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转型期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与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分化重组进一步加大,从而弱势群体的范围和数量也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以此同时,弱势群体犯罪也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参照群体选择失当、社会纽带关系断裂、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广泛的社会排斥等因素,弱势群体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并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因此,应该对弱势群体增加社会支持、开展社会修复,培养该群体的社会归属感,并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从而有效防控弱势群体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弱势群体是各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本文首先从社会结构断裂、社会不公平、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衡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民主诉求渠道缺失的矛盾、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等方面剖析了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扶助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强化社区的社会控制功能、建立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才是影响人们阶层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且这种主观方面的差异来源于人们在自我期望以及与其他群体比较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提高民众的阶层认同,除了要增加收入,更应该注重社会公平、机会公平,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才是影响人们阶层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且这种主观方面的差异来源于人们在自我期望以及与其他群体比较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提高民众的阶层认同,除了要增加收入,更应该注重社会公平、机会公平,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的机会公平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来帮助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群,使其拥有大致平等的参与各项事务的机会。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在获得政治参与、就业与提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享有等方面都存在着机会不公平的现象。弱势群体机会公平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完善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劳动机会和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再分配功能来保障这一群体的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的心理,多呈消极负面等特点。弱势群体具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这无论是对社会的稳定,还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弱势群体心理困境的消解,主要通过认知重建策略和合理归因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对弱势群体的刑事保护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进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应将弱势群体特殊保护作为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通过科学立法,实现对弱势群体权益及时和公平的保护,通过温情司法来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期待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理论认知维度,要更加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加强调全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公平。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价值意义维度包括,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与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目前,我国教育在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是解决教育公平的现实问题维度。新时代教育公平的解决路径维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师资均衡化、破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难题,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差距,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立法公平及其保障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凌 《南京社会科学》2007,1(9):115-120
公平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公平的立法是社会公平总的依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立法公平包含了立法平等、立法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立法权分配的公平、立法程序公平等基本内涵.立法公平的实现需要主体际的立法理念、公共利益的公共确认机制、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的真正落实、立法辩论原则、司法审查等制度的确立来保障.  相似文献   

10.
消费水平的均衡提升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测算居民消费相对剥夺指数,从消费相对剥夺缓解这一视角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居民消费水平均衡提升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居民消费相对剥夺,且主要缓解了衣着、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相对剥夺;(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提高支付便利性以及增强社会互动三个机制来缓解居民消费相对剥夺;(3)在充分考虑了人口经济特征以及数字普惠金融自身发展状况后,文章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中间收入群体,中、高金融素养,使用智能手机以及城镇居民的消费相对剥夺缓解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