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画的色彩语言独特,强调主客观的统一;西方宗教绘画语言简单且象征,疏离现实生活;油画的出现加强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古典主义绘画是严谨的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绘画科学性语言的典范,但有“重形轻色”倾向;印象派绘画完成了色彩变革,创立了现代写生色彩学;近代画家们都把色彩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绘画语言的发展。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利用特殊的绘画语言表达情感。现代绘画随着人们更加关注自身情感和更直接表达情感,利用造型、色彩、构图、空间等提高画面的表现性。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绘画语言的表现手法,并探究了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绘画构图是绘画语言的要素之一,在绘画作品形成过程中,构图有着与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三个角度谈不同的绘画构图体现着画家不同的审美意向、追求、个性及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4.
诗是语言的画,闻一多提出诗歌的绘画美,这里绘画美不仅是词藻的运用,更是意象使用的妥帖和色彩运用的契合。诗人对意象的选取、色彩的使用无不透露着诗人对生活的理性透视。文章将从诗人民族化意象的选取中透视其民族化的色彩,再从色彩与意象的糅合中窥探诗人作品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5.
油画之所以如此富于表现力,最根本的在于它是以丰富多彩的色彩语言塑造绘画形象,用色彩来传神,表情、达意。自有绘画以来,历代艺术家为色彩形式的发展作了许多探索和贡献,绘画的色彩形式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这种发展变化、努力挖掘各民族各流派包括我们民族艺术中的成就,理解他人,理解自己,无疑对发展当代的油画艺术有所裨益。以下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目的在于从理解传统中找到自己。一、欧美绘画色彩形式的发展变化为叙述方便,先忽略具体的画派与风格的划分,把绘画的发展归纳为三个大的阶段:古典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绘画和现代绘画(史前和早期绘画不作重点分析,在谈现代绘画时将顺便提  相似文献   

6.
色彩是工笔画语言结构中的主要元素,也是绘画作品中能感染人的最直接最强烈的视觉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国工笔画的色彩魅力。文章介绍了工笔画的色彩颜料,然后分别阐述了工笔画色彩中的对比强化魅力、色彩表现性魅力以及色彩创新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与丹青是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重要因素,二者都是艺术家们运用绘画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途径。当代艺术在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水墨画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时代,走向世界。近年来,水墨画的创新一直处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其中,运用色彩艺术语言来丰富传统的水墨画,已经受到了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如今需要我们探讨当代水墨画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的视觉表现空间,如何将水墨与色彩相融合而表现出丰富的色彩空间,这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水墨画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代水墨画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以墨代色"这种固有观念的绘画语言,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水墨技术的同时,也融合了当代多种文化视角的语言形式,通过对古代传统色彩观念和水墨画中的色墨关系的研究,了解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元素在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绘画也是一种语言 ,因为绘画也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或手段。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相对应的艺术语言体系 ,它们以独特的形式面貌出现 ,如意识、形象、形式、工具材料、技法和表达方法等。了解不同的艺术语言体系有助于我们感悟 ,了解和表达不同艺术形式的内在本质。本文主要对绘画语言中色彩包含的内容及其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色彩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色彩是油画艺术中的核心和灵魂 ,是最具感染力的绘画语言。色彩演变总的来说是从单一到多彩、从平静到激情表现、从被动描写客观到主观的色彩表达。色彩的自由性、随意性、主观性和表现性成了现代画家的最终追求。  相似文献   

10.
论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艺术是一种光色艺术,除了对物象作出理性的素描关系分析外,还要表现出色彩的感性体验。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表现力量。色彩的表现手法或柔和、或强烈、或细微、或粗放,从清晰、明快的色调到含蓄、丰富的色彩混合,色彩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内容,也是绘画者表达情感的最强有力的表现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2.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3.
形与神是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在艺术领域历来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很早就提出了形神兼备的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传神写照”,尤其是在绘画领域,这一思想更是获得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简要介绍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并围绕绘画作品的形似及神似问题,初步探讨如何在绘画创作中实现形与神的统一,达到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天津的书画艺术没有在创作理念与绘画形式上形成统一的风格。就天津、就国内外美术界而言,也没有对“津门画派”的研究予以足够重视。因此,采用实地采证、采访实录等方法,收集了第一手材料;采用归纳分析、总结演绎、对比、举例等分析方法,论述了对“津门画派”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默会”既是一种知识类型,也可理解为一种知识习得方式。其诸多特点,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绘画艺术的主体性特征,绘画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强烈的默会性,同时,默会也是美术知识传递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伤痕绘画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多苓20年来的油画创作与艺术追求的分析与叙述,从画家的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探讨了伤痕绘画的形成及影响,并进而指出,"伤痕"对于那一代画家的创作既有推动亦有限制。一方面,伤痕绘画因其新颖的创作态度与审美思想给审美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也给了经历过那个惨痛时代的他们以深切难忘的记忆,使他们一生都难以摆脱自我的束缚。伤痕绘画以其全新的画面给人以强大的冲击,作品中的一切,甚至包括作品本身,似乎都有其自己的生命。这种绘画语言的震撼和艺术创作中的大量素材和动力,均来自对那个时期的无限生命与热情的追忆。在这样的背景后面蕴含的都是伤痕美术追忆之美,更重要的是青春美。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艺术的变革。遥在与远程通信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态,追求远程临场的艺术效果,它代表着未来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遥在与远程通信艺术强调的是一种远距离传播与接受的艺术形式,追求的是"远程临场"的新的审美心理感受与体验,以期达到"就在那里"的审美效果并产生别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无声诗"指的是画,而"无形画"说的却是诗,这种换位言说不仅是以诗意入画和以画法入诗的文艺现象之反映,也与于"无声"、"无形"处见精神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照方式有一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听之以气"的"静观"决定了画家追求画中有诗而以山水画为正宗的审美取向,色即空的般若"空观"对诗中有画的山水诗的兴盛有决定性影响,那么"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则建立在六根互用的通感和视听圆融的"通观"之上,涉及视觉与听觉的沟通、色法与心法的集合,以及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静观"、"空观"和"通观",是中国诗画创作现象直观的三种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9.
石涛的“一画论”美学体系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论述了绘画创作中法则和自由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一画论”美学体系散发出浓厚的佛学思想,也可以说,强调顿悟、直觉的禅宗思潮对于石涛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这进而孕育了他独特的审美心理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很独特的一部分.相较于西方的理性科学主义,中国的“意”在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它描绘的是可以神游的意境,重视的是作者透过画面所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从“天人感应”到“有我之境”,中国艺术随着“意境”的提出和不断的深入,形成了一种与“道”协调,重视笔墨情趣的特殊内涵.而“意境”是依靠形体存在的,因而“形”、“神”、“情”、“理”的统一是中国“意境”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