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存在着背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文化、工具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主体缺席、情感遮蔽、审美匮乏,因此亟需祛除生命之神秘,返回自然之本真。生态美育与生命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生态美育视角出发,主张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祛魅”与“返魅”应坚持审美性、情感性、体验性原则;走出师幼主客二元对立;创设充满生命氛围的亲生命环境;打造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实现生命教育美育转向。  相似文献   

2.
世界因“魅”而“蒙”,有“祛”才“启”。祛魅与启蒙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祛魅是为了启蒙。祛魅会带来附魅,附魅后的世界又需要新的启蒙。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价值观的祛魅,因此其思想策略具启蒙性质。文学的祛魅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故其文学叙事也具启蒙的性质,是后现代启蒙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万能的 ,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然而 ,正当科学气宇轩昂地昂首阔步于地球上时 ,却遭遇到后现代主义的当头棒呵———科学祛魅。科学祛魅了吗 ?后现代的科学返魅观能否使科学返魅 ?抑或它是伪装的现代性 ?后现代在批判现代科学的同时 ,是否会导致神秘主义的再现 ?这些疑问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4.
祛魅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罗斯通过描写犹太青年的反叛行为,揭示了犹太人心理层面上的祛魅,表达了犹太人对犹太传统的复杂情感。罗斯采用揭示、嘲讽、戏谑、颠覆、解构等作为其文学祛魅的方式;既祛犹太传统与犹太主流话语之魅,又祛美国主流文化价值之魅,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特点;而还原人真实、本来的面目,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目的。罗斯的创作彰显了其人道主义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关于宗教的现代变迁,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世界的祛魅"的著名观点,在当前的研究中,"世俗化"也被认为是宗教变迁的普遍趋向。韦伯这种看法似乎脱不开单线进化论的嫌疑。通过大理周城两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白族村民DSS和YZY宗教观念的民族志描述与分析,认为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宗教并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经济理性主义的高涨而消失,白族基层民众的宗教观念深层存在着一种"信魅"与"祛魅"互融并存状态,以及"信魅—祛魅"或"祛魅—归魅"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兴起,是以对现实主义文学话语的祛魅为旨归的。它以"精神真实"为旗帜发动了一场文学祛魅活动,以此反抗现实主义对"真实"解释的垄断权和意识形态霸权。然而,先锋文学提出的"精神真实"具有不可调和的自反性,最终导致在其文学创作实践中神秘主义的盛行。神秘主义的盛行反过来拆解了先锋文学努力建构"精神真实",让这场文学祛魅行动呈现出悖论的一面:祛魅意味着赋魅,建构意味着解构。祛魅的悖论从反面显示出文学必须建立与现实、与世界、与大众的联系,才能让文学具有持久的和真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汪树民 《南都学坛》2003,23(1):20-23
兰克的史学理论及方法是对于前人的超越。他倡导如实直书的写作方法 ,在书中消灭自我 ,力求祛魅 ,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不过兰克的史学理论及方法毕竟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旧史学的痕迹 ,因此兰克的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可避免地趋于返魅  相似文献   

8.
生态安全是关系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应当关注"魅"之视野下的自然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演变流转。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古朴有机的自然情怀)、近代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主客二分的机械自然观),应当推进生态文明时期自然之"返魅"(共生和谐的生态自然观),这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对于启发人们的生态觉悟并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师权威是师生关系中一种重要的影响力,有其正当性与合法性,同时又区别于教师权力、教师威信与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的式微体现在现代性之权威"祛魅",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消解与式微。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面临困境和挑战,需要用后现代性的"返魅"重构权威,以承认的尊严确保权威存在的正当性,以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彰显新型教师权威,并且要处理好权威与平等、民主及学生自由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动作捕捉技术对祭孔仪式的祛魅和返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作捕捉技术能够捕获真实的人体动作和表情数据,进而可以制作出更加逼真的人物运动三维效果。将动作捕捉技术运用到数字化祭孔仪式中,不仅会带来全新的身心体验,更有利于动态复原国之大典的场景,进而有利于文物保护、游览观赏和文化传承等。数字虚拟技术在建构人文精神、体现审美价值、对传统的祭孔仪式进行返魅的同时,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着祛魅。技术的物理化和机械化消解着神秘与主观,解构了主体间性,破坏了传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体验,进而揭示出当代人的自我迷失和精神困境。因此,需要坚持价值理性,改进虚拟技术,消解不利影响,培育主体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于近代西方人权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颂扬到其后的祛魅这样一个过程。祛魅之后,马克思诉诸“人类解放”这一价值旨趣,开创出彰显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新人权观。  相似文献   

12.
自然的"魅":是"祛"还是"返"?——一种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自然祛魅的过程,而人类的价值关怀与取向往往与世界的神秘感和人类对它的敬畏感有关。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使科学知识在为这个世界祛魅并达到人类的目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又不至于冲击人类的价值关怀和取向一直是人们关心和思考的话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代祛魅世界观产生的原因,并力图在它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世界观成了一种不错的理论和实践尝试,而结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这种尝试更是可行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书写母亲形象的文本,从其对母亲身份的建构的方式看,表现为赋值和祛魅两种途径:一方面,母亲身份依然是承载传统意义的文化符码,是牺牲、奉献、爱等意义的承载物,这是对母亲身份的持续赋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一批女性作家对母亲身份中的神圣光环进行祛魅,母亲形象回归世俗和日常,母亲身份的建构显示了更加多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贯穿着与疾病有关的身体经验和文学修辞。鲁迅与贾平凹都是有着丰富的患病体验,并对疾病问题进行了深切表现的作家。从鲁迅到贾平凹,对疾病的书写从科学化到神秘化,从"祛魅"到"复魅",从崇尚科学理性到注重文化民俗。透过从鲁迅到贾平凹的疾病叙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中医与西医的争论、科学与迷信的纠缠,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消长起伏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5.
低碳技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与低碳经济相伴而生,其目的是为解决当下人类发展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对低碳技术可能的附魅,犹如远古先民对自然界神秘性的崇拜,容易把低碳技术神秘化、图腾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低碳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从低碳技术的实质、附魅和祛魅三方面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理性、深入地进行论证,并以一种跨越时空的新视角来考量低碳技术的发展,提出既要预防低碳技术附魅的出现,又对已经存在的附魅要理性地进行祛魅,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效引导低碳技术朝着人与自然共存、共融、可持续的路向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相似文献   

16.
“跳神”这一活动在很多东北作家的小说中都有表现,不同时期的东北作家描述“跳神”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从现代到当代,经历了一个从历史祛魅到神性附魅的变化过程,这既反映了社会时代的改变所造成的不同时代作家思想倾向的不同,也从侧面说明了东北萨满教本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皮珀认为,休闲是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但是当代社会“休闲异化”有目共睹.这种异化包括认识和价值两个维度,而现代性的根本特征——“祛魅”所导致的“工作至上”世界的无止境入侵是休闲异化产生的根源所在.克服休闲异化,皮珀寄希望于基督教信仰的复魅,这或许是一个给人启发的进路,但在经受理性化长期洗礼的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复魅作为克服异化路径,或许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8.
儒学复兴是几代学人梦寐以求的,但是如果复兴的策略不当,必然旧弊未去又增新弊。因此,要想复兴儒学必须先祛除覆盖在儒学身上的层层迷雾。祛蔽是复魅的前提,祛蔽工作做得不彻底,复魅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当下可行的复兴儒学的策略是以学者的研究为核心,逐渐向外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渗透。有些学者希望通过重建儒教来复兴儒学,这其实是很难行得通的。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关涉这种文学的资质确证和价值立场。互联网的数码祛魅方式用“读图”的视觉直观替代了文字书写的隽永韵味,使得“纸面”凝聚的文学性被“界面”的感觉撒播所碾碎,以“赛博空间”的新型审美关系改写了已有的文学成规,造成了艺术经典性的消解。网络文学要走进文学历史的节点,赢得艺术的尊重,应该探询文学性的“返魅”路径,重新打造自己的电子诗意。  相似文献   

20.
文学转型问题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范型性问题。就文学转型问题进行现代性视角的追问,可辨认出其"祛魅"与"复魅"的双重变奏这一现代性踪迹。这一现代性踪迹又在"文学终结"这一命题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而穿越祛魅则是"文学转型如何可能"的学理性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