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现代传播与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 ,研究中国古代传播方式与传播文化的特色具有历史意义。在中国古代传播方式的历史演进中 ,口头传播、印刷术传播、邮驿传播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这三种传播方式的具体应用 ,小说、古代印刷广告、急递铺对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统治方式、平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建立现代的传播体系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历史上经过多次民族之间的融合,早已融为一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文明千百年来的碰撞和交融,既被史家记录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也被古代画工以绘画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轨迹。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室壁画呈现的民族之间交往和交融的信息,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直观的形象。古代墓室壁画为文字记载的史料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补充。基于墓室壁画中的形象特征,深度研究民族文化的交往和交融,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壁画是最古老的画种之一,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洞窟壁画和摩崖岩画。以后随着建筑的出现,壁画与"壁"结下不解之缘,遂成为建筑的组成部分。遥想在那资讯传播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壁画曾以其尺幅巨大的容量、长于叙事的功能和民主开放的姿态,成为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因其易读性和自明性等特征,成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一部壁画史,记录人间万象,图说百代兴亡,既是一部现实生活的壮阔画卷,也是一阕人类追求信仰和理想的恢弘乐章。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敦煌壁画中反映骑射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敦煌壁画中的骑射文化是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相互友好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不同时期骑射文化的聚合,同时也反映了河西走廊古代民族的发展里程。  相似文献   

5.
试论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与布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墓室壁画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审美风尚、民族风貌、丧葬习俗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试图对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经过科学发掘的墓室壁画进行考古类型学的分类与排比,运用美术考古学的方法论,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就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特征、装饰纹样、布局特点、地域风格、源流变化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古代壁画入手,总结了我国古代壁画常用的构图形式,并通过实际作品,分析了它们在现代壁画艺术中应该怎样被传承,从而达到使用它们创作出既具有中国传统又不失现代特征的壁画作品。  相似文献   

7.
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我国已存在几千年之久,它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的文化积累和传播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古代编辑活动事例,阐述我国古代编辑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色彩画教学中,关于什么是水粉画或水粉画的概念,人们的认识解释是比较一致的。大家都认为,水粉画就是水调合含胶的粉质颜料绘制的色彩画。但是,关于近代水粉画到底源于何处,它是不是外来品,则有不同的著述。更有人似乎认为,水粉画较早起源于中国,说水粉画在我国源远流长,并举出著名的古代壁画为例,说它们都是用含胶的粉质颜料绘制的,或可称作某种意义上的水粉画。让人感到这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画种,或起码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早就有水粉画了或类水粉画了。作者认为,这些观点是片面的,说法是比较勉强的,不能正确解释我国近代水粉画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绘制壁画的有些颜料与近代水粉画颜料相似或相同。但决定一个画种的不仅仅是颜色的质料,而且要看作画技法和不同的应用画种。中国古代的壁画应视为中国画,尤以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著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工艺图案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把近代水粉画与中国古代壁画作一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是极为明显的。中国古代用粉质颜料绘制的壁画,始终未发展到近代水粉画上来,但却可以说是现代工艺重彩画的前  相似文献   

9.
新疆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维吾尔族也为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民族之一。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古代,佛教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影响很大。在新疆约两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佛教文化占了一千多年。对吐鲁番、库车地区来说,佛教文化甚至统治了一千五百年。因此,了解佛教在新疆和古代维吾尔人中传播的历史,对研究古代新疆佛教与内地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疆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东济南华阳宫三皇殿壁画病害调查及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阳宫古建筑群是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体,同时保存有300多平方米古代壁画.三皇殿是华阳宫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内遗存清代精美壁画,然而历经文革以及后期人为破坏,绝大部分被白色灰浆覆盖,长期不为世人知晓.分析三皇殿壁画病害及其成因,提出对壁画病害的治理及防治措施,以期为类似壁画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最早的画报类日刊,《图画日报》描绘了清末许多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已熟悉的、新近的和想象的科学技术三类。对前两者,如火车、X 光机、有轨电车等,《图画日报》能较客观地呈现、评论;对后者,如飞艇、发电原理,由于画师对对象的陌生或误解,产生了一种想象的科技图像。这一方面反映了清末西学东渐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学传播中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作为视听艺术,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语言”的独特性─—靠画面来讲述故事和传达思想,而在画面语言的诸元素中,构图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是其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指的画面图像信息,是指以视觉形象为主要特征、以再现“正在发生”事实的客观具象为目的新闻信息,包括影视新闻信息和图片新闻信息。以视觉图像为主要信息特征的影视新闻,凭借着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跻身为现代社会主流传媒行列。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有优势就会有不足。本文试图从视觉的角度,解析图像画面在新闻传播中的信息缺失,探析画面图像与信息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是一种说唱文学,其说唱中的交流机制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言交流机制,二是非语言交流机制。变文说唱的语言交流机制包括说唱者与听众的交流、说唱者与说唱者的交流、故事中人物与人物的交流;它的非语言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说唱者在说唱过程中通过"变相"与听众达成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图片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新兴媒介力量,也是时下媒介与艺术交融的典型表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属性。具体对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价值,审美的后现代性、交互性以及形成的审美共通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试图为网络新闻图片的传播和现代审美日常化的建构提供另一种维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以电子形式存在并借助电子设备为人们所感知的、用作证据使用的材料,电子证据具备诸多独特的技术性特征,其收集程序有异于传统证据。多样化的技术类型使电子证据呈现出丰富的具体形态,而常见电子证据的收集主要包括:封闭计算机系统中电子证据的收集、网络电子证据的收集和通讯电子证据的收集三类。不同类型的电子证据对收集程序有不同的要求,只有采取相对应的收集手段,才能确保电子证据收集的即时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较普遍。究其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因指的是译者的语言文化修养,它是形成“中式英语”的直接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疏于管理、不重视此项翻译工作、投入少等方面。为了保证对外宣传的良好效果,我们有必要厘清“中式英语”产生的这诸多原因.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来克服它。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一个需要普遍文化交流且产生了普遍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教育交流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外教育交流历史悠久,曲折复杂,影响深远。从未来发展看,交往理论观照下的中外教育交流应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交流,它代表中外教育交流的未来趋势,即在价值取向上,旨在建构人类共享的生活世界;在交流机制上,以理解与主体间性为前提;在交流模式上,推崇“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联想义,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位的义素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而凸现出来的、但尚未成为义位的理性义的言语意义。语义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始终扣住客观对象那些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特征来展开语义联想并产生联想义。这就使得语义联想呈现出发散的、辐射状的特征。使得联想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极大的灵活性;人们可以运用联想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就"冲突传播"的形式而言,依照冲突双方能否相互直接感知到对方所传递的信息为标准,冲突传播可分为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两种;如果按照冲突双方所使用的传播符号进行分类,则冲突传播有语词传播和非语词传播两类。冲突的本性是暴力的,但冲突传播的本性却并非如此。暴力和礼让犹如冲突传播的两级,充满着张力。冲突传播是暴力还是礼让,要视冲突双方采取的行动而定。人既能够基于现实的考量争取利益,同时也能够基于现实的考量,避免使自己的损失最大化。这一反一正,既反映了冲突传播的暴力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在冲突传播中存在着以礼让化解冲突的可能方向。非暴力作为一种冲突传播的礼让逻辑,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可操作、可学习、可应用的原则、策略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