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父子较早大量地创作游仙诗,曹植更率先以"游仙"名篇.曹植游仙诗共计十题十一首,约占其传世诗歌总数的七分之一.可见,创作游仙诗是曹植抒泻情感的重要方式.本文对曹植游仙诗的思想意蕴进行分析,认为曹植游仙诗的实质是以列仙之趣来坎壈咏怀,其精神内核是屈骚精神.曹植在游仙诗中塑造了极为开放、自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实际上是其未竟的英雄梦想的虚幻延伸.  相似文献   

2.
曹植是游仙诗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游仙诗可考的大约有《升天行》《游仙诗》等11首,这几乎占了曹植诗歌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曹植的游仙诗受到了屈原《远游》创作的影响,并且是结合了汉代以来的道教神仙思想而逐渐成型的。在道家思想领域,尤其是汉代以来的仙传小说对于大量神仙升天羽化故事的描写以及纷繁复杂的仙境的描绘给游仙诗这种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性大大增强。曹植的游仙诗与仙传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两者互有促进,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结合曹植晚年的生活境遇、心态,透视曹植游仙诗的特点,可以发现,曹植的游仙许从总体而言意在咏怀而非求仙。在其游仙诗背后,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独特的生活感受。诗人在游仙诗中所寄托的,主要是其对自由的渴望,孤苦无依的情怀和强烈的功业意识。  相似文献   

4.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杜青山曹植是我国中世纪诗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近年来,随着对中古文学的日益重视,人们对曹植及其作品也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过程中,也有被忽视的领域,这就是他的“游仙诗”。虽然诗歌...  相似文献   

5.
游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传统题材之一。通过对游仙诗盛衰变化的历时性考查,同时参照个体生命意识在相应发展阶段上的变化,就可发现游仙主题在本质上是对人生有限的超越,是自我生命意识渐趋觉醒的表征。而游仙诗的盛衰也和生命意识演进的起伏相一致,且这才是游仙诗盛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游仙”最初是指曹唐所作九十八首以游仙为主题的七言绝句,在唐代之后也有不少诗人以之为题作诗。但值得注意的是,“小游仙”诗题的传承并不完全依附于曹唐的诗名,也不是单调的线性过程。一方面,宋元时期的诗人往往将小游仙诗归为乐府,而元末创作小游仙诗的诗人更多是受到了文坛领袖杨维桢的影响;到了明代中晚期,由于出版业的发展,多种收录曹唐诗作的唐诗选本以及广西官员刊刻的《二曹集》都在客观上推广了曹唐诗作的流传,曹唐的诗名以及在游仙诗传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从诗歌本文上看,后世的小游仙诗沿袭了曹唐诗作的一些特色,在诗歌风格上形成了一定的共性,但与此同时,后世诗人在书写中注入了新的元素、旨趣和思想感情,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逐渐形成游仙诗的一脉支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学界对游仙文学的研究一般局限于游仙诗研究 ,而忽略了那些以仙境思想为内核的道教游仙小说。文章认为 :正是后者保留了社会原生态的一般知识、信仰世界的文化信息 ,是游仙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教的“仙境”思想是游仙小说的核心 ,其根源是华夏上古的神话传说 ,其特点表现为与“人境”同构的此岸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试论唐代游仙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以往游仙诗相比,唐代游仙诗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游仙与游山的统一;艳情与游仙的结合;游仙诗内容的人间化发展趋势。无论是游仙与游山的统一,还是游仙与艳情的结合,都暗示着游仙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越来越难以继续发展下去。而与山水、艳情的结合又导致游仙与现实失去了界限;游仙诗内容的世俗化、人间化最终又妨碍了这种浪漫主义诗歌样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游仙在李白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多年来 ,人们于李白对神仙的态度究竟如何一直众说纷纭 ,在探讨其游仙原因时也多从外部因素着眼 ,而对其内因———李白个性所起的作用 ,却罕有论及。实际上 ,正是在时代社会和李白独特个性的合力作用下 ,形成了李白对游仙的既信且疑的矛盾复杂态度。李白后期游仙诗取得极大成就 ,其独特个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中介作用 ;也正是由于其独具魅力的个性的作用 ,使得李白的游仙活动和游仙诗的创作均具有不可抹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活动中,也展开了积极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相关的论文主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和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因为曹植曾经说过“辞赋小道”而认为曹植对文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这种观点与曹植在创作上的成绩相矛盾。事实上,曹植重视文学,尤其对民问文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曹植游仙诗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植游仙诗的创作年代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 ,且都语焉不详 ,通过对有关材料的辨证可以拟定为黄初二年 ;这些诗作的主要思想意蕴是由“忧生之嗟”、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与获罪被贬后的复杂心境等所构成 ;此外 ,还对游仙诗是否为曹植历经打击磨难之后进取心逐渐衰竭的表现之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2.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曹唐是晚唐重要诗人,尤以游仙诗闻名于世.而崇道的时代氛围、道教房中术的流行及女性"仙化",促使曹唐游仙诗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恋情倾向,主要体现在裁剪道教仙话爱情故事入诗、以游仙写世俗男女恋情、对道士与女冠恋爱本事进行仙化等几个方面.曹唐游仙诗的恋情倾向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之论者提及曹操游仙诗,多讽其为宴饮欢会之作,思想消极颓靡。既没有看到其对秦汉游仙文学的超越,也忽略了他对魏晋盛极一时的游仙诗的开启之功,有失客观公允。今之学者论及曹操游仙诗,又往往忽略其自身思想的复杂多元,也较少将曹操对待神仙的态度与对待方士、方术的态度进行区别甄辨。本文试从曹操的神仙思想着手,重新解读其游仙诗。  相似文献   

15.
宋代承续着历代以来的游仙诗传统,其游仙诗的创作依然很活跃,但宋代的文学焦点都在宋词上,因此游仙诗处于诗坛的边缘位置,不为社会所重视。因社会崇道风气的兴盛以及诗坛主流风格的影响,宋代游仙诗还是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三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与政治关系更加紧密。就宋代游仙诗的题材分析,大致可以分四种类型。两宋游仙诗的这些特点都较魏晋六朝及唐代的游仙诗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游侠到游仙──曹植创作中的两大热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人论曹植每每以为他思想上属于儒家,其实并非如此。曹植有近于儒的一面,也有近于侠的一面,早年则尤倾心于侠。而至建安二十二年(217)他争立太子失败并屡遭打击迫害之后,便一转而神往于游仙了。这一切,都集中地见之于曹植的诗作之中。无论是寄意于游侠还是游仙,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和人生价值,这其实也正是汉魏之际人性觉醒的重要方面。从传统的思想格局中突围而出,崇尚个人价值的实现,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曹植是格外突出的。他之所以能成为“建安之杰”,杰出的才华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而观念上的领先一步尤为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曹操游仙诗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操诗之较完整者现存20首,而其中三分之一涉及游仙题材,这样高的比例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曹操在中国历史上要算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英雄,其诗歌创作亦复“气韵沉雄”(敖陶孙《诗评》),从这样的背景来看,他的游仙诗当不至于象过去若干论著所说的那样,完全是追慕神仙幻境、消极颓废的东西。近年来论者们肯定曹操的游仙诗,往往以为诗中的求仙乃是求贤的隐喻,可惜论证无力,未足起信,楚虽失之,齐亦未为得也。事实上曹操本人并不相信神仙。《文选》卷二十四曹植《赠白马王彪》李善注引曹操《善哉  相似文献   

18.
蓬莱神话系统自它萌生之日起就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十分兴盛,志怪小说、游仙诗和辞赋等体裁的文学作品皆受其泽溉.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对蓬莱仙话的专门记述,蓬莱仙人安期生是其中个性独特的形象;游仙诗也因借蓬莱仙话,曹操、曹植、郭璞等作家或者以之为典实,作全诗之一瓦,或者侈写蓬莱之仙界,为列仙之佐证,或者借神仙意趣,抒发不平之胸怀,增加了诗歌独特的具象性和神异性;在辞赋创作中,傅玄《枣赋》把仙境物品作为独立铺写的对象,更多的作家是借助蓬莱典实,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使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特殊的表意功能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相似文献   

20.
俞灏敏 《南都学坛》2000,20(1):38-41
游仙文学在秦汉是宗教的或政治的附庸,它在魏晋六朝的崛起,一般认为是受到同时兴起的道教的影响,但实际上与以汉末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契机的文学的自觉有更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创作上表现人的主题,追求美的创造,从而汇入到当时的主流文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