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出庄严的号召:"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这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大趋势.加强民族大团结,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翻两番、奔小康,是国家昌盛的根本之路,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系.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一个必不  相似文献   

2.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这是中国革命划时代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将遵照共同纲领,在中国境内实施人民民主专政,解放全中国领土,完成统一全中国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本世纪初出现的称谓。开始用来指汉族,辛亥革命以后,越来越普遍地用来作中国务民族的总称。现在这后一种含义已经定型,体现了中国各民族长远与根本利益的整体不可分割性和中国务民族的总体认同。 1949年以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仅限于华夏/汉民族,本文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方面探讨其起源。这就是试图以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自然史等多学科的材料及科学成果,与古代文献记载相结合,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以求对中华民族远古祖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内涵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国开始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行列,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中华民族这一国家民族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中国的仁人志士、社会各界进行了种族、五族共和、汉族中心、宗族等民族主义的论说,都在试图阐释中华民族的内涵。但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华民族赋予了科学、准确的内涵,实践了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自决,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5.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民族理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庄严的宣示,不仅表明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指导思想上已经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而且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依然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召开,庄严宣告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建立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西藏地区区域自治机关,标志着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年来的历史,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全区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讲,顾颉刚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民族理论,受到了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孙伏园等相关论述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前人论述的简单延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具有指导现实的品格。可以说,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立,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还完善了关于中华民族现状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8.
谬误中包含的真理─—评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中国民族观胡岩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中不仅包括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而且包括了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都在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在今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庄严地写在了我们党的旗帜上,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成为我们党的长期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充分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中华民族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1988年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的Tanner讲演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中华民族研究这一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数次明确提及"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概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特别是民族研究领域)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中华民族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般是指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始于近代,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的外在边界,一是其内部结构安排.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开端,单元民族构成要素成为民族精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中援引的基本素材.同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也造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西方古典民族主义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实际的错位、单元民族意识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冲突、进化论哲学与共同体建构援引资源历史性的矛盾.民族精英结合实际努力消解这一紧张关系,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是一个”, “中华民族”最终成为凝聚民心、共赴国难的时代旗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中华现代国家的通用称谓,这是和中国的中华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的中国国家属性直接联系的.中国、中国人、中华人民的意涵均统一于国家属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国家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与地位成为“问题”的实质,在于对国内人民关系认识上的误区与社会利益结构的非均衡.纵向的历史观与横向的世界观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属性和地位的基本视角.以民主与法治建设为主轴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打通中国人、中华人民、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间区隔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要义与战略基石.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在漫漫万年的人类发展长河中,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繁衍生息在自己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不仅共同创造了中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和平安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庄严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意志和行动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重要纽带和精神支柱。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觉醒的历史过程,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升华的历史过程。这种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具有全民性特征的新的高度,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在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将中华民族爱国传统发扬光大,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了,这是我们伟大祖国光辉灿烂的十年。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庄严地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站起来了。”号召全国各民族人民以勇敢、勤劳的姿态工作,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让我们的民族以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全世界。十年过去了,我国各族人民热烈响应了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以辛勤的  相似文献   

17.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 ,既关系中国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又决定中国民族的团结和繁荣。民族分裂主义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反动 ,泛突厥主义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之根 ,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分裂中国是“西藏独立”产生之源。要在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必须在各民族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这一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人的范围里 ,应该扩大到全民的范围 ;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上 ,而应该上升到政治和政策的层面 ;不能仅仅作为民间团体行为运行 ,而应该作为党和政府的行为运作。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战略思路是强化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8.
全国各族人民正以对历史成就的无比自豪和对创造未来的坚定信心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这喜庆之日,回顾建国35年的光辉历程,追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记得范文澜同志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一书中曾经说过:“依据历史的记载,共同开发中国的各民族,一般说来,汉族最先开  相似文献   

19.
以三重差序格局的文化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的文化实践。首先,基于"中华民族"的三重差序格局包括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全世界华人的中华民族。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包括各民族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分的世界华人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次,进一步探讨了三重差序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三重差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重差序的文化连接和文化超越。贯通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差序格局的是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和根基。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