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公共权力异化的各种表现,进而从人性二重性和制度不完善两个方面分析了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制约公共权力异化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公共权力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构建完善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和充分厘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政府作为城市房屋拆迁的重要主体部门,其公共权力的运用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政绩工程"、"土地财政"等利益的驱动,导致政府部门公共权力的异化,最终引发强制拆迁甚至暴力拆迁。因此,矫正政府公共权力异化,恢复公共权力本来面貌,将成为保障顺利拆迁,防止暴力拆迁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自公共行政学产生以来,关于公共权力效率与公正两种价值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体。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大课题。公正与效率是佘共权力两个重要的基本价值范畴。二者首先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效率提高有利于公正在更大范围实现;公正是效率的根本保证。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冲突。而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中.确立与我国公共权力模式相适应的公共权力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或者公共权力不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将走向虚无。  相似文献   

4.
按照权力授予原理,人民群众拥有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是,由于权力自身的惰性、扩张性和过度理性,这种朴素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时遭遇挫折。于是,我们党力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并尝试将公开范围从行政权力延伸至党委权力,选择县级党委作为党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的突破口。应该说,这种尝试既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向,也符合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的理路。但从实践进展看,当前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作并没达到预设的理想效果。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忽视了促进县委权力公开的内外要素——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制约和公共参与。唯有合理规划这些内外要素,才能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作提供充足动力。  相似文献   

5.
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与出发点,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许多书刊文献中把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等同起来,认为公共权力就是政治权力;公共权力不同于政治权力,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不同。本文通过探讨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区别,以期做出一些解释和引起公众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热点。温家宝总理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将民生问题当做执政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我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持政府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这一执政理念,同样符合社会转型期公共权力配置的经济学法则,在改善现行公共权力运行短缺、提高公共权力运行效率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不一致性和人的理性自利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失范的风险。制度规权作为整个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主要途径,从权力和利益两个方面对公共权力进行着有力的制约。然而,由于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和高交易成本问题,制度规权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外在性局限。通过政府职业伦理建设培养起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良心和个体伦理自主性是规范公共权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权力配置改革,既是权力结构与权力形成及运行机制改革,也是社会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以公共组织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组织保证是公共组织的品质或质量,而公共组织的品质或质量是靠"权力结构"的"公  相似文献   

9.
一、腐败现象的概念及其根源 所谓腐败是指这样的一种行为,它是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以谋取私人利益,使公共权力异化的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10.
李占乐 《领导科学》2021,(2):99-102
新媒体空间信息和舆论的界限日趋模糊,出现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当权力在各个主体间的分布状况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权力格局的演变,也必定会出现权力的转移。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能够制约政府公共决策的根本原因是出现了由政府向公众的权力转移,主要体现在:新媒体使公众所获得的信息数量大为增加、质量大为提高,导致权力资源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新媒体能促进公众个体之间的合作,构建集体身份和扩大集体认同,从而改善了公众权力的结构;权力结构由全景监狱式急剧转变为共景监狱式,导致政府权力和公众权力之间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本由国家独享的话语权被迫与公众分享,这意味着政府权力的减少和公众权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腐败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权力本身,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不可避免产生权力的滥用。拥有权力就拥有影响力、支配力,如果没有对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监督和制约,就必然会产生腐败。因此,研究权力运作过程中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的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危机,而政府处理的危机属于公共范畴,被称为公共危机。由于公共危机的跨区域性和不确定性,政府在预防、遏制公共危机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强调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协作式公共管理的四大主体,即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媒体和公众,在协作性管理中的具体协作方式、协作现状和协作困境,力求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找到治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蔡恩泽 《领导广角》2002,(3):51-51,49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公共管理的权力面临新的挑战。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守土有责,少管“闲事”,使政府公共管理权力的运用恰如其分,这是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领导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性是非营利组织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其核心伦理价值。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着一些行为异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行为逐利性,管理依附性和受益主体的非均衡性。究其原因,在价值因素上源于公共性视角下公共精神的扭曲和公共责任维持的缺失,而在制度层面上,源于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只有通过职业伦理的道德化,才能填补伦理空白,真正发挥非营利组织的正向功能,弥补市场、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15.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0,(11):9-10
<正>权力寻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经济系程世勇认为,从我国政府支出规模来看,权力寻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督成本过高增加了公共权力交易和腐败的可能性。在政府公共支出领域,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固定资产投资等大量公共支出缺乏监管。在行政许可和审批领域,部  相似文献   

16.
宪政的实质是限制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特别是防止公共权力侵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确保公共权力确实为着公共利益服务。公共财政是公共权力运作的物质基础,体现着公共权力的性质及其运作的实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区镇合一”是加快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工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有效路径,对于加快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区镇合一积极效应逐步显现的同时,实行合一体制的镇政府行政权力运行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权力在下放和承接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权力运行低效以及异化。必须完善基层政府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运行规范、高效、廉洁。  相似文献   

18.
<正>公共权力是公民权利的派生物,公共权力行使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然而,在传统社会,公共权力往往反映了单向维度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和民众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传统社会逐步过渡为现代社会,传统公共权力也面临着适应时代发展而转型的迫切需要。借鉴政治生态学的观点,以达成公共权力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为目标,寻求公共权力转型的路径是本文的研究旨趣。  相似文献   

19.
《领导文萃》2014,(14):76-78
正权力异化尤其是家族化,已经成为各方忧心的重要问题68.8%受访者认为权力异化程度严重在"您是否认同存在着权力部门化、个人化、家族化等权力异化现象"问题调查中,60.7%受访者选择"非常认同",16.5%选择"比较认同",11.2%选择"不太认同",11.6%选择"不认同"。合计77.2%受访者认同当前存在着权力异化现象,这充分说明了权力异化现象已经成为各方忧心的重要问题。不仅如此,在"当前权力部门化、个人化、家族化现象严重程度"问题上,57.8%受访者选择"非常严重",11.0%选择"比较严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与政府治理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寿龙 《决策》2004,(1):36-37
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政府全方位治道变革的过程:从过去什么事情都管的无限政府走向专心致志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问题解决、公共事务管理的有限政府,从人治政府走向法治政府,从以专政和权力统治为基础的政府走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从高度集权的政府走向地方越来越有自身权限的多中心运作的政府,从高度封闭的政府走向信息公开、允许公民多渠道参与公共管理的政府等等,其总体趋向就是以管为本走向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