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世致用与史学研究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经世致用与史学研究的误区武吉庆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中国史学和社会现实──尤其是现实政治之间的那种如胶似漆、难解难分的关系,是史学经世传统的重要表征。在这种传统的浸染下,“以史为鉴”成了圣君贤相们自我做戒的规条,“史学所以经世”则被有为...  相似文献   

2.
这次史学功能理论研讨会的第二个问题叫做“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我觉得这种提法的隐意就是历史学不应该研究现实。因为,所谓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无非是强调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或是反过来探讨现实对史学研究的影响。这种关系实际上等于把现实排除在史学研究领域之外。事实上,传统史学把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在时间向度上限定为过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它不仅误解了历史一词的确切含义,也贬低了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与目的。我认为,历史学不应仅仅研究过去,还应研究现实。唯物史观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说,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3.
经世致用史学传统的源流利弊辨析葛志毅中国古代发端于孔子的经世致用史学传统,历来多受到学者的肯定,罕见有人言及它对史学发展的不利影响。由于经世致用观念主张史家以史学作为介入和干预现实社会的手段,因而它符合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积极入世品格,并得到普遍赞同。...  相似文献   

4.
史学的客观性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培锋 《中州学刊》2001,28(6):77-82
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认为,史学是有客观性的,但他们无限夸大了这一面,忽视了实证主义的不足,因而屡遭相对主义者的质疑。但相对主义者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甚至打出了否认史学客观性的论调,把史学等同于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相比于实证主义的缺憾,后现代主义者的这一激进观点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缺失,因为它已完全背离了史学求真的根本。笔者通过对这一争论的评析,认为史学的客观性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历史史料、主观态度中,而是存在于史学研究者求真求实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于读者、研究者实事求是的审视与评判中,简言之,就是存在于求真求实的史学研究过程中。求真求实,这是史学客观性赖以存在的基石,是史学有无客观性的重要评判标准。经世致用、服务现实的史学研究思路只有同求真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史学活力,使史学研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舒眉 《兰州学刊》2008,(6):112-113,4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中国传统史学在其观念和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传统史学中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崛起,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兴起,外国史著编译掀起热潮等三个方面。上述三个方面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最终构成了近代史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6.
历来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经世致用传统多持肯定态度,本文则着重论述了它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消极影响。文章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实用理性特征中挖掘了经世致用观念的思想文化根源,指出它虽是史家以史学为工具去介入干预现实,从而表现出中国学者所一向标榜的积极入世精神;但它实际是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误入专制政治的陷阱之中,使史学变成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致用工具,从而丧失了史学自身的独立学术品格。在近代以来兴起的科学民主的学术潮流中,经世致用传统固有的不足愈显不合时宜。摆脱致用功利意识,建立以求真为第一义的学术发展范式,乃是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希望所系  相似文献   

7.
作者首先探索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伦理道德思想的诸范畴,指出传统史学伦理是史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反映在历史学家的史著中。其中有统治阶级的史学伦理,也有被统治阶级的史学伦理,统治阶级的史学伦理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被统治阶级反对旧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我国传统的史学伦理的社会功能既有消极的一面,如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统治;也有积极的内容,如讲究信史,坚持直书,反对曲笔,褒扬清正廉明之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赞颂统一等等。今天,对史学伦理进行探讨,有助于史学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关于“经世致用”,在中国传统哲学上一般有两种含义,习惯上是指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这是经世致用的一层含义。我们经世致用还有一层含义,即指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哲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其最  相似文献   

9.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经世致用史学思想极为兴盛,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回顾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经世致用虽是悠久的史学传统,但象清初这样如此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帜,将史学与现实政治极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还是前所未见的。清初堪称古代经世致用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史学社会功能大抵涵摄了政治上的取鉴资治和社会伦理的道德教化,具有一定政治伦理中心价值取向;庞大而悠久的中国农村乡土世界是在场的中国历史主体,在传统史学中心叙事中经常处于“非在”的被动叙事状态;中国现代史学建构必须关注普通平民命运,实现“中心”到“延异”,变乡土世界被动叙事为主动叙事。  相似文献   

11.
“重写历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认为历史学是史实的客观性和史家的主观表述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所有的史学成果都带有主观性,相对性,没有一种历史学是终极的历史认识,历史被不断地重写是史学发展的规律。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史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从沿续几十年的历史学“定本”中找不到他们所关怀的问题的答案。史家应顺应时代的需要,承担起“重写历史”的使命回应社会转型对史学改革的呼唤。重写历史的关键是重构历史理论,重新审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用新的历史观念编写新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邵晋涵对宋史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却鲜为人知。他致力于重撰《宋史》,考证了大量宋史研究史料,清理宋史著作,为重撰《宋史》做了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邵晋涵主张修史要有明确的史学宗旨,应褒扬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主张南北宋资料、著述比例要力求协调,应加强南宋史研究。其史学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今天的宋史研究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的研究,对民族和国家的兴与衰关系极大,所谓“盛世修史”。反之,不修史则难称为盛世。这主要是史学和史学研究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增进,不仅是史学的主要功能之一,也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无庸讳言,史学研究近年来为社会所冷淡,似乎经济越发展,“史学危机”的呼声便越大。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很简单。一是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对于史学研究的需求有一个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视当时大环境、大气候、大氛围而确定;二是一段时间里史学研究的功能被人为夸大,并渗入其他因素,使史学的地位过分抬高,因而产生一种虚幻感觉,从而…  相似文献   

14.
唐光怀 《船山学刊》2006,(4):165-167
吕振羽的史学研究气势恢弘,独树一帜,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方向,以历史辩证法为根本方法,以经世致用为研究动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评“史学无用论”──兼谈史学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史学无用论”──兼谈史学的社会功能肖宏发自从1984年史学界刮起“史学危机”之风以来,“史学无用论”与“学史无用论”的存在至今已十年有余。先是经济改革造成严重的脑体倒挂,出现知识贬值和读书无用论。史学研究过去,与现实相去太远,被“誉”为老古董,其...  相似文献   

16.
《江汉论坛》创刊40周年,可喜可贺。多年来,《江汉论坛》都是以倡导、突出史学理论的研究而独步史坛,并由此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记得当初最早与罗福惠先生联名在《江汉论坛》上发表文章,即是涉及到史学理论问题的“历史研究辩证法三题”。修忽13年时间过去了,今天执笔庆贺《江汉论坛》步入不惑之年,还是想谈谈与史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命题──历史的空间。历史由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构成。过去,传统史学所注重的,乃是历史的“时间”:春去冬来,花落花开,岁月流逝,王朝更迭,所谓:“逝者如斯夫!”这与传统农业社会周而复始,迟缓的…  相似文献   

17.
晚清之前,湖南学人“弁冕史册者”廖若星辰。但是以曾国藩(1811~1872年)进入统治中心为转机,湖湘士人尤其是曾国藩的弟子门生日益彰显在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湖湘学以曾国藩的成功为契机,借助曾国藩的人才教育培育出了一个较之传统士人群体更能适应社会近代化需求的具有匡世扶艰的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的事功群体。  相似文献   

18.
李鹏程 《中州学刊》2006,(1):182-185
“经世文编”现象是晚清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发展的产物。“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是史学经世的具体例证,不仅为清代历史特别是晚清历史研究提供了庞大而密集的史料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史记》之不朽,是因其创例发凡、卓见绝识而不朽,更是因其所呈现出来的精神而不朽。人们对这种精神作了各种概括,或曰“实录精神”,或曰“司马迁精神”。从总的方面看来,多种关于精神方面的概括,都是为了充分体现蕴涵于《史记》之中的一种“求实”精神。倘若对《史记》作一次总体的感受,便不难发现有一种更为深沉的力量,在支撑着“求实”精神,这便是充溢于《史记》之中的一种为人生而史学,为社会而史学的史学精神。正是这一精神赋予《史记》以永存的勉力,也是这一精神铸就了中国史学的风貌,塑造了中国史家的灵魂。史学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史学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念的合浑什么是史学史这一问题,今天还在讨论之中,尚未有满意的答复。第一,因为这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还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第二,因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史截然不同于资产阶级的史学史,需要建设一个新的史学史体系。“史学史”这个词可能是从外文译来的,或者可以说相等于英文“Histori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