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认为该诗借东汉王氏“五侯”喻杨氏“五家”(杨贵妃兄妹),所讽乃在外戚;吴乔《围炉诗话》、孙洙《唐诗三百首》、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以为“五侯”影射手握  相似文献   

2.
同光体与唐宋诗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诗史上一大公案。近代“同光体”诗人“二陈一沈”,对贯穿清代诗学的唐宋诗之争进行总结、整合和创新,分别提出“三元说”、“三关说”、“格韵说”,目的不在于比较唐宋诗之优劣,而在探讨诗歌的终极关怀,其终点是将诗艺、诗道关系,融入到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之中,旨在探讨诗学的未来出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正> 20世纪60年代初,郭延礼同志初治中国近代文学时,即宏愿萌发,博采众家之长,积累资料,要编注一部近代诗的新选本。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编成《近代六十家诗选》(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我国近代文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细味此书,我觉得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1,14(2):5-11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相似文献   

5.
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普及的热烈状况相比,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和普及要冷落得多;在近代文学中,诗文又远不及小说受人重视。仅以近代诗歌选本来说,建国后的三十年间,只有《近代诗选》一种断代选本;近几年,始又有两种《近代诗一百首》,问世。这与近代诗的成就和地位极不相称。正因如此,读了郭延礼选注的《近代六十家  相似文献   

6.
沈括诗补     
《全宋诗》收录沈括诗虽较全 ,然有遗珠 :一、全诗 :《思归》 :“未成归计又春风 ,马首何时定向东。白发见多身渐老 ,家山犹在画图中。”(传为刘克庄编集、李更、陈新校证《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卷二十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0 0 2年版 )二、断句 :《京口》 :“喜入江南第一州。”《广陵》 :“醉入淮南第一州。”(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明钞本北山诗话》六十二 ,江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2年版 )沈括诗补@吴宗海  相似文献   

7.
《苕溪渔隐丛话》是以文献价值著称的宋代诗话总集,胡仔在书中以扶持“诗道”为己任。前人对其“诗道”之所指尚未及探究。其“诗道”即诗学批评之道,即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唐宋诗人及其诗歌,意在给陷入发展困境的宋代诗学指出向上一路。他主张创新,兼取唐宋,提出“师少陵而友江西”的观点,这些至今仍闪烁着宋代诗学批评的理性光芒!  相似文献   

8.
唐宋诗歌的光辉成就,早在古代就得到了诗家重视。除了各种各样的唐诗选本和宋诗选本以外,还有许多唐宋诗合选本,较为著名的如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清代姚鼐的《五七言今体诗钞》、乾隆十五年御定的《唐宋诗醇》,近人又有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等等。这些选本尽管在当时被誉为名本,风行海内,极受推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只为士林所重而人民群众却感到陌生了。然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学理论著作《诗式》 ,是中国古代“诗话”体裁的体式奠基之作 ,其体裁及理论意义有三方面 :第一 ,奠定了中国古代诗话体裁“断想式”、“语录式”的体裁特征 ;第二 ,奠定了诗话体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例说”的形式 ;第三 ,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竟境格调说”具有创建之功。  相似文献   

10.
<正> 李庆立、孙慎之二同志的《诗家直说笺注》,新近已由齐鲁书社出版。《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著名诗人、诗论家谢榛的诗歌理论著作。谢榛作为明代“后七子”的早期领袖,比其他六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率先提出了一套诗歌理论。他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诗家直说》中。此书虽于严羽等人的学说有所承袭,比如标举“以盛唐为法”等等,但重要的是渗透着谢榛自己的创作体验和“妙悟”,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美学意义。该书问世以来,毁誉不一,甚至非多是少。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诗》论中蕴涵着两类诗学形态 :象征型诗学范式与直感型诗学范式。前者以先秦用《诗》和汉儒注《诗》中的“兴”论为理论资源 ;后者以新起的“感物”诗和“感物”说为言说语境 ,并吸收了直感型“兴”论的审美经验。从诗学范式切入 ,有助于全面认识《文心雕龙》《诗》论的内涵 ,并超越“政教”与“抒情”的新旧之争 ,充分估量两种诗学范式价值的自足性和普遍性 ,拓展“龙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严羽与诗话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浪诗话》将诗话从率性而发的玩物提升为封建时代文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立言”,诗话成了作者学养的告白和诗学理想的展示,提高了诗话的学术品位;《沧浪诗话》一改宋诗话讳言是非、以资闲谈的风貌,敢于臧否时弊、直面诗坛,凸现了诗话作为一种诗评文体的批评功能;《沧浪诗话》力图改变诗论的随意性,通过以禅喻诗,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诗学语言,这些都大大改变了诗话的旧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宋熙、丰至元祐期间,欧阳修、司马光、刘攽三家《诗话》先后出现:首先,它们并非只是随意性的"闲话",也可视为北宋诗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有意识的系统总结;其次,三者隐含了北宋开国到熙丰年间重要的诗学思想,显示了相似的诗学追求;最后,因为主体身份的不同,三家《诗话》彰显了深刻的时代与个性差异;其中蕴涵的诗学旨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翻开唐宋人的诗集,常会碰到“长句”这个词。《辞源》解释说:“唐人以七言古诗为长句。”《辞海》亦云:“长句:谓七言古诗,唐人惯称之。”日人编撰的《大汉和辞典》亦沿用此说。(按:新版《辞海》无“长句”一条。)证之以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杜工部诗:‘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足见长句最难,非有十分力量十分学问者不能作也。即以唐而论,以长句擅场者,李、杜、韩而外,亦惟高、岑、王、李四家耳。”据此,则长句是七古的别称,似已无可怀疑。  相似文献   

15.
评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辞海》文学分册说:“[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撰。二十八卷。辑集西汉时齐、鲁、韩三家今文《诗》说,兼取后人疏解,并加考核说明,使久已失传的今文诗学比较可以稽考。”这个词条写得颇为简要,特别是其中“比较可以稽考”一语,分寸把握得很好,既对该书的作用与意义作了相当充分的肯定,也表明该书并非尽善尽美,尚有未尽人意之处。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具体评述王氏《集疏》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后汉书》有十二家之多 ,其中谢承、薛莹、司马彪、华峤、谢沈、张莹、袁山松及张八家书已无完帙 ,然其文散佚于《三国志》、《文选》等文史之注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而得以保存。周天游参校前人成果 ,对上述八家书进行辑佚和校注 ,撰成《八家后汉书辑注》一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12月出版 )。该书一些校注有待商榷 ,今举数则 :1 灵帝数游戏于西园 ,令后宫纟采女为客 ,主身为商贾。 (谢承《后汉书》卷一 ,○○四 )“主”当属上。“客主”是“客舍主人”的省称 ,买主之意。《后汉书·志》第十三 :“灵帝数游…  相似文献   

17.
岳进 《北方论丛》2012,(3):16-20
从格调派独尊盛唐、推崇格调到性灵派倡导性灵、打破格套,在性灵与格调对抗的诗学语境下,明代诗选作为重要的批评方式和传播媒介,也参与不同流派与观念间的诗学论争,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今诗删》、《诗归》等具代表性的选本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对抗性,在才情与气格、大家正宗与无名之家等方面的评选差异,同时又存在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19.
曹旭教授用了八年多的时间,用新的方法,从注、撰、译、编等多方面的角度,对“百代诗话之祖”,中国第一部诗歌评论著作《诗品》,进行了“立体式”的研究,出版了《诗品集注》和《诗品研究》①两部著作,本文就其研究特点略作评说。一、“面向世界”和“集大成”《诗品》作为“诗话之伐山”(明毛晋语)、中国“诗话之源”(章学诚语),自问世以来,研究者代不乏其人。但真正的研究,应该是从清咸丰十年(1860)开雕的张锡瑜《钟记室诗平》三卷开始的。自1860年至本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中外学人写出的有关《诗品》的研究著作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学丛书》①(以下简称《丛书》)的诗学概念,系取狭义。不过,中国古代诗学特别是先秦乃至魏晋,往往是将诗与文(广义的“文”含历史、哲学、文学等)混合在一起谈论,故我们在解读古代诗学时,又不能不逾越狭义诗学的范畴。《丛书》的内容,涵盖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论、批评、鉴赏和20世纪的新诗诗学。它共分9卷,主要以朝代为主分卷,兼顾中国诗学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先秦两汉广义的诗学为第一分册(孙家富著);魏晋至隋为第二分册(陈顺智著);唐代单列,为第三分册(乔惟德、尚永亮著);宋金元诗学,列为第四分册(张思齐著);明代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