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机的出处观念与东吴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江东名胄"的家族记忆,还是"亡国之余"的角色认同,都与吴地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在陆氏家族"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的价值分流中,陆机试图构筑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以先"仕"后"隐"的价值次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一方面,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感使得陆机不能终老华亭,另一方面,在他入洛之后尽管怀土思乡却又不肯还吴。当洛阳仕进的"警角之声"无法催其前行时,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成为陆机最为留恋的人生光影。  相似文献   

2.
陆机为太康之英的评价本出自钟嵘的《诗品》,但是有不少后来的论者不同意此说,或认为潘岳胜于陆机,或认为左思胜于陆机,总之,太康之英的桂冠不该属于陆机。这场学术公案已历千年而至今未决,近年竟有人著文要把太康之英的桂冠冠给左思。笔者认为,其实,不管是从人格魅力、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还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来看,太康之英的桂冠非陆机莫属,钟嵘对陆机的评价实为千古定评。  相似文献   

3.
陆机是我国封建社会在古典文学理论方面卓有成就的人物,他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第二篇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在古典文学理论史上虽然相距七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两篇光辉的文学理论的著述可以互相补充,堪称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姊妹篇,曹丕的《典论·论文》以评价作家、作品为主,也兼谈了文学创作的体裁、风格和文章的作用.陆机的《文赋》以创作构思为中心谈了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文章的的体裁,风格和作用.二者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做吴国的大司马.公元27年陆抗死时,陆机仅有十三岁,然而他却领兵为牙门将,陆机在吴国灭亡之后,曾经与弟陆云返回故里,闭门苦读十年.《晋书·陆机传》载:“机身长七尺,其声为雷;少有异才,文章盖世.”晋武帝太康年间与陆云同去洛阳,由于家世的显赫和才学的优异,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钟嵘在《诗品序》里这样写道:“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流风未沫,志文章之中兴也.”晋武帝死,惠帝即位,司马氏家族互相争权夺势,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杀贾皇后自为相国,举陆机为相国参军.次年,司  相似文献   

4.
陆机太康十年北上入洛后,创作了大量的辞赋。北方风物在陆机入洛后的辞赋中,先由纯粹的体物描摹,达到对西晋王朝的情感认同,取得西晋王朝的好感,如《鳖赋》、《桑赋》,进而运用了传统的"比德"之说,揭示"所体之物"的道德品质,如《瓜赋》,再进而变为抒写一位南方诗人对北方风物的新奇感;又进而激发了陆机的思乡之情,表现其"东吴情结",如《怀土赋》、《行思赋》、《述思赋》、《思归赋》,尤其是《羽扇赋》。最后,北方风物激发了陆机对"天道迁逝"的体认,将其提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借以消解其功名焦虑。  相似文献   

5.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6.
<晋书>评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从"宏"与"丽"两方面来概括陆机诗文的风格.后世对陆机文风的评价,无论褒贬多从"丽"着手,而关于陆机散文的"宏"风格却少有人论及,本文意图深入文本分别从建功之企向、迁逝之悲、生命之思等三方面来分析陆机"宏"之文风,探讨陆机在散文发展史上的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华推举陆机、陆云兄弟为"二俊",既是对吴郡陆氏家族文学与学术的肯定,又有着现实的政治谋虑,即试图通过延揽孙吴俊才而安抚江南人心。中朝人士拥有胜利者的优越感,对亡国吴士颇为鄙夷和嘲讽。陆机试图扭转这种偏见,因此当众称美故乡,又不肯听从顾荣、戴若思等人的规劝,执意卷入晋室纷争,试图通过匡世济难来证明吴郡陆氏的军事才能。孙吴亡国的耻辱和挽回家族声誉的努力,并试图去证明吴国灭亡非士人之过,这是陆机悲剧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8.
王媛 《云梦学刊》2008,29(3):112-117
左思《三都赋》撰成时间是学界争论比较大的问题.通过考察左思开始撰写《三都赋》的时间、左思担任秘书郎的时间、陆机"覆酒瓮"之讥和左思访陆机咨吴事的时间、左思访张栽咨蜀事的时间、张华为《三都赋》扬誉的时间,以及卫权、张载等人为《三都赋》作序注的时间,最终确定《三都赋》写作的时间应该是在太康元年到太康末年,《三都赋》渐行于俗的时间是在太康末年到元康初期,《三都赋》名声大噪的时间是在元康中后期.而皇甫谧《三都赋序》的真实性则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疑案.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风与陆机《文赋》的思辨性顾兆禄陆机(261-303)所作《文赋》,辞丽论精,向为历代文人推崇。然《文赋》之成就不仅在于它首先提出了“缘情”和“应感”等重要的文艺理论观点,而且通篇还充满了思辨性。这后一点正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陆机所处的魏晋...  相似文献   

10.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11.
陆机行文擅用典故。纵观陆机文章之典故,其出处不外乎是具有儒家思想的经典书目,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贤臣君子的为人;一类是贤臣明君的作为;一类是仕途中的内心挣扎。这些典故投影出他的内心世界,是他为人处世的指向。在这些典故的细致分析中,可以窥视到陆机以"出自敌国"的身份,在西晋朝野中求得任用的一种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晋书》等古代典籍的分析考证,可以看出陆机加入"二十四友"集团其实只是权宜之计.陆机与其核心人物贾谧的关系并不深厚,与集团其他成员如潘岳等人交往更少,甚至彼此互怀对抗之意.  相似文献   

13.
清初岭南文坛的空前繁荣引人注目,这与文人游幕密切相关。易代之际,大批南下抗清志士的入佛与留居岭南,给岭南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带动岭南文坛复兴的最早的主体力量。而岭南幕府的工作与生活之需,使众多的江南才子千里迢迢游幕两广,幕府给予他们以经济上的巨大支持,幕僚文人尽其才力复兴岭南的文化事业。而府主与幕僚在政事之余,赋诗填词谱曲,雅集唱酬,他们与岭南文人广泛交友,共同打造了清初岭南文坛的全面复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4.
陆机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感物"理论引入到文学创作论中。"感物"说以《易经》的阴阳之学为哲学思想基础,并在《礼记.乐记》中以探讨音乐的产生方式被正式提出,随后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广泛应用。陆机继承并发展前人经验,明确提出"感物"理论,并作了详尽阐发,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大创举。  相似文献   

15.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出生于江南士族家庭,祖陆逊,为三国东吴名将,孙策之婿;父陆抗,孙皓为帝时,任大司马之职。公元274年,陆抗卒,13岁的陆机领父兵为牙门将。公元280年,晋武帝统一了中国,他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十年,不肯出仕晋廷。直到武帝时代后期(公元290年),才与弟陆云一起到洛阳,从此开始了仕晋生涯。惠帝即位后,陆机相继任太子洗马、著作郎、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等职。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长沙王司马义,陆机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二十万攻打洛阳城。由于司马颖宠宦孟玖之弟孟超,“不奉命令”,“纵兵大掠”,导致河桥大战机军大败,司马颖听信谗言,将陆机杀于军中,时年仅42岁. 陆机文才超群,辞藻宏丽,擅长诗赋文章,所著《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之作,他无疑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由于这样,以往在论评陆机时,人们主要着眼于他的文学方面,而对他的史学成就很少论及。在陆机一生经历中,曾撰有不少史学论著,诸如《辨亡论》、《五等论》、《汉高祖功臣颂》,以及已失传的《晋纪》、《晋惠帝起居注》、《晋惠帝百官名》、《吴书》、《要览》等,因此陆机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历史评论家.  相似文献   

16.
陆机是形式主义者吗?陆机《文赋》以大量的篇幅讲创作的过程与技巧,思想内容方面似乎讲得少一点,于是后人往往指责他有形式主义的倾向.首先提出这种批评的是刘勰,他指责《文赋》"巧而碎乱","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文心雕龙·序志》),这就是说,陆机只是零零碎碎地讲了许多艺术技巧,却没有根据儒家先哲的理论讲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因此对后人没有什么好处.刘勰此说影响极大,至今  相似文献   

17.
潘岳(247-300),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后徙居巩县.他是西晋太康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与当时著名文人张载、陆机、左思等齐名,文学史上并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潘岳的文采也在文学史上颇有名气,刘勰评价其作品曰:"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文心雕龙·体性篇>)因其文学成就斐然,钟嵘的<诗品>将潘岳列为上品十二人之一.尤其由潘岳所开创的"悼亡诗"一派,更是为中国文学史册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萧粱年间,部分兰陵萧氏文人以各种原因北迁入齐.他们出身皇族,文化素养较高,入北后政治上受礼遇,文化上获信赖,生活优游安宁,文学活动频繁.通过与本土文人的持续交流和相互影响,形成了既保有南朝精巧工致特征而又兼收北方清新之气的独特文风.由于萧氏及其作品的出现,在北齐文坛上引起一些文学讨论,推动了南北文风融合,为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主要探讨"甲午"至"甲辰"十年史背景中"东方杂志社"成员聚合过程中,提出创刊之际的日俄战争,对<东方杂志>具有的包括时代背景、热点话题乃至言说方式等多重意义.通过对<东方杂志>编辑群体的考辨,还原出<东方杂志>"本社同人"的基本情况.当传统仕途被堵塞后,"东方杂志社"成为了一个近代都市中"文化隐者"的生存空间,凭藉近代出版的新型媒介,传统文人在实现身份转换的同时,也寻觅到了一条发抒经世理想的别样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太康文学中,陆机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作家,他的诗歌名重当时,评价至高。然自唐代否定六朝文学起,其诗歌便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诟病其"呆板",或指斥其"步趋如一"。新中国成立后,评论界对陆机诗给予近乎否定性的评价,尤其是当代,其诗歌往往被视为"形式主义"代表,此种认识影响了现当代几部文学史的编写。因此,如何重新评价陆机诗歌,仍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