方向红 《社会科学》2023,(10):27-35
马里翁在其中文首发的文章中直面笛卡尔在德国现象学中的处境并首次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马里翁穿梭于笛卡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文本中,整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批评,重估笛卡尔在现象学中的处境,为笛卡尔辩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展开反批评,其目的至少在于证明,现象学的某些基本操作不过是笛卡尔的某些环节的重复而已。但是,面对还原、现象性和意向性这三个在马里翁看来现象学和笛卡尔哲学所共有的基本操作或关键环节,我们的文本证据和学理分析表明,尽管笛卡尔对现象学的贡献在以前确实被低估了,但马里翁的辩护工作总体上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笛卡尔那里,还原不稳定,现象性不全面,意向性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16.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米·杜夫海纳(M·dufrenne),其基本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研究“悬搁”、“还原”、“意向性”理论,主要吸收了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一书的思想,他对胡塞尔后期先验现象学和早期心理描述现象学的不同有细心的把握,他在主客体二元对立之中趋向于“主体与客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整体。他同意梅洛·庞蒂的看法,认为感觉引导我们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主体依赖于客体,客体也依赖于主体。他坚持唯实论却又认为审美对象的物的存在依赖…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还原之后,现象学家如何言说现象学的经验?胡塞尔对语言的看法导致他并未真正将现象学的语言作为重要论题,而这个问题对芬克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力分析胡塞尔著述中的相关段落和芬克的三篇重要文章,以展示现象学的语言问题给现象学家提出的挑战以及现象学家如何回应这一挑战的.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思想,首先要求把一切现成者的“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似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就是冲突的。但胡塞尔在悬置自然主义所设定的一切实在时,把那原本并非现成的实在事实、而被自然主义歪曲为现成实在的境域存在也一并悬置了,从而漏过了“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实在问题在现象学形而上学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该问题或是作为现象学开端就需要克服的障碍,或是作为现象学追求的最终目的,但无论如何该问题都在规定着现象学的方向。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从一开始就要悬隔实在,而后在纯粹意识基础上重新将之构造起来。海德格尔则将提出实在问题看作哲学的耻辱,根本上将之消解为存在者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有在舍勒的哲学中,实在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其哲学中的积极问题。在其进入现象学之后,更是尝试在现象学上用抗阻来阐释实在。在最后舍勒还基于对实在问题的探究,确立了意欲与冲动的基础地位,在现象学上恢复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论题,并批判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开创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另一种新形态。舍勒后期的实在思想成为当下讨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20.
苑国华 《北方论丛》2016,(4):125-129
胡塞尔与舒茨的思想关系是现象学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乔纳森·特纳和杰弗里·亚历山大等人,通过社会理论的不同视角,对社会行动、社会互动、日常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主体间性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社会互动、意义与生活世界、意义与动机、社会世界与科学世界、现象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由此,他们分析和考察了胡塞尔对舒茨思想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以及舒茨在建构现象学社会学过程中对胡塞尔思想的批判和改造,最终揭示了胡塞尔和舒茨在思想上的批判性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