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孟子》中几个与生命相关的例子为根据,对儒家伦理思考问题进行讨论:首先,由"礼"(经)与"权"之辨/辩看儒家的原则与情境之思;其次,由"生"与"义"之辨/辩看儒家的超越道德观;再者,由"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见牛未见羊"看儒家的禽兽对待伦理;由此试图找出儒家的伦理思维逻辑。分析认为,儒家伦理也有类似西方哲学的原则性思考;儒家可得出一个基本伦理原则:"义"高于"人命","人命"高于"礼","礼"高于"禽兽之命";儒家并不关注禽兽之命的高下区分,禽兽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才是合宜对待的重点;只有"人"之存有,我必须以诚敬、真情实感面对他们;这就是"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的真义,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思考。  相似文献   

2.
全球伦理致力于从人类数千年来的宗教传统和伦理传统中,发现普遍的宗教-伦理原则,其本质上属于启蒙传统,是现代性规则伦理学的新变种,因之它陷入现代道德之困境而不能自我拯救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吸收古典德性伦理学智慧,将德性伦理学对特定民族之独特道德追求的尊重纳入到全球伦理的建构范围,并将其与规则伦理学的形式化道德命令相互补充,使全球伦理有着更为确切、更能相容各民族道德伦理之特点的多元陈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超越、克服伦理学现代困境之基本视域。儒家先圣孔子的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德性实践理性智慧,他关于"仁"的学说和关于理想的道德人格"君子"的学说,可以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直接的思想资源。此外,对全球伦理建构更有意义的是儒家德性实践智慧借之实现的内在超越方式,它将东方内在超越的精神与西方外在超越的传统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全球伦理建构的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消费伦理精神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儒家的消费伦理是围绕义利关系展开的,他们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质",推崇宁俭勿奢、安贫乐道的消费原则与节用以礼、贵贱有等的消费标准。为防止僭越礼制,维护社会公益,保证人们各安其位,他们提出了节用爱人、博施济众的理想。先秦儒家消费伦理的本质在于要求人们的消费行为合于"义"、至乎"礼"、归于"仁",以达到物我并存、各得其宜、天下一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儒家规范伦理的核心理念是爱有等差,内外有别,血缘亲情具有优先性,亲疏、贤愚不能等同.孔子梳理了三代以来的家庭伦理规范,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伦"理论.他们所建构伦理规范体现出以仁为本源,以礼(伦理规范)为表征,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的宗旨.但是,宋明时期的一些儒家思想家背离了这一宗旨,使某些规范伦理失去仁爱的内核.儒家规范伦理建立在人性本体或天理本体的基础之上,具有特异性伦理规范优先于普适性伦理规范、现实性与超越性寓于一体、逻辑起点(道义论)与运行机制(目的论)悖反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与社会和谐——以仁义礼智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传统伦理的内涵完全与社会合为一体,在对其基本范畴"仁、义、礼、智、信"进行诠释的基础上,指出把儒家伦理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从中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成为当代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礼学是儒学的核心部分。它以"仁"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原则,以人的自然情感和家庭伦理为基点,以知、行结合为手段,构建起一个庞大伦理规范系统。它使封建伦理规范得到人们认同和践行,保证了封建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虽然礼学最终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但对于封建伦理的构建却是非常成功的。这对当代我国伦理体系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丸山敏雄先生围绕德福一致的生活原则,建构了实验伦理学或纯粹伦理学理论体系,强调"天人相因,物我一体",人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和活动,必须遵循社会伦理秩序,讲究文明礼仪;礼可以确定伦理秩序,德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实验伦理强调实践和即行,强调通过道德规范和礼仪约束个人的行为,并坚持养成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树立和形成当代中国公民的道德品格与形态,需要建立适当的宪政原则,要"依法治国"。从儒家生命伦理出发,适宜的宪政原则不是个人的基本权利原则,而是个人的基本美德及其培养的原则,诸如仁、义、礼、智、信、孝、和等等。这将意味着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则内容:后备权利;差等责任;公平待遇;社会宽容;伦理设防;教育优先。首先,这些美德及其原则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及其优秀成分的概括和重构;其次,中国历史中的其他文化传统都可以利用这些美德原则;第三,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价值中立原则来建构自己的宪政。面对虚无主义的挑战,我们的事业不但需要对付消极虚无主义,也要对付积极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儒家伦理内容博大精深,从其内容和所起的作用看,它属于规范伦理学。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断创新和改造,实现规范伦理学向管理伦理学的现代转型,显现儒家伦理的现代活力:规范与应用,一肩而二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政治多极和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为克服现实伦理冲突和传统伦理危机应运而生。商谈伦理学的主旨不是谋求共同认可的普遍伦理规范,而是通过"对话"与"商谈"及其有效性的形式化条件预设达成某种"共识,"以求证现代多元民主社会普遍伦理之可能性。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确证了当代社会生活伦理规范基础的建构从"抽象主体性"的建构方式向"交互主体性"的建构方式之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伦理学视角与基因技术伦理原则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伦理和责任伦理的视角揭示了伦理学由关注个体伦理行为到社会伦理行为研究的现代转向,阐明了现代伦理学的核心是"正义、正当、规范"的观点,并深刻地剖析了"正义、正当、规范"的伦理意蕴。在肯定基因工程技术积极意义的同时,指出了基因工程技术引发的深刻的社会伦理问题,并以发展伦理和责任伦理的视角建构了基因工程技术的伦理原则及范式。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正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正义论是一种关于社会正义的学说,其整体的问题结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孔子提出了礼有损益,即关于制度规范之变动的思想,认为决定着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乃是正义原则。正义原则实质上是作为良知直觉(知)的正义感的原则化。孔子的正义原则实际上有两条准则:正当性、适宜性(地宜性、时宜性)。孔子认为,社会制度规范及其正义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作为大本大源,仁爱不仅因差等之爱而导致利益冲突,而且由一体之仁而保障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制度规范的建构还需工具理性(智)的参与。孔子正义论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和谐,即乐。  相似文献   

13.
儒学的研究正在改变长期以来只有知识性的儒学,而无实践性儒学的局面,应用儒家伦理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必须要对儒家伦理进行解构,儒学既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又是人学理论,它不是一般的知识系统和逻辑架构,而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哲学;它有宗教、伦理、政治三者交融一体等特征.问题的关键是,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儒学的实践品质与宗教性的精神转化为广大民众的立身处事的信仰支撑和德性.本文论述了如何应用儒家伦理构建公民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及其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寓所,日常生活伦理是为维持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秩序而确立的规范,具有"底线伦理"的性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的构建是中国社会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建儒家伦理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儒学的人伦精神作为基础的一元,与其他文化共同整合出既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的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将科学建制放到社会情境中考察的时候 ,科学建制的职责不再仅是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其更重要的目标是为人类及其环境谋取更大的福利。因此 ,科学研究中的责任成为对科学进行全局性伦理考量的一个主要方面 ,而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规范 ,也得以广泛地建构。除广泛深入地建构各种职业伦理准则外 ,还需要在整体上确立对科学进行伦理考量的基本原则。无疑 ,这一整体性的基本原则 ,既是科学的社会规范的拓展 ,又是科学职业伦理准则的基准 ,由此成为一种兼顾科学建制与全社会的目标的开放的规范框架。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都将"仁"作为根本之道,或作为比其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常德.汉儒受法家"三纲"理论和阴阳家"阳尊阴卑"论思想的影响,将儒学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三纲五常",偏离了先秦原儒"仁本礼用"的根本精神,但符合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纲常伦理、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当代儒家或主张"去三纲而存五常",或提出"一本五常"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混淆了儒学之"道"与"德"的体用关系,因而不是最恰当的概括.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重塑方向,应当摈弃"三纲"思想,重新确立"仁"的核心、道体地位.而儒学价值观体系中可作为"五常之德"的范畴,应以"义、礼、信、和、敬"最能体现"仁道"的特性.这个新的"一道五德"论,不但从本质上体现了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而且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17.
依据法理学的概念范畴以及中国古代伦理型社会特质加以推演,生成中国古代法律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这是伦理价值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意在表明,中国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虽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但作为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中国古代法律同样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国古代法律内在的"仁、礼、法"的法理逻辑演化,对中国古代法律所反映的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施以逻辑证成,这是伦理价值体系的衍生理路。  相似文献   

18.
朱熹所倡扬的"天理"就是儒家伦理纲常中的"五常",亦即"仁义礼智信". "仁"与"理"相结合,成为先验的宇宙最高真理、普遍规律、万物本体,伦理道德的总原则,人们认识与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理一分殊",即以伦理"五常"为内容的弥漫宇宙的道德意志与道德律令的绝对理念,由此论证本体世界(理)与现象世界(人、物)、抽象的"形而上学"道德理念与具体人间"形而下"的道德行为、言谈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合,同质异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儒家经典是儒家先哲的智慧结晶,儒家思想主要告诉我们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本文就是从仁、义、礼三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育人能力的问题。一、学习"仁",做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二、学习"义",让师德与智慧同行;三、学习"礼",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孝"与"仁"之间的关系?这无疑首先依赖于儒学自身的语境状况.只有回到儒学的具体文本、从儒学的具体语境出发,才不会割裂二者之间天然的价值联系,从而较为平实地把握儒家伦理的致思趋向.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孝"与"仁"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不是构成深层悖论,而是生成一种必要的张力,这样才可以实现儒家仁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从而满足儒学德性修养实践的融通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