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山东省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而迅速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又是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本文拟对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 山东省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山东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据1987年抽样调查,同1982年相比,山东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53人提高到519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由5881人提高到6327人,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7758人提高到22450人。但劳动力资源低文化素质这一基本特征并未根本改观。尤其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还相当低下,1987年山东所有县(不含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98-2005年中美两国制造业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有三个重要的发现:一是中美制造能力差距在这七年间缩小的幅度是惊人的,即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为美国的13%提高到52%,到2007年则进一步上升到76%.二是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数增加了50%,其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劳动力增加数超过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美国制造业则经历了劳动力数的减少.三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78倍,远高于美国49.5%.显然,中国制造能力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意味着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使世界工业实力重排座次.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成分的长三角制造业行业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结构、劳动力投入的部门结构以及出口结构来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长三角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衡量,长三角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却并没有呈现出特别的优势。因此,提高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益水平是长三角制造业持续发展和增加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中 ,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 ,作为竞争优势最重要基础和来源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过去和当前都主要来源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 ,将劳动力成本优势建立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 ,在中国既是一种客观需要 ,而且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应当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顺利转移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使浙江经济开始面临对外投资和外向发展的问题,即实施所谓的"走出去"战略的问题.浙江省的要素结构是以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为特征的,但是从世界范围动态配置资源的视角分析,浙江并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终点站,浙江既有吸引外来投资者的比较优势,也有向外投资,利用中国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更为低成本劳动力的空间.浙江省的资源优势是企业家资源的相对丰盈,这是浙江取得良好发展绩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外向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企业家资源的溢出和经营资源的转移.充分利用浙江经济的比较优势,准确地把握"走出去"的目标和模式,是浙江经济和浙江企业成功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目标产业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甚至丧失 ,但其要素比较优势仍在劳动力方面 ,能在与发达国家的重合产业竞争中重新树立自己的产业比较优势。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 ,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应更多地从自身拥有的要素比较优势出发 ,选择重合产业作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产业 ,以便更好满足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并达到其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产业空洞化对一国经济发展弊大于利这一较普遍的观点,区分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造成产业空洞化的诱因——跨国直接投资为切入点,分别从贸易差额、失业率、制造业竞争力和技术进步4个方面论证了产业空洞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指出产业空洞化对前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保持优势,而对后者则是拉大差距,是真正的空洞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Lary(1968),Hill和Philips(1997)的方法对中国和东盟的制造业按要素密集度分类,结果表明中国和东盟制造业要素密集度非常相似,竞争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的角度比较,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生产率即使和发展水平与我国接近的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只有加快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改变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所谓农村劳动力市场,就是指农村劳动者个体和使用劳动力的城乡企业或部门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农村劳动力个体和城乡企业或部门(即使用劳动力的单位)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在配置上是很不合理的,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富足这一现象的分析,提出两条转移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并提出相关的法律对策,以期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向经济资源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降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三种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简单理论框架,从劳动力成本和技能替代成本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高、技能替代成本低造成中等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导致就业极化。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技能替代成本下降使得低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造成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下降。为应对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的冲击,政府应该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供不同的公共就业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掌握不易被技术替代的新技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工业转型的重要手段。梳理和回顾国内外关于劳动力素质和产业结构演化的相关文献,研究其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研究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利用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宜自己发展的产业政策,能够最小化其模仿成本,较快地转变其产业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劳动力禀赋优势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在进行技术引进时,应当选择和自身劳动力素质相匹配的适宜技术,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素质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外包和组织变革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产业转移理论和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研究,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及对甘肃省优势行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在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下,甘肃省在能源供应、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可以选择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行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医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转移承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以来,中国OFDI区位选择稳定地集中在三类国家或地区,分别为自然资源丰裕但具备一定经济风险的国家或地区、廉价劳动力丰裕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及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国家特定优势令中国OFDI在区位选择方面呈现出特殊偏好: 中国OFDI偏好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战略资产这三类资源禀赋丰裕的国家或地区。 自然资源寻求型OFDI对东道国或地区经济风险偏好相对较强;廉价劳动力寻求型OFDI选择地理距离较近东道国或地区的偏好减弱;东道国或地区是否具备相应的国际化经验,成为战略资产丰裕东道国或地区吸引中国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经历了农业和轻工业加速发展、制造业与出口快速增长和重新重工业化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现阶段中国工业化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弹性下降、制造业结构不合理、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低端、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出口增加困难等问题,需要从转变制造业和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企业管理以利降低成本和自主创新、深化改革以利清除制度障碍等方面着手,促进中国成功完成工业化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较快发展,培育和利用发展自身要素比较优势至关重要。但对比较优势的来源或类型,传统研究更侧重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禀赋,使得强调资本原始积累、推进重化工业发展战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等成为不同时期主流发展经济学家的政策主张。然而,大量发展中国家在传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并没有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反而,以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等为代表的国家通过构建新的动态比较优势而实现了经济腾飞。这种新的动态比较优势主要源于斯蒂格利茨等人强调的学习和学习能力。对比较优势来源或类型的认知,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制定以及发展路径的选择,从而对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探讨发展经济学研究局限的基础上,就学习比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验证,进而讨论学习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学习能力积累和学习比较优势构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影响,这为理解和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解决发展经济学发展中所面临的发展中国家实践的多样性与理论的一般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贸易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是国际贸易领域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拟从一个新视角——出口质量,研究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可以显著促进发展中国家低质量产品升级,以及发达国家高质量产品升级。研究还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中技能劳动力在质量升级中获益最多,在贸易开放过程中主要依赖中技术劳动力而非高技术劳动进行质量升级。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质量升级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中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收入差异,而缩小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收入差异。对发达国家来说,贸易开放过程中的质量升级将提高其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扩大高低技能工人的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不断进驻发展中国家,这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端环节的生产,本国企业技术升级困难。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异质性企业模型阐述这一问题,若一个国家高技能劳动力不足,以加工贸易形式进驻的跨国公司就会抑制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的技术升级,使这些国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需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才能摆脱这种局面。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模型为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双要素贸易条件是反映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的重要指标,但双要素贸易条件仅反映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没有考虑要素成本的差异,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的贸易利益。本文通过建立劳动效益系数和新要素贸易条件评价公式,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以求准确反映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实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贸易能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放弃了以前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向自由贸易发展。但在发达国家所谓的“自由贸易”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收益中获利很少。发展中国家在自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既有不公平的外部不利因素,也有发展中国家内生优势不明显的内部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