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才是影响人们阶层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且这种主观方面的差异来源于人们在自我期望以及与其他群体比较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提高民众的阶层认同,除了要增加收入,更应该注重社会公平、机会公平,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主观阶层认同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会由此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因此深入研究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GSS2015的调查数据,对个体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收入、职业和教育)是否会通过闲暇生活方式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这一问题进行中介效应考察。研究发现,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闲暇生活方式均会对主观阶层认同产生重要的、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闲暇生活方式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对主观阶层认同的理论分析及政策实践,必须同时将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闲暇生活方式两种因素作为重要的考量。  相似文献   

3.
"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成因及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表现出一种"向下"偏移以及"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点.这与我国社会结构中"中间阶层"萎缩的客观状况是一致的,喻示着一种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人们的阶层认同状况对其社会公平感、社会冲突感和冲突行为倾向都存在相当显著的影响."中间阶层认同"的缺乏,已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一种隐忧.  相似文献   

4.
阶层归属与地位认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是人们主观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个人阶层归属和地位的主观认定是社会阶层研究得以操作化的重要基础.个人地位的主观认定为我们研究阶层地位及其排序提供了重要路径,也为我们研究影响阶层地位的主要因素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个人主观的阶层归属与地位认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入研究二者及其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社会阶层排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通过揭示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对其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受自身客观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社会网络关系人的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精英关系人的"地位信号",能为其拥有者提供符号性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因此,城市居民无论自己是否为精英,其社会网络中拥有精英关系人、精英关系人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均能导致其阶层地位认同提升。而且,社会网络精英关联度越高,拥有者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就越丰富,阶层地位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福建省福清市和龙海市居民的阶层意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县城居民在主观分层标准中都突出了金钱/财富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同时,福清居民还强调权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而龙海则强调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在阶层地位的自我认同中,两县城居民的"中等认同"比例较高,且不同的地位认同对个人年总收入有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两县域居民在对经济地位获取的实然判断中既突出了能力主义的地位又强调了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重要性:在对经济地位获取的应然判断中则充分体现了能力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公平或不公平的价值判断,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政治态度。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状态不同,对于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或中上阶层的成员,更倾向于认为社会现实是较为公平的或合理的,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人或下层阶层的成员,更倾向于认为现实社会是不公平的或不合理的。各阶层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感受越不同,越可能形成差异性的阶层意识。上层阶层与下层阶层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看法差距越大,社会冲突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下层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十分强烈,同时又看不到社会不公…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调查数据,研究技术工人的不同特征与其阶层认同之间的关系表明,技术工人的户籍、婚姻状况等因素与其主观阶层认同之间的关系不大;技术工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等级、收入、从事当前工作的年限等因素则与之关系密切。女性技术工人主观认同的阶层地位显著高于男性;文化程度高的技术工人认同的阶层地位显著高于中低文化程度者;高收入技术工人主观认同的阶层地位显著高于中低收入者;技术工人的年龄、从事当前工作的年限与他们主观认同的阶层地位之间都呈现出一种U形相关状态;技术工人的职业资格等级与他们主观认同的阶层地位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形相关状态。  相似文献   

9.
住房问题和社会分层有着密切的关联,住房是透视社会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的重要视角.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住房在分层体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2010年世博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住房对阶层认同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教育、单位、职业和收入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阶层认同;在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和质量方面,主要是经济因素,即收入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单位和职业的影响都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客观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底层认同"在不断扩大,"中层认同"在不断流失;改革前的"阶级政治"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一种阶级认同现状和趋势,从主观上降低了收入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加以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三次CSS调查的数据分析,描述了中国城乡居民的公平意识的变动情况,以及公平意识与阶层认同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多数公众认可当前的收入差距是公平的,但赞同此观点的比例有所下降;公众认为不同阶层的上升机会是平等的,且赞同此观点的比例有所上升。公众大多数认为勤奋拼搏和良好教育是事业成功的主要条件,持有这种成功观的比例有所上升;而相信成功靠家庭背景的比例则下降了。多数公众认同自己处在社会的中层及以上,而阶层认同越高的人越是倾向于肯定收入差距、机会平等,即越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后天因素,公众的阶层认同与公平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公众肯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高阶层认同者更多关注发展经济,低阶层认同者更多关注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的空间分化和不确定性是正确认识新时代新社会阶层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基础。在线下空间,由于体制壁垒和阶层内外的激烈竞争,新社会阶层面临向下偏移的阶层认同、弱势的市场地位以及较为不稳定的工作状态;而到了线上空间,新社会阶层的客观影响力以及自我身份认同发生了明显的逆转,成为网络空间中最具行动力和积极性的社会群体,在许多网络社群、网络事件中扮演着组织、动员和领导的关键角色。受海量信息供应条件下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的影响,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心态也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并在社会各个圈层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3.
借用亨廷顿对社会身份的分类方法,将三线建设者群体的社会认同分为族群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主观阶层认同和情感认同。通过口述史料我们发现,三线建设初期,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共同构成了三线建设者社会认同的主要形态,而到了三线建设中后期直至现在,主观阶层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三线建设者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历时态下的时间轴,另一条是共时态下贯穿始终的"使命感"。时间的变迁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国家对三线建设政策方针的改变,以及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体验,并最终折射为社会认同在不同时期呈现样态的转变。而"使命感"则很好地解释了三线建设者群体,无论是在三线建设初期的艰苦条件下,还是在三线建设后期直至现在个人境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均对三线建设保持高度情感认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检视了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意识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30%的人尚无阶级认知,64%的居民具有农民阶级意识,45%的人具有阶级冲突意识,2.3%的人有阶级行动意识;农村居民的阶层认同意识具有中层以下的阶层认同特征。研究显示较低层次的阶级意识主要是结构性社会经济地位特征的反映,高意识水平则主要是在某些实践经历中建构起来的,而阶层地位认同更多的是结构性特征反映。  相似文献   

15.
社会流动的影响与后果这一主题关注流动经历对个体的行为模式、态度认知所产生的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西方社会流动研究学者对这一主题有着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国内则缺乏相关研究。文章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在西方流动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对角线参照模型,对代际流动与个体的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有着不同代际流动经历的个体在上述认知评价与行为方式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出身阶级(origin class)对流动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权重大于当前所处阶级(destinationclass),而在主观阶层地位和社会交往上,当前所处阶级的影响权重大于出身阶级;控制了出身和现处阶级地位之后,代际流动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有发 《兰州学刊》2009,(12):113-11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由迷茫渐趋增强;心理的压力感趋向多元;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的陌生感逐渐弱化,阶层认同与和谐因素日益增多。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其趋向,不仅折射着社会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又表达看未来促进我国社会心态良性发展必须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层既有客观的、结构的事实,又存在人们的主观建构。了解社会分层的主观方面,对于预见社会关系及社会运行走势有重要意义。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CGSS)显示,人们除了对家庭代际资本和关系资本在分层中的作用的认识有高度一致性外,同时在对个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上也取得高度一致。较多居民觉得中国阶层结构呈金字塔型,而个人的阶层认同则具有宝塔型特征。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处于中等程度,而对收入差距拉大非常关注。  相似文献   

18.
基于CGSS2015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个体房产情况、相对剥夺感与主观阶层认同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房产数量与居住面积对主观阶层认同感有积极的影响;房产情况不仅能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感,而且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这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感.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房产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的职业、收入、教育形成的阶层认同,同时已然成为阶层分化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房产的过度赋权与住房功能的偏移,侧面反映了其对个体心理剥夺感及阶层认同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消费、生活方式和社会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阶层分化同步。通过使用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职业阶层之间的消费差异,并使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和消费方式等操作性指标,能够建立消费分层标准。进一步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消费分层与职业分层、经济分层和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比较紧密的联系,能够反映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贫富阶层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社会不公平现象,主要是由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实现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化解、缓和贫富阶层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除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外部手段以外,妥协既是一种实现利益公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协调与缓和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机制,并且妥协具有内部性、自愿性、低成本性和彻底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