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天”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哲学及神学概念,在传世典籍里屡见不鲜,但此概念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甲金文时代。本文结合甲金文和传世典籍的相关材料,对我国古人对“天”这一观念的演变作一些初步的梳理,从而探讨一下古人的神学观。  相似文献   

2.
释"爯"     
对“爯”的构形,以及由构形表现出来的本义,前贤作过很多解读,但都未获得一致的认同。《说文》说“从爪爯省”,表示“并举”的意思。“并举”的为何物?李孝定说“不能確言”。本文通过对甲骨、金文构形的分析,然后结合“稱”在历代文献中的使用特点,以及古今方俗的生活习俗,从中归纳出“爯”的本义是以提鱼这种构形来表示测试物体轻重,是“偁”、“稱”的初文,而“偁”、“稱”的本义、读音均同“爯”,它们是“爯”的后出转形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楚漆器艺术的造型、纹饰、色彩出发, 着重对其审美表现特征进行了考察, 认为楚漆器艺术的审美表现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以圆融贯通的造型方式表现神秘虚幻的精神氛围,以富艳精工的纹饰传达“有意味的形式”, 以惊采绝艳的色彩复现神秘玄远的生命观念。这些特征不仅是楚人审美意识的物化和艺术能力的生动体现, 而且还是楚人具有原始思维特质的精神逻辑顺序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诗经》的介词"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介词“以”继承和发展了西周金文介词“以”的用法。它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凭借、对象、原因和时间等。它既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前,又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其宾语常常前置,有时也可省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楚纹饰的表现对象、发生机制、深层内蕴进行了探讨。就表现内容而言 ,楚纹饰有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 ,其中又以龙纹、凤纹、鹿纹、圆涡纹、神灵鬼怪图案最富特色 ;从发生机制上而言 ,它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 ,与巫官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同时 ,它又是楚人对自身艺术经验的总结 ,对前人艺术经验的继承和创变的结果 ;从深层内蕴而言 ,楚纹饰“艺术———巫术一体化”现象是楚人生命意识的符码化形态 ,它复现了楚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审美追求和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6.
绝大部分情况下,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师”官的身份是武职军官。这一时期,西周王室对于“师”官及其家族的赏赐次数繁,规格高。对“师”官的频繁赏赐,是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需要,以及“师”官在对外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对“师”官的频繁赏赐,加强了西周中晚期王室的军事力量,促进了以“师”为核心的军人势力的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7.
“黄”是金文所见周代王室赏赐活动中频见的物品.根据金文中“黄”的颜色、纹饰、质地以及它与相关服饰的固定搭配等综合因素可以推断:“黄”为周代贵族男子束腰的带子而非佩玉之属.金文中的“黄”颜色丰富,形制复杂,等级森严,这不仅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周代服饰制度记载的不足,同时也印证了周代服饰制度繁密的内容和严格的等级.  相似文献   

8.
金文“搏”字有从干、从 、从戈、从厂等不同的形体,其所从之“ ”当由“干”演变而来。两周金文未见从手之“搏”字,该字直至战国时期才出现在石鼓文中。由于早期表示打击义的“博”字后世多假借为博大义,打击义则由后出从手之“搏”字袁示。金文中“搏”可单用,也可与“追”、“敦”、“伐”等征伐类的语词连用,传世文献中的“薄伐”即金文中的“搏伐”。金文“敦”字与甲骨文“敦”字形、用法一脉相承,皆是指打击、征伐,同类者金文中还有“敦搏”、“敦伐”。《诗经·大雅·常武》“铺敦淮演”及《鲁颂·陶宫》“敦商之旅”之“敦”,与金文用法相同。《逸周书·世俘》中的“憝”字,当是“敦”之分化字,亦表征伐。  相似文献   

9.
对商周卜辞、周初金文之“公”字进行字形比勘和义素分析,尤其通过图像学比较后发现,商周金文“公”字形构多与阴茎轮廓相吻合,提出“男根说”,并从语源学之形义通道、音义通道,以及文献学、考古学和文化学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
释“禽”     
“禽”字金文的早期形体上为部件,的含义为天盖状。“禽”的金文早期形体为用长柄上有网的工具在天空中擒鸟状。“禽”的金文后出形体将早期形体中的部件“”形变为“今”,从而将原来是会意字的“禽”改造成形声字。《说文》对“禽”字的训释和形体分析的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11.
楚字与小篆(秦字规范体)都是由商周古字发展来的古汉字地域变体,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入研究二间的关系不仅有益于深刻了解楚、秦字的特点,而且对以《说》体例编古字形体类工具书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提要性地例举了楚字与秦字的九种关系,指出以《说》体例编古字编的矛盾症结,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中有“厨”字,由于国别不同其写法也不同,不同写法可以作为判定铜器国别的标准。“厨”是当时的一种职官,其职掌可以通过铜器铭文略知,它是负责制造铜器的机构。  相似文献   

13.
楚风俗对楚器物造型和装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楚国的造物品类繁多、主题鲜明、格调清奇灵秀、色彩斑斓繁艳,开创了上古南方审美文化的新视界。楚器物从造型到装饰所表现出来的楚风特征表明,楚器物的产生与楚风俗有着密切的关联,楚风俗是楚器物发育生长的母胎。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包山楚简、长沙铜量铭文等地下出土文字资料 ,对战国屈氏世系加以考察、排列 ,比以前论屈氏世系者多出十多人 ,填补了以往谈屈氏世系者在春秋末年的屈生、屈申之后即接伯庸(误以为屈原父亲 )的巨大空白 ,纠正了错误。论文也分析了屈氏先世对屈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大量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的不断"刺激",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是在"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前提下,将学生的问题能力依次分为产生问题、追问问题和创生问题并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最终达到"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的境界.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西周金文中涉及的土地赏赐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对其中一些古文字的考释和古地名的考证提出自己观点。并认为这些资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旋形图式和旋形装饰是楚器物装饰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由楚人创造的、普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样式,是对原始旋纹的继承和发展。透过形态看观念,楚旋形图式既内含着楚文化的宇宙哲学观念,又因表征楚风楚俗而隐含了楚人的宗教信仰。作为较早出现的结构样式,它对秦汉以及后世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书灿 《南都学坛》2012,32(1):35-38
《牧誓》记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之师曾随武王伐纣,古今学者皆释为凿凿信史,少有疑问,然八国族地望,则长期存在不少争议。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资料和田野考古资料对八国族中的蜀和濮的地望重新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认为:周原甲骨卜辞之"蜀"即《牧誓》之蜀,西周初年其位于今陕西汉中一带;《牧誓》之濮,西周金文中屡见,根据专家研究,即南国子,西周初年濮族大致位于楚、豫之间江汉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9.
西周金文处于汉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西周铜器铭文中图形文字向方块字体转变,偏旁部首增加并趋于成熟,汉字形体结构日益完善,形声结构迅速增长。对西周金文构形特征的考察能够深入了解文字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探求汉字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赋起于楚辞骚体,继有大赋、骈赋、律赋、文赋之制,赋体的演变突出显示于句式的变化。楚辞及骚体以句尾“兮”字拉长语气,增强感叹,又以句中虚字接连名物、形容并形成结构复杂的散语长句,适合怨怼激发的情感抒写。汉大赋鸿篇巨制,大题苞览,叙物为本,主要以四言一顺的散语长句展开名物和形容的铺陈。六代骈体小赋及唐代律赋抒情体物,则以四、六及其愈趋谨严的联对结构乃至声律规范承当一物一事的细致描写,物我相融,于诗为近。宋代文赋复归散语,然与汉大赋承接诸子谈辩、排比辑事不同,而是援取唐宋“古文”作法,其较远的来源是秦汉叙议之文,句式长短不拘一格,议论为主,显示主体意识的自我执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