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化教师培训效果,不仅要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内容,而且还要注重利用培训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以课领训”模式是通过实践探究而形成的、基于培训主体性实践的一种有效教师培训模式。该模式有机地将“训-研-教”融于一体,能有效推进教师培训生成性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使培训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并不断深化,从而极大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浅议东南亚华文教师的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了东南亚诸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华文教师的基本状况,指出华文教师有多种培训方式,短期来华进修是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培训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二是学习汉语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文章在总结历届华文教师培训班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办好华文教师培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及其教师角色与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课堂教学模式及以广播电视为主的远距离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将由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变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由信息传播转变为学生与各个方面关系的协调者。针对教师角色这一变化,必须对其开展培训。培训的重点应该是:现代教育意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劳动者。如何对待培养对象——学生,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 的话题。千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的灵魂就是热爱学生。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有无数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德国教育家凯兴斯秦纳在《教育者的灵魂的教师培养问题》一书中就指出: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把自己最真…  相似文献   

5.
目前,日本教师教育研究的两项新成果:一是日本现代教职研究会的教师教育连续性理论,即两种连续性形态论;内在连续性的构造要素;教师教育各阶段的作用、责任和相互关系;教师教育连续性原理。二是今津孝次郎的教师教育新模式理论,即提出教师教育的两个模式论;“学校教育改善模式”理论的基本内核;“学校教育改善模式”的基本原理;教师教育课题:一是学校组织学习,二是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6.
一对在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是师资培训体系的基本结构,也是教师进修院校的根本任务.为此,首先要明确在职教师的培训在整个师范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应当象经济战线抓重点工程那样来抓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其次,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实现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三个转变.第一,从教师的"一次教育"转变为教师的"终身教育".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封闭式、统一化、单一化的观念,而现代成人教育则强调开放式、灵活性、多元化的观念,力求实现从教师的"一次教育"转变为教师的"终  相似文献   

7.
名师工作室是一种以学习为主导,以研究为主体,以骨干教师为纽带,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研究能力和促进专业成长为目的的研修共同体。湖北省襄阳市自2009年组建名师工作室以来,初步形成了涵盖日常工作、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及教师培养的运行机制;并建立起培训理念实效化,培训主体与对象多元化,培训内容、手段、管理灵活化,培训目标个性化和研训过程一体化的"五化"名师工作室培训模式。湖北省襄阳市名师工作室未来建设将会朝着一线教科研活动更丰富、更专业,教师培养更显个性化、特色化,团队优势发挥更加充分,活动手段更加信息化的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8.
高校扩招后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选任标准;强化教师在职培训,培养教师的 创新教育能力。二是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革。三是改革传统考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教师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显性的教育引领作用,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原理”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信”、“识”’、“情”、“技”四个基本因素的综合体现;在“原理”课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吸引、感染、示范、折服的效果,进而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亲”、“受”、“信”、“行”,使“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大厦赖以构筑的根底问题。教师教育史上的三次“飞跃”表明: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主线与内线,在教师教育大厦中处于奠基地位。传统教师专业成长观的主题是如何促使教师吸附教育知识,由此导致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旧三论”,即指导论、迁移论与嵌入论。在当代教师专业成长领域,基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本真交互关系的教师专业成长观势必领唱主角,倡导基于实践优先论、情景中转论、智慧涌现论的教师专业成长“新三论”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自觉回应。在“新三论”中,教育理论难以直达教育实践,非线性逻辑、情景中介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一体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闻的贯通,这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置?妹 换培训"逐渐实现;二是教师培养和教师使用之间的贯通,这需要密切大学和中小学的联系、合作;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这需要教师教育机构的重组.大学要通过逐渐密切同中小学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关系,逐渐完成观念上、课程上、师资上、机构上的融合,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型教师是建设教育事业的珍稀资源,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系统,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是当前我国教育强国事业的战略性考虑。教师教育体系位于“教师教育体制”与“教师教育系统”的中间部位,是由教师培养目标定位、教师培养培训活动、教师培养机构网络、教师教育治理制度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三个显著特征是时代性、中国性、体系性,历史逻辑、国家逻辑、专业逻辑是决定其现实形貌与走向的幕后轨道。要造就当代中国亟需的教育家教师,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要启动四个建设行动:确立层类齐全、高端定位的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纵横交错、精准匹配的培养服务体系,完善协同联动、师范主导的培养组织体系,建设一主多元、共建共治的培养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教师能力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到来必将对教育提出新要求。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只有对其能力结构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学会学习能力;二、学习指导能力;三、教育科研能力;四、开拓创新能力;五、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生态观立足于系统视角来处理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之间的相关性,而当前的教师培训实践漠视教师的主体价值、忽视教师的人际交往、无视教师的培训需求,与教育生态定律相违背。教育生态理念观照下的教师培训应尊重个体、关注群体、追求动态平衡,要立足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创设以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为鹄的生态培训环境。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结构性缺失,学校缺少对教师实践培养的政策制度保障,学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办学制度不够完善,等等。对此,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实践学习意识;完善教师实践培训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效率;设置教师实践培训专项经费,保障实践培训成效;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师考核制度;加强宣传与发挥优势,使校政企合作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在于集中解决教师发展的共性问题,整体提升区域教师教学水平。区域性教师学习的指导类型包括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日常教科研、校本教研和片区活动等指导方式;其过程包括制订明确的指导目标、设计系统的内容体系、选择适切的指导方法、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等四个环节。做好区域性教学指导需要指导者贴近学校实践,加强指导的针对性;采用适当的指导方式,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注重指导后的跟踪,强化反馈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即以课立人。以课立人主要包括以课立功、以课立言、以课立德。在这三者之间,课德是一种教育德性,课功、课言则是教育德性的载体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智慧的水平决定教育质量的优劣。认识发展教育智慧的重要性,凸显教师培训中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创造性教育实践水平,是为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提升之道。  相似文献   

19.
加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新时期,通过用北大荒精神滋养思政课教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用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用北大荒观摩基地增强思政课教师理论内涵的积淀,深度挖掘北大荒精神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实现党和政府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核心教学能力严重不足,为此,要提高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施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政府工程、学校工程,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推进新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